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邓婕 陈嘉斌
第三届“桃李杯”消防安全业务大比拼活动火热开赛。图为中学生正在进行消防技能大闯关。 余艺娟 摄
同安一中巧借家长会时机,向学生和家长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警方、校方、义务交警、保安、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维护厦门高新学校周边交通秩序。
思明第二实验小学综治副校长李凡(一排中),入校进行安全课的“创作式”宣讲。
市教科院附小通过改造划出“星辉宝贝绿色通道”,形成闭环的“地下接送系统”。图为学生放学“刷脸”后即可上车。邓婕 摄
翔安逸夫小学与民安街道、区禁毒志愿者协会携手,举办“以‘球’为媒 ‘逸’起禁毒”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增强禁毒意识。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厦门市教育局提供。
“发生火灾该怎么办?”—“拨打119”“用湿毛巾捂住嘴巴”“马上往外跑”……10月31日,厦门市教育系统第三届“桃李杯”消防安全业务大比拼活动拉开序幕,同学们高举小手,踊跃回答消防员叔叔的问题,他们说,比拼活动就像闯关游戏一样好玩。
在厦门,安全教育是一门“必修课”。近年来,厦门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校园大安全大应急组织体系;打造安全教育课,推动“学、考、练、防”同步开展;坚持物防技防相结合,打造信息化、精准化的校园安全管理新模式。
厦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珍表示,厦门的“平安校园”建设中,交通、禁毒、消防、防溺水、防诈骗、防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是“四季歌”,教育部门把安全底线“兜牢”,学生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就更加充实,才能保障厦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这样理念的引导下,厦门全市各校开展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一项接一项,丰富多彩且解决了不少群众最现实的需求,实现了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利共赢。
消防安全“动”起来
不光是教更是体验
今年,“桃李杯”消防安全业务大比拼活动在厦门二中五缘校区举行。
“同学们,遇到火灾拨打119报警,需要告诉接警员什么信息呢?”参赛老师用别开生面的形式展开较量。朗朗上口的逃生口诀快板、生动的消防案例讲解、有趣的师生问答互动……在“身临其境”环节里,参赛老师们都使出浑身解数,深入浅出地将消防安全常识传递进学生心中。
随后“团体大战”环节,六支代表队充分发挥自己的消防安全知识储备,展开激烈的“头脑风暴”,快速反应答题,评委老师现场打分。厦门二中四年7班的叶若滢同学在观众席上频频鼓掌互动,她说:“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摩消防知识竞赛,学习到了防火灭火、应急疏散、逃生等技能,回家我要教给爸爸妈妈。”
消防安全不仅有理论支撑,更有实践探索。
小学生家庭隐患大排查让参赛选手直面“火灾”第一现场。主办方在学校操场的中央搭建起了一个小房子模拟突发火情,十分考验选手应对突发火情的能力和消防安全知识掌握及应用情况。
进“客厅”、看“卧室”、查“厨房”,选手们在“家中”寻找隐患,堆放的纸箱、被杂物挡住的灭火器、用完未拔电的吹风机……他们仔细寻找,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将藏匿于暗处的消防隐患一一抓出。
另一边正冒着“浓烟”的逃生帐篷,是中学生消防技能大闯关项目的赛场,主要考验的是中学生的消防基础知识和逃生自救能力。只见选手们奋力甩开水带,迅速戴好防烟面罩穿越逃生帐篷,在20个灭火器中认真识别挑选完好可用的灭火器,冲着油盆里的火猛喷,一气呵成地完成比赛。
消防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点之一,自2020年开始,厦门市教育局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开展“桃李杯”消防安全大比拼活动,旨在实现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更好、微站应急处置能力更强、校园消防安全环境更优。今年大比拼活动共吸引来自市属及各区24支队伍168名师生参加竞赛比武,掀起了校园消防宣传热潮。
为持续巩固校园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工作成效,市教育局要求全市各校夯实学校消防安全基础,鼓励各校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氛围,由此,厦门六中每日开展防火巡查,每学期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教育系列活动,自主开展评估风险和消防检查,被授予首批全国消防示范校;今年2月,集美实验学校开辟了消防安全科普园地,通过学消防常识,认识消防产品,引发学生们的浓厚兴趣,提升对火灾灾害的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邀请消防救援站官兵到校指导消防逃生演练,为学生们讲解火场逃生消防知识,协助学生们体验云梯施救。
沉浸式特色课堂
学生入脑又入心
