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在位期间,举人的地位提高,知县一般也是举人出身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0 09:43:00 来源:戏说三国

知县,品秩为正七品,就行政级别和具体职务而言,基本相当于现今的一县之长;但就具体的职权而言,“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甚至“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的知县,远远大于现今的县长。尤其在“皇权不下县”的清朝时期,知县几乎是一县的“土皇帝”,实际权力巨大。

可在诸多古典文学作品甚至官方正史的记载中,实际权力巨大的知县在面对“举人”这个特殊对象时,竟然也不敢轻易得罪,甚至还会主动靠拢、巴结!《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故事——“范进中举”中,那个得知范进中举就赶紧送钱、送房的张乡绅就是前任知县。

“举人”,到底有何特殊,能让坐镇一方、实际权力巨大的知县都不敢轻易得罪?

“举人”到底是干嘛的?

封建朝廷用以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大致分为五个等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和会试。其中“县试”、“府试”、“院试”,乃系“童试”的三个等级,成绩合格者被称为“秀才”;“秀才”于一省省会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成绩合格者即为“举人”。

在明朝以前,举人更多时候乃是一个有称呼,没实际特权的存在,如若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即便是贡士,那也只是虚妄。

宋代王安石变法期间,王安石改编了科举教科书《三经新义》,以“实用主义”来选拔人才,在那段时期,就曾经短时间内试用过“非进士”出身的科举学子立即任官,不过范围只是国子监内的学生,而且王安石这样做,也只是想找出新的人才来为他的变法站台。

朱元璋在位期间,举人的地位提高,知县一般也是举人出身

王安石

因此自王安石变法曾经短暂实行过这一种方法后,科举路线中的“非进士”就一直没有什么太多“例外”的机会,要不然就像苏洵一样,屡次不中,但是却靠着俩儿子争光,加上自己的文采特异,让皇帝开恩,特赐考试资格(几乎等同于送进士)。

不过宋代也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进士的“录取人数”太多,而且考得很勤,虽然那些考不上进士的举人前途未卜,但这些考上进士了的,也没有显得多优越。

于是为了消化这些进士,北宋只能不断地添加职位,制造国家公岗位,最终的结果就是冗官。

这些历史到了朱元璋的眼里,朱元璋倒是觉得:人才很重要,但每一个地方都是同等的人才,那就浪费了。

举人就难道没文化吗?

进士也是从举人一步步考上来的,而且为官为事,不是一张考卷,不是面试官的喜好就能断定好的,所以朱元璋决定“重用”、“扶持”这一批科举的“过渡”群体,改变他们不上不下的处境。

洪武三年(1370年)应天府的乡试之后的“破格录用”,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朱元璋在位期间,举人的地位提高,知县一般也是举人出身

在洪武三年(1370年),这一年应天府的首科乡试上,一共出了七十二位举子,按照以往的朝代惯例来说,他们如今是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一旦会试也进科了,便是最高规格“面圣”的殿试,一飞冲天、封王拜相,不是幻想。

但这七十二位举人,还没有开始参加会试,他们的“科举”之路就终止了。

因为朱元璋下令,破格使用这七十二个举人提前为官,而且还是在应天府当地任官,这就意味着,这七十二个举人压根不需要通过成为进士的路子,就能在大明朝最中枢的系统为官,前途不可限量。

之所以朱元璋会这样做,那是因为大明刚开国,人才储备太少了,而朱元璋又不想像宋朝一样,不加以限制地大量录取进士,以至于造成冗官现象,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通过了乡试的人才,提前安排进来。

正是洪武三年(1370年)的这个举措,一下子抬高了举人在整一个大明,甚至后来在清朝的地位。

朱元璋想给学子分档:进士者,有进士能干、该干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有难度,需要的文化水平更高,相应的职位和地位也更高。举人者,有举人能干、允许干的事情,这些事情不需要极其高深的文化水准,但也必须要有功名,绝大部分都是在地方任职。这就叫“把钢用在刀刃”上。

朱元璋在位期间,举人的地位提高,知县一般也是举人出身

所以,整一个大明朝,录取的进士人数也才两万左右,而两宋却是将近二十万之巨了,差距这么庞大的数字,明朝却能把社会管理得比两宋更好,这不是大明的进士比两宋的好多少,而是大明统治者开始重视“非进士”人才的社会作用。

两宋几乎没有“学历”低的官员,即便是那些官二代,能力就算一般般,而朝廷宁愿让他们通过家庭父祖“蒙荫”坐上官位都好,“非进士”的能力再强,也没有录用到朝廷为官的渠道,出头日都是遥遥无期的。

大明重视人才,也善于对人才进行“分层”,有第一次,便有次一级,不会太过极端地非优便劣,这其中还有“良”可以划分出一个层次来。

这个人才的运用原理,乃是以往朝代都没有重视的:“选人自进士、举人、贡生外,有官生、恩生、功生、监生、儒士,又有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篆书、译字、通事诸杂流。进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所谓三途并用也。”

