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期,南京的野猪火上了热搜。11月27日,南京海事局交管中心值班人员通过安置在长江三桥上的摄像头发现,一头野猪正在由北向南横渡长江。
南京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值班长姚诚钰介绍,27日17时20分左右,值班人员正在利用CCTV监控对大胜关长江大桥桥区通航秩序进行日常巡查,突然发现江面上有一“不明生物”正在快速游动。“出于职业敏感性,我们第一反应是担心有人员落水,或者是游泳爱好者误入航道,于是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指派最近的海巡执法大队前往现场救援,并与附近过往船舶进行联系,确认现场情况。”姚诚钰表示,在经过与多艘现场船舶联系后,基本确定江水中的“不明生物”是野生动物。
值班人员持续通过甚高频联系周围船舶,提醒船舶注意航行安全。约十几分钟后,“不明生物”顺利上岸,值班人员通过其身形判断这是一头野猪,这头野猪身材健硕,体态矫健,游泳速度极快,应该是一头成年野猪,而且其泳姿非常灵活,还主动避让了长江中行驶中的各类船舶。事后,“南京一野猪12分钟横渡长江”的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榜,不少网友纷纷调侃“野猪下水变江豚”“猛猪过江”“轻猪已过万重山”“第一次知道猪还会游泳”“还是天蓬元帅厉害”……
11月28日,南京市委市政府新媒体平台“南京发布”还专门为这只游过长江的野猪发了一篇推文,题目就叫——这个“显眼包”,又上热搜了,“在南京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游过长江,但……野猪可以!”并呼吁市民更多将其视为“原住民”而非“闯入者”,“主动避让、远远记录,这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温暖表达。”
也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野猪为什么能游泳?有专家表示,其实猪属于天生就会游泳的动物。它们身体的密度略小于水,而且鼻孔向上。对于四肢行走的动物来说,它们游泳时的姿势和在陆地上行走时是一样的,再加上鼻孔比较高,所以游泳这回事,都不用变换姿势,只要轻轻抬个头就可以了。至于野猪,四肢不长,躯干的比例大,胸腹腔能提供较大的浮力;加上毛发有油性,防水性好。所以野猪可以说是天生的“游泳健将”。
11月29日,在南京南湖片区又出现一头“狂飙”的野猪。它撞倒并咬伤一名保安,又继续逃窜、躲藏,被警民联手抓捕,并送往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救助。
出现在南湖片区的这头野猪是不是两天前横渡长江的那一头呢?现代快报记者向红山森林动物园求证,工作人员表示不能确认。11月30日,记者从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获悉,因为在麻醉过程中再度落水,野猪呛了水。从水中捞出时已经奄奄一息,最终死于送往动物园的途中,后续将做无害化处理。南京为什么野猪这么多?在南京,人们对野猪早已不陌生。此前,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里有野猪出没。视频显示,疑似该学校里的草坪上,一只野猪在林荫中奔跑,路上时而有路过的学生。
2021年6月9日清晨4点多,一头野猪悄然走进南京城北迈皋桥一幢居民楼,堵在三楼道里,二楼一位居民听闻呼救上楼查看,猝不及防被野猪拱了一下。
2020年12月,一只野猪不仅闯进闹市区,还冲进商场掀翻了一家奶茶店,冲进吧台,和服务员小姐姐“比赛跨栏”。
除此之外,南京紫金山上更是有不少野猪家族出来“巡逻”。南京野猪多,和这里的地理环境与城市化进程都有关联。这座城市64%的面积是海拔500米左右的低丘陵,两侧多是河谷和滨湖。有山,有水,有林地,天然就适合野猪生存。野猪的天敌——狼、熊、虎、豹、猞猁等,因为原始栖息地减少、人类捕杀,在南京悉数灭绝。城市化进程中,野猪成为南京市域最大型的野生动物之一。2023年初,《新民周刊》记者曾前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采访。那里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是江苏省和南京市两级的救护中心。南京城市里闯入人类世界的野猪,很多都被送往该救护中心。有些经过救助的野猪,没有办法或者不再适合放归野外,最终会留在红山动物园。
有不少南京市民表示,南京除了“二师兄”经常出没,“大师兄”也会出没在市民小区里,时常在南京市区“作恶多端”。去年4月29日清晨,一只野猴闯入江苏南京秦淮区一居民家中,偷吃了薯片、打开了天然气,在街头巷尾“赶猫逗狗”、横闯大学校园、直冲居民区大吃大喝......
动物“闯入”城市愈发常见,很多人会担心,人类要怎么面对这些“闯入”的朋友?人民网对此评论,“野猪的出没是城市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的缩影”如何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正成为一个眼前现实的课题,也检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比起野猪“闯入”城市这种说法,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所副研究员丁晶晶曾经表示,是人类在“搬近”野猪。城市化进程步步侵占其他野生动物们的领地,连绵的丘陵被切割成生态孤岛。虽然野猪们的天敌越来越少,它们无处可去,才不得不意外“闯入”人类世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此前接受《新民周刊》时提到,“在我们熟悉的那些国外超大城市里,其实都有大量野生动物,譬如华盛顿的白尾鹿,纽约的浣熊,或是伦敦的狐狸。野生动物重新出现,代表着它们对于当前生存环境的接纳,也意味着它们适应了人类的城市环境”。而当野生动物逐渐适应了城市环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与它们相处?专家指点应该保持安全距离,不要随意投喂,更不要试图以饲养宠物的心态去对待它们。如此对待它们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野生动物平静地回归自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2 0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