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眉山日报
工人在采收泽泻。
工人在晾晒泽泻。
工人将去叶的泽泻搬上三轮车。
泽泻丰收采收忙。
新年伊始,气温仍然较低,在彭山区谢家街道汉安村的田地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划根、拔株、除泥、去叶、装袋……1月19日一大早,村民们正在地里收获泽泻,享受丰收的喜悦。
泽泻是一味中药材,秋种冬收,和水稻春种秋收正好相反,水稻和泽泻循环种植,可将水田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
据了解,这样的稻药循环种植在彭山区已实施40多年。2004年,该区还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四川省泽泻之乡”。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文/图
新年丰收
农户心里暖起来
“泽泻茎叶枯萎了,表明埋在土里的块茎已经成熟,可以采收。”走在汉安村依田而建的乡村“彩虹道”上,村干部刘进军向记者介绍村里的泽泻采摘情况。放眼望去,连片的泽泻叶子已褪去翠绿,泛着枯黄,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成了寒冬田野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据介绍,汉安村是彭山区最大的泽泻种植区,全村泽泻种植面积6600余亩,产值近4000万元。
“今年我种了一百多亩泽泻,目前来看,收成还是不错的。”一处泽泻田里,汉安村种植大户龚水深正和工人们一起采收泽泻。为了抢抓黄金采摘期,他每天都会雇用40多名工人帮忙采收。
在他的泽泻烘干房里,几名工人忙着将新鲜泽泻搬运到火炉烘烤。泽泻在火的烘烤下,不断冒着热气。以前,村民们都是在家里烧煤来烘干,不仅烟大、味道还难闻,如今都用的是生物质燃料,更环保更方便。
泽泻在当地人工栽培已有40多年历史,农户积累了很多栽培经验,所以品质好产量高,每亩大概采收1200公斤,烘干后250公斤左右。
村口,停放着不少外地货车,客商每年都会早早地到彭山订购泽泻。“这里的泽泻外形好、色泽白、表面光润、质地紧密、粉性足,泽泻品质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药材收购商刘俊是彭山的常客,每年初,他都会按时上门收购泽泻、川芎等。
据了解,今年的泽泻价格在每公斤16元左右,根据质量等级上下浮动,粗略计算,每亩泽泻毛收入在4000元左右。
在汉安村,普通村民们也能有双份收入。“我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泽泻,可以收一笔租金;每年采收时节,又可以给种植大户们打工,这又是一份收入。”61岁村民肖玉凤说,自己这个年纪还能有不错的收入,很满足,不靠儿女一样生活得悠闲自得。
忙碌的时节,许多种植大户,每天都会雇上百人务工。“包吃饭、包接送,拿时薪,农忙150元9个小时,农闲110元,附近的村民都愿意来。”刘进军说,村里有了产业,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稻药轮作
“冬闲田”变“增收田”
以前,彭山区很多乡村是传统稻田,每年8月水稻收割后,稻田便处于闲置期。如何让“冬闲田”变“增收田”?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彭山区便开始进行探索与研究。
彭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卓柯告诉记者,当时,为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提高稻田利用率,当地农业部门组织各村社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寻求适合彭山区地理气候生长的高经济效益农产品。
参观组了解到,泽泻和川芎都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中药材,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十分畅销。泽泻在每年8月中旬左右移栽,12月底到次年1月上旬收获;川芎则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植,次年4月底至5月上旬收获。它们正好与水稻种植的时间错开,两者轮作,最终可实现一田双收益。
最终,彭山确定了走“水稻+中药材”轮作的路子。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980年夏天,汉安村当时的领导班子带着村民,顶着烈日,在一块刚收割完的稻田试点种下第一批泽泻,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村,也因此收获了“第一桶金”。轮作的第一年,产值比往年翻了一番。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纷纷跃跃欲试想要加入。
如今,不仅在汉安村,彭山区谢家街道义和场社区、公义镇欣荣村等地都有不少村民种植泽泻、川芎。目前,该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其中泽泻1.8万亩、川芎1.2万亩,产量0.75万吨(干产),产值约1.45亿元。
记者了解到,为打响彭山中药材品牌,当地各村社还以“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多家中药材合作社,组织专家讲课,采用统一标准农资供应、田间管理、质量检测等,确保中药材种植的质量安全。同时,完善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产业链条,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积蓄动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5 08:45:3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