在史书里,对明朝举人便可为官的解读就是“进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

简单来说,就是大明会对人才进行区分和安排,这也可以视为科举的再一次“革命”,只是后世历史鲜有提及罢了。

朱元璋在位期间,举人的地位提高,知县一般也是举人出身

所以大明的“官场”是奠定举人地位的核心因素,在《明史·选举志》之中,就有朝廷对选官和举人之间的关系做出阐述:“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

成为“举人”以后,便直接具备了两项资格:有资格参加于京城举行的“会试”;正式拥有了做官资格。

何为县正官,又何为授教职?

其实县正官就包括了县令,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县高官位,所以说,举人在本质上,等于是一个县令的“预备役”,而且最差也是县令,因为大明没有那么多进士可用,需要有人走马上任,说不定就是他们了。

至于授教职,那就是超然于政治体系之外的,却又影响政治体系,因为这个职位,乃是选拔地区人才,教育人才的重要岗位,这些学子都应该唤其为老师,如果以后出一个厉害的人物,那么靠这“师生之情”,都不知道比县令厉害到哪里去了。

两项资格带给“举人”的特殊地位

“会试”考试合格者,称为“贡士”,即为“荐举给天子,可以出任朝廷官员的优秀人才”。“贡士”可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没有淘汰一说,只有一二三甲排名之说,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朱元璋在位期间,举人的地位提高,知县一般也是举人出身

科举次序

也就是说,只要“举人”于“会试”中考试合格,最差也能获得一个“同进士出身”,就能被外放实补正七品或者经人举荐,出任更高品级的官缺。所以,对于知县而言,每一个“举人”都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自己的同事或者上级,肯定不敢轻易得罪。

即使“举人”于“会试”中落第,也具备做官资格,一般出任县丞或者主薄、教谕等知县的“佐贰官”,或者经人举荐直接出任知县。此等资格,知县自然不敢轻易得罪,为自己树立日后的官场政敌。

严格来讲,一地之县令,很大概率本身他也只是个举人或者贡生:“京官六部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外官推官、知县及学官,由举人、贡生选。”

那么为了提高举人在社会基层中的影响力,在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举人都有着相应的“特权”。

如果是对明清的民间历史有所耳闻的话,“举人老爷”这个说法,大致是听过的,而对于“老爷”这个称谓,在古代社会中,有一种身份对他们的阐述更贴切,那就是“地主”。

“举人”的其他特权

所谓“皇权不下县”,即县级以下不再设行政单位,封建皇权延伸到县级单位为止。县级以下的基层社会,在“律法”和“礼教”的双重约束下,由地方乡绅协助治理。而“举人”和“秀才”,就是地方乡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元璋在位期间,举人的地位提高,知县一般也是举人出身

作为基层社会重要的治理力量,“举人”自然会得到知县的充分尊重。

所谓“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排名第一,地位最为尊贵,也是维护皇权统治的中坚力量,统治阶层必须绝对保证其根本利益。拥有了“举人”功名,就等于跻身于“士”之阶层,就会得到统治阶层的特别尊重和格外照顾。出于这种目的的考虑,封建统治阶层给予“举人”和知县平等的社会地位,并免除其和家人徭役田粮,甚至免除挂靠在其名下田亩赋税的特权。

首先,有人在乡试中考中举人后,立即就要对其“唱名”,不管后来的会试、殿试如何,举人老爷的身份就已经确定了。

不久之后,朝廷就会命令当地官府,把这个举人记录在册,然后把这个地区的举人制造成一份文件,大致是交给知州或者是州级的“学官”(举人群体真正意义上的“上司),这是为日后做人才筛选备用。

功名成就了,奖励紧接着就来。

对于举人,朝廷首先给予“免两丁”的福利,意思就是,对于举人,他的家庭里,有两个人口的丁役是可以被免除的,事实上举人之所以能养尊处优,很大程度来自于此。

朱元璋在位期间,举人的地位提高,知县一般也是举人出身

除此之外,举人还被允许购买“奴婢”,而这种带有奴隶色彩的制度,在大明是十足的“特权”了,而在存在着民族尊卑的清朝,却不算是一回事。

在明朝,有律法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

有了免除的丁役和奴婢,“人口”的基础就有了,那么举人就要开始“种田”致富了。

在理论上来说,朝廷是不“赠送”土地给举人的,但是却可以给予举人“免税”的特权。

对于举人来说,他每一年都有固定的“免税额”,如果他的田地不够,那就借着发迹的名声去买,或是与人合作,其中的牟利点就在于:他们收取农民比要缴给官府更低的税,以此来让农民依附,从这个模式上来看,不难发现,其实朝廷是把一部分“征税权”下放给了举人。

