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汽车

2023新能源车:卷技术消灭“高价低配”

类别:汽车 发布时间:2024-01-16 10:05:00 来源:钛媒体APP

内卷不等于只卷价格

近期有太多耸人听闻的文章说,“新能源车严重过剩当废品卖都没人要”,“新能源车高价低配割韭菜”,“降价BBA才真香”。

过去燃油车时代4年推一款新车,现在新品投放周期为12个月~18个月。汽车行业“内卷”不仅停留在商业层面的价格竞争,更体现在高频创新上。

先说电池,就在去年,“天下还是苦宁王久矣”,一些人认为宁德时代“涉嫌垄断市场”。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直接将矛头指向曾经的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当前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现在我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胡润富豪榜最新显示,曾毓群2023年的身价为2243亿元,在2022年身价则为3348.2亿元,一年身价下跌了1105.2亿元。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因为宁王真的被挑战了,有了非常大的压力。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的总产能为254GWh,而产量仅为154GWh,产能利用率跌至60.5%,闲置产能高达100GWh。作为对比,2019-2022年,宁德时代电池系统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9.17%、74.83%、95%、83.4%。

从新招标项目来看,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锂电产业链全行业招标量较2022年下降5成左右。从预定目标完成情况看,结合公开资料,除少数企业外,2023年主机厂与电池厂年初设定的目标均未实现,产销量较好的企业能完成年初预定目标的60%以上,多数企业完成率在40-55%。其中,部分三线及以下企业已开始因产能过剩/客户缺乏/成本劣势等问题出现经营困难。比如猛狮科技、沃特玛、力信能源、银隆新能源、中兴高能、国能电池、威能电源、钱江锂电等等企业。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这并不是什么完全不可理解的坏事。以前大家都认为电池门槛很高车企不需要自己造轮子。但实际上独立造轮子带来的收益有可能大于风险。

对于电池带来的技术降本空间,特斯拉曾给出了一组更直观的对比数据:由于4680电池的单体容量相较于2170电池提升5倍,所以对应的每度电投资成本减少7%、总成本减少14%,而通过4680的CTC一体化技术及整车的一体化压铸工艺,还可以减少370个零部件、并给整车减重10%。

更重要的是,在车企普遍遭遇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自研率高真的有可能成本“遥遥领先”。比如比亚迪的盈利能力就是一枝独秀。根据财报显示,从2022年Q1到Q4,比亚迪的净利润从8.08亿元攀升至73.11亿元,全年净利润达到166.22亿元,相当于一次性实现了过去5年的利润总和,利润增速也高达446%,在业界可谓遥遥领先。资本市场也会对自研能力强产业链自主性高的企业,给予高估值所以各大车企纷纷想要自研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从12月中旬开始,短短两周之内,埃安、极氪、蔚来三家造车新势力就相继发布自研电池。其中,最引人注瞩目的还是蔚来46105大圆柱电池,这款产品有行业最低的单芯内阻,5分钟可补能255公里。

截至目前,自研电池的国产车企已经超过10家。除了零跑、岚图等少数车企在自研之余选择外采电芯,包括比亚迪、广汽、上汽、吉利、长城、蔚来等在内,多数玩家均选择了从0到1的全产业链布局,其中,比亚迪、广汽等巨头还将手伸到了上游原材料领域。

如果把汽车电池看成电瓶车电池一样,就只是个电池怎么做都行,那就大错特错了。从产品力的角度出发,电池的升级远未到尽头,在车圈竞争不断升级的当下,除了续航和补能之外,车企比拼的空间、性能、安全、乃至品牌,都可以从电池上找到解法。

比如性能方面,极氪的金砖电池在3秒脉冲放电倍率最高可达16C,巨大的瞬时能量可让百公里加速轻松跑进3秒。随着CTP、CTB、CTC等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升级,电池逐渐从能量件变成结构件,车内空间也得以不断拓展。

但当自研的定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也会引发另一些高风险问题。2015年,不甘于受松下产能限制的特斯拉,通过投资三元锂电之父杰夫·戴恩的研究小组,拉开了车企自研电池的序幕。随后,特斯拉又相继收购了电池技术公司Maxwell以及电池设备公司Hibar,并在2020年推出自研的4680电池。

可好景不长,从2022年8月开始,4680版Model Y迄今为止两度上线、又两度从特斯拉官网消失。对此,外界普遍猜测有两个,一个是由于实际路测效果不佳,特斯拉正准备升级现有的4680电池,二是4680电池产量有限,特斯拉要将产能优先供给 Cybertruck,后者已于近期正式启动交付。

