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晋国兴衰史:从霸主到三家分晋,国君命运如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8 09:10: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春秋时期,晋国算得上是当时绝对的霸主,齐国与秦国,根本就不敢与晋国对抗,就算楚国比较强大一些,敢和晋国一决高下,可是双方在争斗过程中,一般都是晋国胜利多一些,楚国只能当霸主的陪跑者。

就是这么强大的晋国,最后的下场却和周朝有些类似,国君被诸侯不断架空,最后终于爆发了“三家分晋”,以至于晋国从历史上彻底消失,那么晋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晋国国君下场又如何呢?

晋国兴衰史:从霸主到三家分晋,国君命运如何?

六强变四强

到了公元前497年,经过晋国内部的一系列动乱之后,其实当时的晋国国君实权已经严重被削弱,晋国真正的实权掌握在晋国六卿手上,这六卿分别是智氏、魏氏、赵氏、韩氏、范氏、中行氏。

当时赵氏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与本族的一个别支邯郸氏之间发生矛盾,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处于动乱年代,一旦有这种好事情,其余的人都想出来占点便宜,于是晋国内部的其余五卿就开始站队了。

范氏以及中行氏两大家族因为与赵氏之间有些隔阂,并且他们对当时的晋国国君晋定公还抱有一些希望,所以他们不想赵氏趁机削弱皇权,变得一家独大,因此他们两家都支持了实力比较弱的邯郸氏。

当然了,晋定公本人也是支持邯郸氏的,他明白赵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要是赵氏灭掉邯郸氏,继续削弱自己的皇权,那么晋定公这个国君,貌似就要变成一个没有实权的国君了,他可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

晋国兴衰史:从霸主到三家分晋,国君命运如何?

智氏、魏氏、韩式心中有私欲,早就想削弱皇权,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化,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就支持了赵氏,按照当时的实力情况来看,本来赵氏这一边实力就要稍微强一点,邯郸氏那边好在有晋定公支持,可惜此时的晋定公真正能够掌握的实权也并不大。

战火不断蔓延,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八年,在公元前490年,终于以邯郸氏被赵氏吞并,范氏、中行氏被击败逃亡齐国的结局收场,在战争结束之后,邯郸氏、范氏、中行氏的封地被没收充公,也就是说按理来说应该是交给晋定公的。

可是前边我已经说过,晋定公最开始就是支持邯郸氏的,因此他和赵氏这群人站在了对立面,如今赵氏等人取得胜利,就意味着晋定公在实力上已经彻底被赵氏等人碾压了,所以充公的封地,自然轮不到晋定公来享有。

通过八年的战争,晋国国君的实权再次被削弱,晋国从原本的六卿时代,变成了现在的四卿时代,似乎在这场战争中,晋定公成了一个吃瓜群众,全程参与,但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还失去了威严与更多实权。

晋国兴衰史:从霸主到三家分晋,国君命运如何?

四卿变三家

公元前476年,智氏的家主智瑶成为中军将,掌握了晋国的实权,在权力上开始碾压魏赵韩三卿,智瑶想要一家独大的野心,在此时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了,可是因为他掌握实权,并且人多势众,其余三家还是不敢轻易惹怒他。

随着野心的膨胀,智瑶开始了自己一家独大行动的第一步,那就是继续削弱君权,当然这件事情其余三家都是一致同意的,所以在公元前458年,在智瑶的带领下,他们四家瓜分了之前属于范氏以及中行氏的那些土地(充公给晋定公的)。

晋出公得知四家居然野心如此之大,不觉怒火中烧,他决定发威给四家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征集兵马准备对四家动手,可尴尬问题随之而来,晋出公征集半天人马,却发现自己仅仅有800士兵属于可以调动的,这么少的人,怎么可能打得过四家联手的军队呢?

晋出公左思右想,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去找邻国齐国和鲁国借兵马来对付目无王法的四家,当然兵马是借到了,只是这些兵马的战斗力很差,明明就不关他们的事情,你晋国是死是活,与齐国和鲁国有什么关系,别人才不愿意给你卖命呢。

晋国兴衰史:从霸主到三家分晋,国君命运如何?

毫无疑问,晋出公这次战争最后以失败结束了,并且因为这场战争晋出公变得更加悲哀起来。战争失败后,晋出公深知自己的危险所在,便离开国都新田,投奔楚国去了。奈何晋出公命运不济,在投奔楚国的半路上就去世了,至于他的死是否与四卿有关,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晋出公刚死,四卿就冲进都城新田,改立公孙骄为新国君,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晋哀公。晋哀公本来就没有什么实权,是四卿扶持上位的一个傀儡而已,后来的生活中虽然贵为晋国国君,可是早已经没有了一点点国君该有的尊严与威信。

国君这里基本上是已经搞定了,智瑶实现一家独大的第一步顺利完成,下边就是对帮助自己一起收拾国君的其余三卿下手了,智瑶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说为了表示对新国君的礼貌与支持,“四卿各献一百里土地,一万户人口”给新国君。

很显然给国君是假,想要削弱其余三卿来满足自己的野心才是真。魏氏、韩氏虽然也明白一些智瑶的意思,可是迫于智瑶的权威之下,最终选择顺从,只有赵氏看穿了智瑶的野心,坚决不同意。

晋国兴衰史:从霸主到三家分晋,国君命运如何?

