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高句丽和北魏之间的关系有多复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1 15:3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长寿王高琏是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413-491年是长寿王统治高句丽时期。他从父亲好太王高谈德手里接过政权时,高句丽周边形势和局面,已经到了非常复杂和危急的时刻。在这个时期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也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两国之间因为北燕问题、纳女和亲济上表北魏等问题关系一度白热化。但是作为高句丽的一代明君,长寿王高琏能够审时度势,并积极调整高句丽对北魏的政策,两国的矛盾才没有从普通争端上升到战争层面。长寿王对北魏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高句丽南侵新罗和百济政策顺利实施。

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需要站在多角度去分析,只有这样才符合历史发展观。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不确定性"两方面,而这种关系其实也是由双方现实利益所决定的。长寿王在位79年间由于他对北魏的政策,所以导致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十分紧张。

高句丽和北魏之间的关系有多复杂

但在这种紧张的局面下双方并没有发生战争,这不得不说高句丽长寿王高琏,对北魏政策把握上有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其实从北魏建国到与高句丽建立外交关系,虽然时间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之久,但高句丽并没有与北魏这个国家建立比较实际的联系,甚至基本上没有什么来往。从这个角度来看从长寿王切入,来说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其实更客观。

一、长寿王遇外部危机与北魏的关系

高句丽在长寿王执政早期其实和北魏也没有任何往来。直到长寿王23年才开始于北魏建立关系。之所以在这个阶段高句丽与北魏有往来,主要是因为高句丽此时的国家形势其实非常严峻。因为在高句丽南方有实力非常雄厚的刘宋政权,虽然这个政权对高句丽并没有造成比较实质性的威胁。但由于刘宋政权和百济的联系特别密切,而高句丽和百济的关系又势如水火,并且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基于这些外部条件压力不得不使长寿王提高警惕。

这主要是因为百济当时想兼并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和高句丽,一旦这个想法实现之后,百济就会成为朝鲜半岛上的霸主,而高句丽就会成为百济的阶下囚。为了杜绝这种局面出现,高句丽长寿王决定联合中原势力,这样才能在这场“三边”战役中获胜。其实新罗和百济曾经都是高句丽的手下败将,尤其是新罗曾经一度依附高句丽。但长寿王时期这种局面完全被打破,在高句丽周边势力的压迫下,长寿王决定与北魏建立外交关系。

尤其是当时的北魏崛起速度已经超出了长寿王的现象,北魏先是统一了中原北部然后挥师东进意欲吞并北燕。而北燕这个国家在北魏和高句丽之间,北魏要想吞并北燕就必须要借道高句丽,一旦北燕亡国下一个被灭国的就是高句丽。北魏从延和元年也就是长寿王二十年开始攻打北燕,这场战争北魏完全处于优势地位,无法与北魏抗衡的北燕王冯弘向北魏投降称藩。但此时的北魏并没有停下进军的脚步,北魏大军很快跨国北燕直逼高句丽。如果高句丽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恐怕也会步北燕的后尘。基于这样的历史形势之下,高句丽长寿王高琏决定与北魏建立关系。

二、长寿王迁都平壤时和北魏的关系

在这紧要的历史关口高句丽国内局势也出现了紧张局面。公元427年也就是长寿王十五年,长寿王在国内实施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举措,这也就是高句丽历史所记载的长寿王迁都平壤。从高句丽国家角度来讲,迁都平壤确实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其一,迁都平壤可以有效缓解北魏对高句丽的军事和政治压力,可以让高句丽暂时获得喘息的机会;其二,平壤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能让高句丽的政权和统治处于一个地域上的安全地带。其三,从战略意义上来讲长寿王一直都想消灭新罗和百济,这样他就可以成为朝鲜半岛的新主人。所以迁都平壤可以南下攻打百济和新罗。但是这个做法引发了高句丽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据《魏书·百济传》载:“今琏有罪,国自鱼肉,大臣强族,戮杀无己,罪盈恶积,民庶崩离”。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长寿王迁都平壤,使高句丽统治阶层以及国内矛盾加剧,或者说使原本已经出现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尤其是高句丽五部贵族为了权利相互倾轧,这对长寿王的统治权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为了可以能稳定统治重新树立王权威信,长寿王不得不根据个人和国家的实际利益,派遣使臣与北魏建立正常外交关系。长寿王二十年派遣使臣安东入北魏,“遣使朝献,且请国讳”,这也是长寿王首次遣使进入北魏国土。其实这也是一次典型的将国内矛盾转嫁他国的政治策略。此时长寿王与北魏的关系是需求和被需求的关系,同时在这个时机所建立起来的外交,高句丽长寿王完全处于劣势。

高句丽和北魏之间的关系有多复杂

三、长寿王援助北燕时期与北魏的关系

高句丽长寿王对北魏主动示好,也得到了北魏王朝的积极回应。除了录其帝系及给予国讳之外,还亲派使者去高句丽册封长寿王。可以说这个时期是长寿王与北魏的政治“蜜月期”。而北魏之所以会欣然接受长寿为朝贡,其实也是对周边局面和形势认真分析之后的一个决定。既然高句丽主动朝贡说明在北魏攻打北燕时候,最起码从态度上予以支持。同时高句丽称臣也完全符合北魏当时的政治需求。