此外,根据麦肯锡估算,只有在汽车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以上,或者电池生产规模达到15GWh以上,车企自产电芯才可能具备成本优势。这意味着,在这样一个门槛高、投入大、周期长的行业中,与龙头拼效率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尤其是考虑到电池技术的进化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没有最好的选择,不必过度吹捧车企自研电池,也不必去踩宁王们,说他们垄断行业。

按照华为余承东的话来说,造车是个绝对烧钱的生意,绝对是亏损的生意,绝对是很难干的生意。一位汽车行业投资人对我们说,“以前凭运气、凭胆大挣了钱(的企业),以后运营不行、管理不行,可能本钱都得赔出去”。

过剩不一定会内卷,但内卷一定会过剩。那些指责新能源车高价低配的人,看不到近几年配置的下移,看不到车企和供应商们所做的创新。

去年之前量产的快充电动车售价多在30-40万元,充电倍率普遍在4C以内,电芯6系、8系三元居多。直到小鹏G6的上市,快充车型售价直接下探到20万元左右,磷酸铁锂3C电池方得以规模应用。2023年,4C磷酸铁锂快充电池的发展一日千里。宁德时代表示,“神行超充电池”相较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几乎没有增加,价格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基本加量不加价。

快充体验提升已成为主流诉求。原因在于,一是PHEV/增程充电慢,备受歧视;二是大电量、长续航增加纯电体验,是整个行业的需求。随着快充车辆销量增加,快充行业成熟度也会越来越高成本也会进一步摊薄,有望下放到十万级左右车型上。如果只是单纯的卷价格,行业内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此外,汽车芯片目前也传出过剩的消息,今年以来已经很少出现因芯片短缺而导致工厂停产的情况,但IGBT和MCU仍紧缺。根据富昌电子的数据,目前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等IGBT国际大厂的订单整体处于相对饱满的状态,价格整体而言也比较稳定,产品交期普遍在39周以上。这是因为目前的充电桩和普通快充仍然在加速扩张,新能源行业必须要补短板在这里,而不是抱怨行业TI芯片、电源管理芯片、MOS芯片怎么没有几十倍溢价了。

2023新能源车:卷技术消灭“高价低配”

不过IGBT的紧缺在未来几年也可能成为过去式。当800V高压快充成为主流车型配置之后,对功率模块的实际耐压需求也在提高,硅基IGBT需要升级为SiC MOS,相应的电驱动、电控、PTC也要升级。当新能源市场超过10%的车配置800V高压快充就会形成新的一块大市场。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激光雷达这个行业体现的淋漓尽致。

曾经一颗激光雷达高达8万美元现如今只有100美元左右,这只是短短六七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从机械式到半固态再到如今的纯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路线已迭代至3.0上车时代。

目前,4D毫米波雷达的价格可低至100美元至150美元,折合约为687元-1031元(以特斯拉潜在4D成像雷达供应商Arbe的数据为参考),仅为激光雷达的10%左右,成本优势明显。但特斯拉的方案就一定最优吗?

并不一定,4D毫米波雷达除了提供速度、距离、方位等三维数据,还“进化”出了类似激光雷达的点云成像效果,同样能够弥补纯视觉算法偏弱无法覆盖全场景的问题,清晰度上部分指标只能达到16线数的激光雷达,但目前最优的激光雷达产品已经高达128线数。

同时特斯拉也对外证实:目前,公司仅在Model S和X两款车型上进行相关验证工作,来评估产品的实际性能,目前还没有计划将4D雷达搭载至Model 3和Y两款走量车型。

2023新能源车:卷技术消灭“高价低配”

目前无论是纯固态雷达、还是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都有各自的弱项缺点,有的容易受天气影响、有的探测精度探测速度不行,成本只是这个行业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算法、成本、规模之间平衡做出取舍。

国内车载激光龙头禾赛去年激光雷达出货量大增,连续三季度现金流都为正数,但净亏损也持续扩大到1.42亿元,其中销售、管理以及研发费用几乎都在飙升。有业内人士指出当产量提高一倍,允许以更低的价格刺激需求,才能消化更多的产量,这是个良性循环。但目前来看还是有些贵,一辆车使用的雷达往往不止一个。

不过在这些年内卷之下,过去两三年,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普遍集中在 30 万甚至 40 万以上的中高端车型。随着睿蓝 L7、小鹏 G6、智己 LS6 等新车的上市,激光雷达也随之下探到了 20 万元区间。只要车企还在内卷,激光雷达继续下探到A级车不是梦想。所以我们何必厌恶内卷呢?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要么成本足够低,要么技术足够强,新能源汽车的前路就不会差。