既然你不同意,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智瑶随即便联合魏氏以及韩氏对赵氏展开疯狂攻击,想要直接把赵氏给灭掉,经过一段时间抵抗,赵氏发现自己实力不足,便逃回自己老家晋阳躲起来。

结果智瑶穷追不舍,硬是追到晋阳与赵氏继续坚持打了三年,在赵氏精疲力尽奄奄一息之际,智瑶想出一个灭掉赵氏的最佳方法,那就是借助赵氏所在晋阳靠近水源的地理特点,对其进行水攻。

此战之后,晋国算是从原本的四卿时代,正式迈向三卿时代了,同时三卿手里的实权越来越大,晋国国君手里的实权则在不断缩水,可即便如此,三卿似乎还是并不满足现状,接下来又会如何发展呢?

晋国兴衰史:从霸主到三家分晋,国君命运如何?

三家分晋

公元前434年,当了18年傀儡的晋哀公去世,他在位期间,可以说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干,就是眼睁睁看着四卿之间不断争斗了,结果到头来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还把小命熬没了,简直就是血亏啊。

晋哀公虽然去世了,但是晋国此时还没有结束,因为三卿尚且没有想好接下来要如何合情合理合法地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表面上还是依附于晋国,并且继续立了一个新国君晋幽公。

晋幽公比前边的国君还要惨,才上位就被魏赵韩三卿将皇室所剩无几的土地分了,只留下曲沃与绛都两座城池,用来给晋幽公收点租金,勉强维持自己生活。被三卿分掉仅剩的土地之后,晋幽公被要求需要过一段时间去三卿的地盘拜见一下三卿,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防止晋幽公有其余想法,另外一方面就是充分展现三卿此时的地位。

晋幽公悲伤抑郁,从此以后沉迷于酒色之中,可是自己身边没有那么多美女,于是晋幽公就偷偷溜出宫去找美女,结果在出宫之后,遇到强盗就被杀了,简直活成了一个笑话。

晋国兴衰史:从霸主到三家分晋,国君命运如何?

晋幽公去世之后,三卿拥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继承国君之位,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晋烈公。晋烈公上位之后,三卿野心开始暴露,他们觉得以前这个“卿”的头衔似乎不能满足自己地位身份了,想要晋烈公封他们为诸侯。

晋烈公亲眼目睹了之前父亲晋幽公在世时的很多事情,心里当然明白三卿心里所想,更加明白就算自己不答应他们,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得到想要的东西的,于是晋烈公顺水推舟,将三卿封为魏、赵、韩三国的诸侯,让他们正式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国家。

至此,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形成,后来的岁月里,就是等待晋国国君销声匿迹了,晋烈公死于绛都之后,儿子公子欣继位,史称晋孝公,晋孝公在位十二年后死于绛都,传位于儿子晋静公。

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从绛都迁离到屯留,后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晋静公颠沛流离于屯留与端氏之间,最终于公元前349年在屯留去世,随着晋静公的去世,晋国算是彻底从历史上销声匿迹了,这个存在七百多年的帝国,就这样惨淡收场,实在可悲可叹。

晋国兴衰史:从霸主到三家分晋,国君命运如何?