就在长寿王与北魏建立外交关系的同一年,北燕冯弘派遣使者向高句丽求助。同时请求在情势危急的时候可以暂避高句丽。由于高句丽和北燕曾经有比较融洽的外交关系,所以在权衡利弊之后长寿王甘冒得罪北魏的风险,据对向曾经的盟友北燕施以援手。北魏太武帝知道后可以用震怒来形容,立即派遣使者去高句丽索要冯弘,“诏散骑常侍封拔使高丽,征送文通,长寿王则予以委婉回绝”。北魏太武帝看到回执后更为生气,“议欲发陇右骑卒征讨”。此时的长寿王与北魏关系已经将到来冰点,北魏太武帝对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欲杀之而后快。但是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高句丽长寿王与北魏的关系,其实他的这种做法也完全符合当时的局势。

结语

在谈起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时之所以要从长寿王说起,主要是因为长寿王在位期间是高句丽的全盛时期。在讨论国家关系的时候以大国和小国作比较要更加客观,毕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想必大家都了解。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下,小国要想拥有表面意义上的外交权,就必须要通过委曲求全的方式才能达成所愿。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句丽全盛时期和北魏的关系,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给出客观性的评价。

高句丽和北魏之间的关系有多复杂

高句丽长寿王高琏与北魏的关系,其实非常符合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策略。当高句丽受到外部势力压迫和本国贵族威胁时,由于情势危急不得不与当时强大的北魏建立外交关系。当北燕冯弘面临被北魏灭国危险时,求助于长寿王他之所以毅然决定出手援助,其实也和高句丽的国家利益有关联。他帮助北燕就可以获得北燕的土地和军队和人口,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换作谁都会义不容辞。虽然这种做法破坏了和北魏的关系,但经过审时度势之后长寿王又能通过非战争手段平息这场危机,其实也与国家利益有莫大的关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1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隋朝和唐朝为什么一定要灭高句丽
668年,75岁的李勣攻克平壤,俘虏高句丽王高臧,立国705年的高句丽宣告灭亡。50多年前,隋炀帝动员全国的力量,接连三次征讨都未能遂愿,如今,他的愿望被姨妈家的人实现,他总算可
2023-07-28 21:44:00
高句丽和高丽是同一个国家吗
...,就知道吉林延边朝鲜族或是对朝鲜人的称呼,那么提到高句丽和高丽大多数人也非常模糊,极易混淆,觉得都一样,差不多。其实高句丽和高丽一字之差,却大有不同。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些。首先
2023-05-22 16:18:00
苏定方戎马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怎么
...多数都得到锻炼,而苏定方就是其中的一个。公元655年,高句丽联合百济、靺鞨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当时的高句丽可是强大的很,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也没能打败他,加上李世民亲征高句
2022-12-26 16:59:00
聊聊大唐灭国战神苏定方
...),唐高宗李治令苏定方与营州都督程名振率军一万讨伐高句丽。苏定方等奋力进攻,大败高丽军,杀俘一千多人,焚毁其外城、村落后回师。战后,苏定方拜授右屯卫将军,封临清县公。 永徽
2024-02-17 17:30:00
为何中原王朝容不下高句丽,隋唐花费70年时间也要消灭它
隋炀帝的名声不好,一生三次征伐高句丽,不仅没成功,而且还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瓦解。因此,在历史上,对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并不看好,说这是他个人任性放纵,穷兵黩武的对外战争。实际上,
2022-12-25 18:28:00
大唐风云再起:武媚娘执政下的战争与权谋
...复杂,可想而知!原来,自李治帮助武媚娘说服大臣东征高句丽后,大唐聚集了国内知名的将帅,再率10万大军分两路进攻高句丽。苏定方、薛仁贵、萧嗣业等依旧东渡到百济,在百济镇守刘仁轨
2024-02-21 12:19:00
他是助唐朝达1200万平方公里的“战神”,死后被黑化争议不断
...苏定方所参与的战争主要包括: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唐灭高句丽百济之战,而这些战役都是唐军对外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几场战役。他的军事才能,在唐灭西突厥之战中发挥到了极致。上图_苏定方(
2023-01-09 23:19:00
苏定方:大唐绝世猛将,却被演义小说黑化
...,灭掉西突厥,只身转战三万里,平葱岭、夷百济、征伐高句丽,武庙七十二将中有他,十七史百将传中也有他。然而,这样一位一剑曾当百万师的绝世猛人,在《说唐》、《隋唐演义》、《薛仁贵
2023-09-10 01:18:00
唐朝有趣的历史冷知识:唐朝很多武将都亲手灭国
...人马直奔突厥王庭,把这个大唐的劲敌给灭了。名将李勣高句丽李勣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原是瓦岗小头目,后投靠大唐。太宗死后,将李勣留给了高宗。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2023-01-20 16:1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