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灿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6月26日 第 07 版)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福建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和海洋文化发祥地之一。今年6月,东南卫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全面启动“海洋时代,中华情怀”的频道定位,陆续打造了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节目,其中包括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推出的首档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
节目采用“电视公开课”的表现形式,结合AR、XR等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嘉宾讲演、趣味试验、海上课堂等多重形式,带领观众沉浸式探索神秘浩瀚的蓝色宝藏——海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面向全年龄层观众的海洋通识教育节目,通俗易懂地传播海洋文化,推广海洋教育,让国民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保证节目在海洋科学知识上的严谨性,我们从福建出发,前往北京、上海、青岛、厦门等城市的各大海洋机构拜访众多科学家、学者,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戴民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蛟龙”号总指挥刘峰等海洋科学顶尖权威专家,对节目内容进行把关。他们从更高的视角审视海洋发展的问题,并带来各自领域的海洋知识分享,为节目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在与科学家们合作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几点:第一,他们在专业上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对每一个名词、数据都准确把关。第二,他们对海洋都有着极大的热情,迫切地希望将海洋知识传递给大众。比如戴民汉院士研究的海洋碳循环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他努力地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的说法,让大众能够更好地接受。第三,科学家们把自己的人生和海洋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强烈希望有更多人投入到美好和伟大的海洋事业当中。他们的这些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要做好海洋文化传播的决心。
节目中,在82岁高龄深潜1400余米的汪品先院士提到,想要了解仙境般的海洋还得深潜下去,但事实上大部分人很难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和机会进入到深海。海洋知识有趣但不直观,我们尝试将大众对海洋的浪漫想象和严谨的海洋科学知识相结合,将生动的海洋影像与虚拟技术呈现的舞台效果相结合,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比如节目开场借助XR技术,在电视屏幕实现了从“一滴水”进入到“一片海”的场景跃迁;我们使用AR技术打造了一部深海观光电梯,中国首位深潜大洋的女科学家唐立梅带领观众前往不同深度的海域,不同深度的海底生态、海洋生物都有了直观的展现。
除了海洋知识的普及,我们还希望通过节目传递出更多精神上的力量。今年世界海洋日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海洋环境已经是大众的共识,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举动可能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比如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相关的塑料制品是海洋垃圾最大的组成部分,每年有超过1400万吨塑料最终流入海洋,约有超过1500万海洋生物死于海洋塑料垃圾。我们将海洋环保志愿者李波20余年来拾取的40吨海洋垃圾转化为矿泉水瓶的阵列,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表达给观众带去精神和情感上的触动,让更多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保护海洋。
当然,海洋知识的广袤与丰富无法用一期节目来承载,我们这次也舍弃了远洋运输、船舶建造、港口贸易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只是截取了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来填补海洋通识教育的空白。节目播出后,我们收到了来自指导机构、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和观众等各方面的认可,深受鼓舞。大家共同的反馈是,像《海洋公开课》这样集中展现海洋知识的节目应该更早地出现。
将海洋通识教育落到实处,任重道远。做好海洋类节目已经成为东南卫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做好“海洋季风”日播节目的同时,还会阶段性推出重点的海洋类精品节目,让海洋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更深化、更系统。
海洋孕育生命、连通世界、促进发展。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因此大众媒体更需要向国民阐释海洋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启迪新时代下的中国海权思维。在迈向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中,福建广电将更加深入全面地为人们描摹海洋文化图景,践行自身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海洋公开课》总导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6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