金秋开学季,思明第二实验小学迎来一位穿着警服、头戴警帽的“校长”——梧村派出所社区队指导员李凡。
“下车开车门,应该怎么样呢?是的,先看看后方是否来车再开车门,否则就会出现视频里这样的事故。”李凡说,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专注时间短,安全课一定要进行“创作式”宣讲,“快速抓住他们注意力,把安全知识‘输入’他们脑海。”
作为综治副校长,李凡当天以真实案例为警示,教会学生们如何保证出行安全,并与学生们进行了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知识问答等。“‘知危险会避险’,交通安全的知识库又‘刷新’了!”思明第二实验小学四年2班的陈宇洋同学高兴地说。
每年春季、秋季开学,厦门80多万名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就讲安全。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郑朝南说,要通过加强安全教育、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等举措切实守护校园安全,让校园成为最美的风景和安全的港湾。
为了筑牢学生交通安全思想防线,市教育局推出了不少举措——组织“校长对你说安全”1584场次,参与学生92.6万人次,开展主题班会5732场,形成全体师生主动配合、自觉践行的良好氛围;推行“1530安全叮咛”,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每个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反复强调“一盔一带”“一车一人”等要求。
如果说以上举措是“规定动作”,那么各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安全教育则是“自选动作”。
日前,福建省2023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项目获奖名单公布,厦门实验小学教师余增弦的《数说安全——让“德育”和“安全”在数学课上自然的发生》项目位列其中。谈起项目主题的选取,余增弦说是来源于一组未成年人溺水的数据。“从此我就一直想通过数学的方式强化学生安全理念。”余增弦说,他带领学生记录潮汐规律,通过等差数列计算出海水涨潮退潮时间,引发学生对安全的思考。
厦门市音乐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师生音乐特长,警校携手共同录制反诈短视频《教师节反诈特辑》和《起风了》,其中《起风了》在全市进行推广。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实验学校开设《拒绝欺凌,护“未”成长》直播云课堂,聚焦“校园欺凌”这一关键词,围绕“校园欺凌和一般打闹的区别是什么?”“家长怎样早发现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信号?”等11个小话题,请来专家与家长们一起探讨校园欺凌深层的心理学密码,以及校园欺凌背后的家庭养育关系,并指导家庭应如何正确应对,受到家长们的热烈欢迎,直播点赞数达1.7万。
随着校园安全特色课程的开展,厦门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也逐年提高。在市教育局开展的“安全隐患我发现—电动车专项”活动中,全市师生先后发现和纠治149个电动车超载、不戴头盔、闯红灯等安全隐患,并会同公安部门依法查处学生举报的3个电动车改装点。
家校社联动
共话平安伴成长
早晨7点30分是上学早高峰时段,厦门高新学校门口却井然有序——斑马线处的专用红绿灯将人、车分离放行,保障学生安全过街;200米长的安全路锥隔离出两条“接送通道”,保证学生快速安全下车入校;警方、校方、义务交警、 保安、志愿者多方力量共同维护学校周边交通秩序……
厦门高新学校为厦门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面向全市招生,目前共有24个班885名学生,其中700名左右学生日常由家长汽车接送上下学。有着多次参与筹建新校经验的林雄伟校长提出“大安全”概念,主动对接金山社区、金山派出所、交警等部门,争取支持形成联防联控合力,为“护学岗”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许多热心家长也纷纷加入护学岗队伍,他们建立护学服务群,自主排班,确保每天早上投入15名左右的护学力量。”厦门高新学校保卫科负责人陈振发告诉记者,这种举措既保障学生上下学便捷快速和安全,也有利于道路疏通。
郑朝南说,虽然家校社共育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但依然要努力创新创优,“拉满”学生的安全感。
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有一支“最强站队”,队伍由校家委组成,他们每天按时到岗,与学校携手守护孩子们的最后十米安心上学路;同安西洪塘小学联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学生们如何正确佩戴头盔以及挑选安全头盔;翔安逸夫小学与民安街道、区禁毒志愿者协会携手,举办“以‘球’为媒 ‘逸’起禁毒”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增强禁毒意识;厦门金尚教育集团尚文校区招募家长成立义务交警队,在上下学时段引导、指挥交通;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邀请市检察院、湖里区检察院多次进校开展专题讲座,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屏障……
