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最近,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引发关注。不过,我们发现,无论是实行严格管控还是放开,在西方眼里,中国怎么做都是错的。只要西方想咬你,就没有找不到的借口。
随着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疫情防控“二十条优化措施”后,各地防疫政策正“逐步放开”,多地开始优化乘车和出入公共场所等相关规定,核酸检测政策也作出相应调整。北京、上海、乌鲁木齐、郑州等地先后宣布,市内乘坐交通工具和出入一些公共场所不再需要出示核酸检测证明。杭州、温州、台州、宁波等地宣布,接下来将实行“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对于疫情防控,国内人群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呼吁像西方一样的“躺平派”,一种是要求继续实行严格管控的“清零派”。两派之间一直在为防疫政策争吵不休。“躺平派”认为,严格管控严重影响经济民生,已经苦了三年了,不想再继续下去了。于是出现了一些反对防疫政策的举动。而“清零派”则认为,生命至上。如果不是得益于“动态清零” 政策下的严格管控,不知道要有多少生命逝去,现在放开的话,这三年不就白熬了吗?
在国内两派为是放开还是继续“动态清零”争辩不休之际,西方也没有闲着,继续对中国的防疫政策无差别发起攻击。众所周知,疫情以来,西方舆论一直对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各种抨击。但如果认为中国选择像西方一样放开,西方就会停止对中国的攻击,那就大错特错了。《纽约时报》仅用3天时间就向我们证明,不管中国怎么做,西方都不会停止对我们的攻击。
11月30日,《纽约时报》继续像往常一样发文抨击中国的“动态清零” 政策。然而,随着中国防疫政策优化,各地“逐步放开”,12月2日,《纽约时报》又来了个急转弯,谴责起中国的“逐步放开”。
11月30日,《纽约时报》以《清零给中国经济带来沉重代价:高失业率、增长远低于预期》为题报道称,“中国坚持的新冠防疫措施所造成的代价已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生了广泛影响 :失业率达到了创纪录的20%,企业利润下滑,经济增长远低于中国的预期。”
文中写道,“人们对政府的“动态清零”政策感到失望,该策略未能阻止病例的大幅增加。”“目前的新增病例是中国自2020年大流行开始以来最广泛的一次,然而中国政府却一直拒绝在严格的防控措施上让步。但保持目前的政策,将对已经放缓的经济造成损害。”
《纽约时报》援引凯投宏观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的话说,“不管中国做什么,都不免不了经济会被严重削弱”。另外还引用所谓惠誉负责中国政府信用评级分析师安德鲁·芬内尔的话警告,“中国不妥协的做法给经济带来严重压力,加剧社会紧急局势”。《纽约时报》认为,随着不满情绪的加剧可能会危害到中国“世界工厂”的声誉……
总之,这篇文章的意图很明显:抨击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
然而,随着中国出台防疫新规,多个城市 “逐步放开”,前脚还在指责中国管得太严的《纽约时报》, 12月2日又发文谴责起中国,宣称“中国开放恐致病例灾难性激增”,并引用各类所谓警告:“中国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大规模的浪潮”,“ 如果中国放弃‘清零’政策,将出现一场新冠病例的‘海啸’”,“ 中国的医院能力有限,突然取消“清零”限制会造成健康危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3 16:21: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