因为这个特点,举人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大老爷”。

这些是在现实利益中体现鲜明的,而除此之外,面对地方官府,举人是可以不下跪的。

也就是说,就算“举人”不进入仕途,也会成为拥有和知县同等地位的大地主,同样是知县不敢轻易得罪的嚣张群体。

朱元璋在位期间,举人的地位提高,知县一般也是举人出身

公车

除此之外,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举人”们,还拥有乘坐朝廷派遣的“公车”待遇,“公车”之上插有黄旗,有着“天子门生”的意思。此等荣耀,别说是知县,就是更高级别的官员,怕也是不敢轻易得罪。

“举人”虽然是封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功名称呼,但其代表了读书人所处阶层的巨大转变,社会地位的急剧提升,更代表了入仕为官的特殊资格。单就“举人”所具备的特殊待遇,知县就不敢轻易得罪;更何况谁也不知道今日的“举人”,明日会成为何等级别的官员,这种未知更令知县畏惧。

作为一县的“土皇帝”,知县的实际权力固然很大,但面对已经身处士绅阶层、仕途前景不可估量的“举人”,也只能给予绝对尊重,不敢轻易得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0 11: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代县官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但凡知县脑袋正常,都不会轻易得罪举人,因为举人的前途不可限量,甚至会影响知县的未来,如此,七品知县怎会轻易得罪呢?下面,我们就聊聊举人这个神奇的“身份”,到底有何不同。1、举人“
2023-09-13 04:55:00
在古代,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做什么官?
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古代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去做什么官?萨沙问答第193集自古只有饿死的秀才,没有饿死的举人。 秀才属于科举考试的入门者,距离当官还有
2023-05-12 09:00:00
繁城之下细节探究:陆不忧真的死了吗?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和算命先生、薛举人一样,一开始都认定魏知县是陆不忧的?但是最后居然反转了。01陆不忧有没有可能还活着实际上认真细究起来,魏知县是陆不忧比他是小宝子,更可信,无
2023-10-28 15:28:00
《繁城之下》陆直已死,魏知县是小乌龟?
...重要的三个,分别是当初的张贵以及柳十七,还有一个薛举人。张贵和柳十七已经改名换姓,张贵如今叫张继祖,而柳十七还不知道,最为令人好奇的是薛举人的身份关于薛举人的身份有很多的猜测
2023-10-20 11:59:00
古代的举人进士这么多,他们都能当上官吗?
明清时代科举每三年产生约300名进士,举人名额则是1100多名,而中了举人之后就说明有了任官的资格。因此每三年就会有1400名的新官员产生,三年就来一批新的,1400人可不是小数
2023-06-22 05:13:00
《繁城之下》魏知县为何要用鱼死网破的方式,替陆家父子报仇?
...县。有意思的是,回到蠹县的陆直,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薛举人。要知道,户籍制度始于商鞅,其目的无非是让统治者最大程度的获知国民信息。而陆直不但改了名换了姓,还考取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2023-12-23 22:35:00
...派”文化典型代表宋衡家族,就有“一门双进士,同朝五举人,盖世功名夸六代”之美誉。宋衡(1654—1729年),清代桐城派的庐江代表作家。字伊平,号嵩南。他是康熙戊午科举人(解
2024-05-14 00:11:00
秀才与举人的差别:社会地位与经济福利的对比
...其实到这就衍生出了话题,为什么古人经常会管那些不中举人的叫做“穷酸秀才”,而举人不叫“穷酸举人呢”?秀才和举人之间到底是有多大的差别,以至于让人区别对待?社会地位上的差距
2023-11-08 15:25:00
...过后经历“身言书判”关卡时,颜值高就是一个加分项。朱元璋创立明王朝后,更重视面试和考生颜值。《明史·志·卷四十六》说:“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布诏书:“唐宋取士各有
2024-06-17 00: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五超”第八轮辛集赛区,“辛”鹿战“秦”龙,精彩对决,即将上演!
2025-10-04 18:28:00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晨曦中冉冉升起,当华夏文明在五千年长河静静流淌,当东方民族守望躬耕于乡土家园。一则古老预言
2025-10-04 23:29:00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
国庆中秋长假到来,太原成为旅游市场一大热门目的地。游客迫切想知道:太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走进太原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
2025-10-02 17:39:00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
淮军公所看大戏,听戏的时候别忘抬头看看戏台这里!
2025-10-01 13:26:00
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开幕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上午,由淮南市文联主办的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在该市1952美术馆开幕
2025-10-01 14:04:00
有声书|郎官巷里的“中国西学第一人”
迈过东街口前气派的南后街大门,往前步行十余米,举身向左,可见郎官巷静静等候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短短百余米的小径旁
2025-10-01 16:03: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