结语

晋国的灭亡过程,就是弱肉强食的最佳证明,自己被六卿、四卿乃至后来的三卿不断侵蚀,终于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最终它从历史上消失,也仅仅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已,只是在这种规律背后,留给人们的,除了无尽感叹,还有诸多深思!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8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晋国霸业兴衰史:从文公改革到三家分晋
导语: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并起,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军阀割据争夺,大战持续。晋国为了更好地解决适者生存的运势,积极主动开展改革,踏入强国之路,执掌秋春统
2024-04-02 02:54:00
三晋联盟的兴衰史:从春秋霸主到战国附属
三晋联盟的出现和瓦解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中原一等一的大国,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都比不上它,向南、向北、向东、向西均能开拓,当时天下几乎没有能够威胁到地位崇高、实力极强的
2024-03-14 13:50:00
《东周列国志》揭秘:春秋五霸的兴衰史
...败。春秋时期的五霸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他们的兴衰史展现了一个动荡而多变的时代,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2024-05-08 22:48:00
揭秘郑、宋、鲁三国的兴衰史
很多人会注意到,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春秋初期版图相对较大,地位也很高的国家到了战国却成了弱鸡一样,完全没什么表现。这除了春秋时的霸主还比较收敛,只图名利,很少伸手到中原外;更主
2024-05-07 20:44:00
晋国兴衰录:从春秋霸主到战国三家分晋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中原的霸主,晋楚争霸始终贯穿了整个春秋时期。然而,一直强盛的晋国最终却迎来了一个奇怪的结局:既不是君臣一体荣辱与共的灭亡,也不是权臣篡位改朝换代。而是国君被
2024-04-16 02:57:00
周朝分封制度下的姬姓诸侯国兴衰史
周朝分封之初:“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后面陆陆续续又分封了很多,前后大大小小共有几百个诸侯国,但随着周王室的没落,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从未停止过,到春秋初期还剩
2024-02-22 20:54:00
周朝兴衰史:从辉煌到没落的千年历程
在我国,周朝是一个很长久的朝代。西周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先后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
2024-02-13 21:41:00
展现青铜文化魅力 讲述晋国历史兴衰
...目前,位于萧山区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正在举行一场“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展”,展览持续至2025年2月24日。此次展览展出了山西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兵器
2024-12-14 08:56:00
揭秘赵国兴衰史:继承人选择失误的代价
晋国三家灭智后,赵国是三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而且地理位置上也比较好,北面没有强大的其他诸侯国,按理说赵国是三晋老大哥,可是战国初期赵国却一直默默无闻。其实,这主要是灭智后,赵国掌
2024-04-10 06: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电影《澎湖海战》发布致敬曲《澎湖》 统一台湾 势不可挡 扫码阅读手机版
10月25日,在台湾光复 80 周年这一重要日子,为了纪念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海战电影《澎湖海战》在相关单位指导协助下创作并发布致敬歌曲《澎湖》
2025-10-25 12:28:00
10月25日,正值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我的国籍我的血》读书分享会在福建农林大学福州仓山校区举行。
2025-10-25 17:37:00
10月2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5座元代墓葬发掘资料。5座墓葬形制基本相同,还发现有火葬及迁葬合葬现象
2025-10-25 19:08:00
尊古重先 崇德尚艺 ——郭尊先将军书法浅见
【书法家】艺术家简历 郭尊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某学院原政治委员,少将军衔。国防大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首都炎黄将军书画院副院长
2025-10-25 20:58:00
想吃一口穿越百年的醇厚?答案早藏在福州的烟火里了!佛跳墙的根,原来在这座城!福州聚春园的那坛,凭着老匠心守住了最正宗的魂。
2025-10-25 22:01:00
河北迁安:“胜迹千秋”书法展 笔墨传承黄帝文化
图为胜迹千秋主题书法展开幕现场。郭宝强摄河北新闻网讯(梁玉水、郭宝强)金秋送爽,翰墨飘香,10月24日,河北省迁安市“弘扬黄帝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主题系列活动之“胜迹千秋”书法展在迁安市博物馆开展
2025-10-25 07:15:0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携手湖南卫视
2025-10-24 14:40:00
大河网讯 郑州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郑州商城的发现,今年正值七十春秋。10月23日
2025-10-24 15:23:00
张立奎作品全国巡展(临沂)系列报道四 | 重大题材作品
学术支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单位:临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协办单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大众报业集团临沂新闻大厦北京龙族环球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北京玖玖文投艺术品有限公司北京海天高视国际文化传媒5A画廊承办机构
2025-10-24 16:00:00
千年繁茂一杏花
位于杏花岭区胜利街的“天”字桥 牛利敏 摄杏花岭区坐落于太原市中心腹地,西临汾河,东倚台地,自古便是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文明沃土
2025-10-24 21:29:00
鸠杖映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北魏木雕鸠鸟,以无声的纹理,诉说着千年前与重阳节敬老传统深深交织的历史故事。这件出土于山西大同东郊
2025-10-24 22:00: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活力运河①|运河古城 赫赫“大名”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5-10-24 08:17:00
涤尽尘心悟画禅 ——记巾帼画家柳咏絮
柳咏絮先生柳咏絮先生1937年出生于江西玉山,自幼受父亲柳子谷的熏染,矢志翰墨,深得其父绘画之三昧。她对中国画往圣先贤
2025-10-24 08:59:00
国际友人到访无棣古城 李之仪诗词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芳近日,来自俄罗斯、尼泊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到访山东省无棣县,参观了闻名遐迩的无棣古城及其中的李之仪文化馆
2025-10-23 21:51:00
【大风影像】藏在秦岭北麓的元代建筑——化羊庙
化羊庙始建于宋,坐南面北,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多次重修,原建筑自头天门始,倚山逐步上升
2025-10-23 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