2018年“线控底盘技术”被工信部列为国内需要重点突破的核心技术,是智能车的关键技术。但2021年起,随着国产线控底盘供应商的技术逐渐成熟,比亚迪、奇瑞、零跑汽车、长城汽车、吉利、哪吒等自主品牌车企的相关车型已经率先搭载国产线控制动产品。

以线控制动为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One-box线控制动方案交付306.48万辆,同比增长77.27%,前装搭载率23.75%;Two-box线控制动方案交付175.83万辆,同比增长16.34%,前装搭载率为13.63%。

事实上博世、采埃孚等Global Tier1具备先发优势,目前在国内线控制动市场份额超过80%,但国内Tier1快速跟进,包括伯特利、同驭汽车、亚太股份在内的制动企业已经实现量产。

2023新能源车:卷技术消灭“高价低配”

线控转向系统结构

高工院指出目前可以称为半线控底盘阶段,以One-box、全冗余的EPS、电子转向系统,还有电子悬架和减振器等产品为主,车身的XYZ 三个方向都有半线控或全线控的产品出现,某种程度上这个阶段也实现了底盘域的融合控制。

目前整个线控底盘行业正在向2.0阶段冲刺。除了上述机会和竞争焦点之外,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将带动传统车控、底盘及动力控制ECU市场,迎来新一轮技术升级和域融合窗口期。

很明显国产供应商已经初步越过“技术山丘”有一定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但在EMB机械电子制动系统、完全线控的悬架系统上与国外仍有不小的差距。全线控底盘是实现L4L5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支持,只要主机厂们还在卷智驾实现全面突破只是时间早晚。

写在最后

当摩尔定律成为统治一个行业的主旋律时,它总会快速消灭豪华——高速迭代的性能带来的产品能力代差,很容易让高溢价换取的所谓豪华体验迅速贬值而沦为“智商税”,没有哪家企业敢说自己永远坐在科技的铁王座上。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行业内仍然在充分竞争技术内卷。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迎来智能化的下半场之后,说是电子汽车一两年便落后也不为过,不过为科技付费也是社会进步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怕某些企业技术羸弱还死撑着不肯下桌。