交通安全是厦门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规划的安全教育“五大举措”之一,针对学生上下学搭乘公交车不方便等问题,市教育局与市公交集团协调新增或优化公交线路62条,加强了74所中小学校的公交服务,开通或优化定制公交线路44条,方便学生乘坐,优化公交站点22处,缩短公交站点与学校的距离,方便学生就近乘车。同时,还优化公交线路班次96条次,缩短学生的候车时间。
全市教育部门把毒品预防教育列为学校德育教育、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厦门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以来,全市教育部门在做好在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的基础上,通过“一间教室”“一套大纲”“一堂课”等方式,扎实开展禁毒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筑牢校园禁毒防线,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譬如,厦门外国语学校选派录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保送生成立禁毒宣讲队,在学校、社区传播禁毒正能量;集美工业学校组建学校禁毒义务宣讲队,在学校、进社区对师生员工、居民群众传播禁毒知识。今年第36个国际禁毒日当天,在福建省禁毒办、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全省首届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上,由厦门外国语学校和集美工业学校的学生组成的厦门青少年代表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贡献力量。
创新不止
擘画校园“新图景”
家长收到孩子的等候信息,填写车牌开下地库,孩子“刷脸”后即可上车,整个过程只需十几秒。这样的场景再过不久即将成为现实——眼下,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正积极调试信息设备,确保“星辉宝贝绿色通道”顺利投用。
市教科院附小地处厦门中心位置,连接多条主干道,“星辉宝贝绿色通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依托原有的校园智慧平台,市教科院附小以服务性为原则,聘请第三方增设人脸识别机、信息发布终端、信息发布推送系统平台等设施设备。同时合理划分停车区、等候区和接学生区域,并在学生等候区增设了绿化带、安全宣传角,优化等候区环境。
“学生放学时,由导护老师带到等候区,相关信息便会同步至家长端,实现信息智能化传递,为家长接送学生提供便利。”市教科院附小副校长黄森说,这样闭环的接送系统既可提升接驳安全系数,又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因改革开放而生的特区厦门,担起教育领域创新先行者责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教育局学校安全保卫处处长张宙说,很多人好奇创新和校园安全之间的关系,其实,这是完善校园安全微治理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安全没有一劳永逸,只有不断探索更安全的方式,校园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城区学校,开始着手优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临时停车位,除了市教科院附小的“星辉宝贝绿色通道”,厦门外国语学校推出全市首个校园“蓄车区”,家长可在停车场专门车位免费停车半小时,等孩子出校门再开出去接,即停即走。高新学校正在争取交警部门支持,规划“熊猫停车位”,延长临时停车带,缓解上下学高峰期道路交通压力。
面对当前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演示轻操作等现象,市教育局、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创作了《厦门市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实操十二节课》,以当前中小学公共安全领域十二个典型为案例,以“培养学生终身会用的安全实操技能”为愿景,确立了“人人可以学会的公共安全实操技能”“人人都要在课堂中实际操作的技能”等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的技能学习规律,案例中规划设计了教学流程图、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工具等,并匹配了课程开发故事及课程纲要,促使公共安全教育从知识走向技能,从知道走向使用,从个别走向全体。
目前,课程设计和课堂录像均已编制完毕,接下来将逐步推广。
交通出行亦有创新之举。今年4月1日起,厦门中小学生(含职校)可在原有学生易通卡的基础上开通学生月票功能,全月不限次数乘坐常规公交,票价仅需10元。这是市教育局在市政府指导下,会同交通、公安等部门进一步制定出的学生、家长上下学的交通月票优惠政策。针对小学生出行需要家长陪护的特点,厦门还“加码”推出了一份优惠套餐,每月20元,每次乘车可由学生本人和1名陪同家长两人同时使用,每月可不限次数乘坐常规公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3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