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让历史记忆照亮复兴征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8-15 17:26:00 来源:东南网

1945年8月15日,正义的胜利响彻云霄,民族的血性刻入骨髓。

“日本投降矣!”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五个超大号铅字如惊雷般传遍神州。重庆、延安、上海……无数城市瞬间成为欢腾的海洋:素不相识的人们在街头相拥而泣,锣鼓与呐喊交织成胜利的交响,火把连成的火龙照亮了曾经被战火撕裂的黑夜。

这一刻,中国人民用十四年的浴血奋战,在人类正义史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一)

八十年前的今日,东京的电波传来裕仁天皇宣读《终战诏书》的声音。这份刻意回避“投降”二字的诏书,却掩藏不住一个铁的事实:日本军国主义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铁拳下彻底崩溃了。

胜利的喜悦背后,是3500万军民用生命换来的惨痛代价。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整整十四年间,930余座城市被侵占,半个中国被铁蹄践踏。南京城三十万冤魂的悲鸣,日军731部队活体实验的罪恶,百人斩竞赛的野蛮——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至暗时刻,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这场胜利绝非偶然。当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当百团大战的烽火燃遍华北,当台儿庄的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悲壮气概。这份胜利,是母亲送儿上战场时的含泪嘱托,是战士血染疆场时的最后呐喊,是亿万民众“誓死不做亡国奴”的震天怒吼。

(二)

抗战的硝烟虽已消散,但历史深处凝聚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今年8月,北京抗战纪念馆内,左权、吉鸿昌等英雄形象通过AI技术重现人间。浙江的“AI助英烈回家”行动中,84岁的吴永才老人终于“见到”了26岁牺牲的叔叔吴复夏。

科技让历史可触可感,艺术则让记忆直抵人心。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如利剑刺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衡阳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80幅剪纸重现抗战烽火,纤薄的红纸承载起厚重的民族记忆。

在卢沟桥畔,郑然女士接过了祖父坚守73年的义务讲解棒。四川宜宾赵一曼纪念馆里,学生们排演的《穿越时空的对话》情景剧,让年轻的心与英雄的灵魂共振。当教育融入生活,抗战精神便在日常中扎根生长,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抽枝散叶。

(三)

八十年后的今天,历史的回声仍面临杂音干扰。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以“自民党总裁”身份,向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供奉了“玉串料”(祭祀费)。对侵华战争,部分日本政客始终没有反思与悔改。

日本教科书正悄然改写历史。南京大屠杀被模糊为“南京事件”,遇难人数被标注为“尚无定论”。这种精心设计的“选择性记忆”,将侵略美化为“解放亚洲”,将战败伪装为“终战”,侵蚀着和平的根基。

令人深思的是,日本国内仍存清醒之声。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东京研讨会上直言:“真正的爱国心在于勇于承认历史错误。”学者木村知义更一针见血:“日本是被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抵抗打败的。”这些良知之声,如暗夜中的星光,照亮了历史的正道。

(四)

抗战胜利不仅光复了破碎山河,更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这场胜利让中国重返世界大国舞台,洗刷了百年屈辱,开启了古老文明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从贵州深山“中国天眼”探秘宇宙,到西北大漠“绿电蓝海”点亮万家,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擎轰鸣——抗战精神已熔铸为当代中国人攻坚克难的基因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它不仅体现在科学家攻坚“卡脖子”技术的执着中,更融入了扶贫干部扎根山乡的坚守里,闪烁在边防战士风雪巡边的脚印间。

抗战老兵郝龙清在浙江档案展上抚今追昔:“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历史的真谛——唯有守护记忆的星火,才能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

八十载光阴流转,当年卢沟桥畔的枪声已化作纪念馆中的历史回响。今天,当AI技术让抗战烈士“重返”人间与后人对话,当青年学子用剪纸重现烽火岁月,抗战精神正跨越时空,在民族血脉中奔涌不息。(绵一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6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开启了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坚定的政治主张、最英勇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战争胜利
2025-09-03 17:46: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终铭记。历史照亮前路,精神铸就丰碑。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华民族正以坚定的步伐,从纪念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开创未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编辑 李海钦二审 伍少安三审
2025-09-03 21:27:00
...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以“挺膺之姿”奔赴新时代“复兴征程”,推动“中国号”巍巍巨轮扬帆远航。
2024-09-18 13:21:00
...切艰难险阻向前进。今天,我们已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唯有雄健的精神,才能冲破险阻、闯关夺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我们纪念抗战胜利,是传承伟大的抗
2024-09-03 12:44:00
...,并答记者问。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它不仅彰显了我们对历史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更是向世界作出的庄严宣告,中国
2025-08-23 11:37:00
3年仅限100席经销商名额,贵州老名酒怀酒加速复兴
...国台50年时,进入中国名酒之林。现在我们正在朝着新的征程奋进,努力将国台酒打造成为中国的新名酒。”国台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迪表示。林向谈到,从抢抓酱酒红利到过百亿,再到如今布局
2023-07-10 14:49:00
牢记历史 祈愿和平
...提升自我,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杜孙睿说。 做有抱负有理想的有志少年“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
2023-12-14 06:46:00
...先辈们的重担,我们更应铭记那段历史,接续奋斗,在新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在新时代里贡献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力量。历史不能忘,吾辈需自强。不忘历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时刻提醒
2023-08-16 15:27:00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国人不屈的顽强精神,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影片在揭露日军侵华暴行中,把镜头焦点对准了不屈的中国人民。那些在实验室中默默抵抗的无名者,那些在细菌战中互助
2025-09-18 13: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