参考资料

价格战之下的车市,没有赢家 来源:经济观察报 汽车价格战持续一年没有赢家 来源:晚点Auto 智驾大年,比亚迪的关键一战 来源:雪豹财经社 车企开启自研电池争夺战 来源:电厂 比亚迪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来源:CAR路里 直面燃油车产能过剩时代 来源: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汽车芯片开始过剩 来源:芯世相 新能源车企走向分化 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 动力电池拉响产能过剩警报 来源:汽车语言家 车企不用再给宁德时代打工了?来源:凤凰网财经 激光雷达车企分手决心有多大?来源:格隆汇 铁锂快充大规模上车“前夜” 来源:高工锂电 当高压快充下沉到20w车型 来源:天风电新 理想的华为恐惧症 来源:晚点Auto 线控底盘,撕开降本里子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6 12: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36氪首发 | 「中科摩通」完成B+轮融资,专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
...投资、沣泉峪集团联合投资。融资资金将用于中科摩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建设。 中科摩通成立于2019年11月7日,专注于研发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装备,提供自动
2023-11-03 16:35:00
...术的创新与应用,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形成的强大优势,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了“中国速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动作频频近期,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深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可谓动作
2023-07-14 07:14:00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成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炉瞄准三大方向 构建“15分钟充电圈”发展目标到2025年成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三大重点方向加快电动化
2023-06-26 02:16:00
...到聚焦战略新兴领域,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研制力度,强化汽车芯片标准供给。全文如下: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
2024-06-21 10:44:00
从“一辆车”看“电动福建”加速度
...的国家,近年来公交绿色低碳发展的诉求也日趋强烈。而新能源汽车,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张新名片,被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占比超过60%。
2024-04-22 06:57:00
...上游,传统汽车产线的高端装备制造商早已将业务拓展至新能源汽车板块。7月5日,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工业装配及传输技术展览会上,均普智能展出了智能电动汽车电驱、电池等细分领域的下一
2023-07-05 17:07:00
...中国区总裁何新锋近日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新能源业务近年来快速增长,2018年至今在全球范围已交付了30余条电驱相关智能化生产线,生产线产品上车雷诺、菲亚特、捷豹、奔
2023-07-14 07:14:00
全域900V还有自研智驾芯片 蔚来ET9预售价80万
...、三颗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以及自研的5nm芯片;顶尖技术加持,包括900V架构、全线控智能底盘和线控转向、最高充电功率达600KW、第三代换电站技术等,还有全栈技术布局的
2023-12-26 16:27:00
大盘集体低开,小米汽车上市初期表现值得期待
...特佳、银宝山新、凯众股份、铭科精技等多股一字涨停。新能源则惨遭一日游行情,光伏板块遭遇阴包阳,阿特斯、帝尔激光跌超5%。自2021年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在生产、渠道端不断推
2023-11-16 15:43:00
更多关于汽车的资讯:
记者走基层·假日消费 活力涌动|置换补贴 点燃市民购车热情
10月3日,在石家庄裕华汽车园吉利银河4S店内,市民正在选购新车。 河北日报记者 曹智摄10月3日,在石家庄裕华汽车园
2025-10-05 08:26:00
别再计划了!这个秋天,你的出厂设置就该是“野”的。
2025-10-04 09:38:00
吉林省高速服务区充电保障全面升级!
10月4日,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记者从吉高集团获悉,从临江至延吉的行程路线(途经鹤大高速及延长高速),沿途共经过6个服务区均配备了快充桩
2025-10-04 17:28:00
22.99 万元起!传祺向往 S9 乾崑南昌车展重磅上市,全系旗舰同亮相引爆国庆购车潮!
2025年10月 1日上午10时,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内掌声雷动——广汽传祺旗下大家庭智能旗舰SUV向往S9乾崑在第二十届南昌国际车展现场正式上市
2025-10-04 20:00:00
比亚迪唐DM-i智驾版&海豹07DM-i 于南昌国际车展震撼上市
10月1日,2025南昌国际车展现场迎来焦点时刻——比亚迪两款重磅车型正式上市发布,分别为唐DM-i智驾版与2026款海豹07DM-i
2025-10-04 20:00:00
捷途X70L南昌区域上市发布会圆满落幕——以越级实力重新定义10万级SUV豪华标准
2025年10月1日,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捷途展台人头攒动,捷途X70L南昌区域上市发布会盛大启幕,现场嘉宾与媒体共同见证了这款“磁悬浮豪华电七座SUV”的区域首秀
2025-10-03 18:56:00
培育壮大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十堰造”氢能重卡9个月热销1400多辆 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林 通讯员 刘爱理)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2025-10-03 19:27:00
2025(首届)京津冀新能源汽车挑战赛暨“智野无限”崇礼汽车嘉年华在崇礼区开幕
2025(首届)京津冀新能源汽车挑战赛暨“智野无限”崇礼汽车嘉年华开幕式现场。河北新闻网10月3日讯(周大伟、罗薇、王雪威)今天上午
2025-10-03 20:55:00
安徽高速建成运营约3500个充电车位 较去年同期增长56.3%
大皖新闻讯 充电车位增至约3500个,60台移动充电设备布设重点服务区——这个假期,安徽新能源车主的高速出行体验更加舒心
2025-10-03 20:04:00
国庆限时抢鲜价12.79万元起!中国新燃油 瑞虎9双旗舰上市! 扫码阅读手机版
.wordContentCss_17593826997911{ font-family:微软雅黑; font-size:14pt
2025-10-02 13:33:00
鸿蒙智行亮相2025中国天津国际车展,展台爆火成焦点 扫码阅读手机版
.wordContentCss_17593822935201{ font-family:微软雅黑; font-size:14pt
2025-10-02 13:35:00
福特智趣烈马开启盲订:千元即享万元升顶露营套件,移动的“一室一厅一厨”来了
2025年10月1日,福特纵横旗下的全新力作——福特智趣烈马正式在中国市场开启盲订。这款定位为“全地形露营SUV”的车型
2025-10-02 15:52:00
建面1.8万平方米!省内最大的鸿蒙智行超级中心在青岛城阳开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自强10月1日,正值国庆佳节之际,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青岛黑龙江路在青岛市城阳区盛大开业。据了解
2025-10-02 17:19:00
培育壮大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丨湖北帕菲特:加强专利研发 产销稳步增长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魏俊 通讯员 刘爱理)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今年以来,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专用车产品迭代升级
2025-10-02 21:33:00
多品牌发力 中国一汽9月交出高质量答卷
2025年9月,红旗品牌以亮眼业绩与重大突破双线发力,持续巩固自主豪华品牌领跑地位。10月1日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红旗9月单月销量突破4
2025-10-02 2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