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明朝前期,皇位的争夺绝对是一场大戏了,尤其是在朱标去世之后,众人都翘首以盼,看朱元璋会将皇位传给谁,很多大臣支持的朱棣落选,然后皇位落到了皇孙朱允炆的手中,但是朱允炆急于求成,在登基不久之后就想着削藩,结果惹怒了朱棣,朱棣选择了发动靖难之役,而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后,很多的大臣都开始站队了,而徐达三个儿子的选择却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徐达,明朝开过第一人,是朱元璋最为欣赏的一位大将,但是在明朝建立不久之后,徐达就因病去世了。但是徐达留下的三个儿子也继承了徐达的爵位和官职,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二子徐膺绪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袭左都督(三子夭折)。都是朝廷中的肱骨大臣,但是在靖难之役爆发后,这三人对于效忠势力的选择却是大相径庭,而他们的结局也都各不相同。
长子徐辉祖,他是朱棣的大舅子,但是他对于朱允炆却是十分的忠心,尤其在听说了自己的妹夫要造反的时候,他丝毫没有提及到亲戚亲情,而是坚定的站在了朱允炆的身边。最经典的一场战役就是在安徽齐眉山一战,那时候徐辉祖丝毫没有留手,将朱棣打的是节节败退,甚至朱棣手底下的兵已经有点支撑不住了。而就在关键时刻,朱允炆却不信任徐辉祖了,他害怕徐辉祖临阵倒戈,转过头来对付自己。
于是在诸多达成的建议之下,朱允炆下令将的徐辉祖给召到了南京城,表面上说是为了让他来加强城内的防御,但是徐辉祖在回了南京城之后,就被彻底的软禁了起来,这下朱棣彻底没有了对手,经过多次作战后,终于攻取了南京城。而朱棣在登基之后,多次召集徐辉祖上朝,毕竟是自己的小舅子,但是徐辉祖却没有理睬,原本是想将其斩首,以儆效尤的,但是因为诸多大臣的阻挠,徐辉祖只是被贬为庶人,被软禁了起来。
四子徐增寿,徐增寿本身也在建文王朝当着大官,而在靖难之役之时,徐增寿并没有和大哥一样坚定的选择一个立场,而是直接选择了投奔主动,但是他没有带着兵马走,也没有在朝廷上公然叫板,而是在暗中当着内应,一直未为朱棣传递着情报,为什么徐增寿会有如此选择呢?
首先从亲戚关系上来说,他是朱棣的妻弟,相比较朱允炆而言,他的关系与朱棣更接近一些。而朱允炆性格懦弱,在朝堂之上对于那些传统腐儒和书生的话是言听计从,很多的封建礼法将朱允炆束缚的紧紧的,而书生治国很显然额就会走向偏差。但是朱棣久经沙场,胸有大志。徐增寿成为朱棣的内应,很显然早就已经和徐增寿打过招呼,并且有了计划了。
其次,朱允炆年幼,在刚登记之后就急于求成,想要将叔叔们的爵位削掉,这件事已经让徐增寿认识到了什么叫“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他这么下去,迟早是要出问题的,所以徐增寿就要给自己重新寻找的良木,为自己换取一块栖息之地,眼下最有资格,并且成功率最高的夺权者就是朱棣。所以徐增寿选择了朱棣。
最后就是朱允炆与朱棣的实力相差悬殊,这体现的地方就多了,拿将士来说,朱棣本身就是打仗出身,而他手底下的人都是经过拼杀的,朱允炆虽然军队人数众多,但是却不懂得如何指挥。依靠的大将中,耿炳文是守城大将,他非要让去前线,李景隆则是胆小如鼠之辈,却被拿来守城。这样的决策下,追随朱允炆绝对是死路一条。可惜的是,徐增寿当内应的事情暴露,朱允炆将其赐死了。朱棣到了南京城后,将其封为了定国公
最后是次子徐膺绪,他并没有选择站队,而是属于是中立阵营,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棣都没有因为他兄弟们的所作所为而怪罪于他,反而是朱棣在登基之后,徐膺绪作为外戚被封为了中军都督佥事。最后得以善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31 22: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