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楼兰这个国家,在世人的口中,一直是一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国度;在历朝历代的诗人口中,则是一次又一次被当做假想敌存在。
你且看,“愿将腰下剑,本为斩楼兰”、“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安边在大体,何必斩楼兰”,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不破楼兰终不还”.
那么,楼兰这个国家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引得古人如此愤恨呢?实际上,历代对我国边疆造成威胁和困扰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匈奴,远非小小的楼兰。为何诗人却对楼兰怀有如此强烈的敌意?说起来,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独特的地理位置,两头称臣的态度
自秦朝起,匈奴就一直是历代君王的心头刺。历史上, 不乏有蒙恬等名将,一度将匈奴赶到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自生自灭。然而,像蒙恬将军这样的猛将并不常有,在没有压制的情况下,匈奴又逐渐开始膨胀,到了西汉时期,他们再度对着中原扬起了铁蹄。
西汉初年,正是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关键时刻。不得已,这时候的君王只能选择和匈奴和亲。这种说出来掉面子的事儿,到了汉武帝这里,才有所改善。汉武帝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知道,想对匈奴动手,除了自己兵强马壮之外,还要学会借力打力。
他将目光瞄准了大月氏,预备两国联手。在此之前,他要先打通去往西域的道路,而楼兰正好拦在中间。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它北临匈奴,西接西域,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如果匈奴彻底控制了楼兰,相当于在汉朝出使西域的路上设置了一个屏障,任谁都会不舒服。
基于以上原因,汉武帝和匈奴都想笼络楼兰。夹在两个国家的之间的楼兰,料定谁都不敢轻易动自己,于是快乐地当起了墙头草。汉武帝开丝绸之路初,楼兰借着自己的位置优势,积极打劫汉朝的商队、使者。这边拦下,那边就快马加鞭地报告给匈奴。
背靠匈奴这颗大树,楼兰快活了好多年。如果他遇上的不是汉武帝,也许结局就要改写了,偏偏他碰上的是刘彻,于是剧情就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令从票侯赵破奴和王恢,率领数万士兵攻打楼兰,俘获了楼兰王。上蹿下跳的楼兰终于消停下来,向汉朝俯首称臣。
匈奴也不是吃素的,眼见自己的小狗腿奔向了汉朝,立即出兵攻打楼兰。小小的楼兰哪里遭得住两个大国的夹击,于是又向匈奴称臣,为表诚意,还派出了自己的王子为人质。这件事之后,西域诸国都震慑于汉朝的国威,而楼兰向两国都称臣,摇摆不定的态度,彻底惹怒了汉朝。
摇摆不定的态度,终招毁灭
古语有云,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汉昭帝不想再看着这个跳梁小丑继续作乱,于是派遣傅介子拿着诏书,去谴责楼兰、龟兹这两个摇摆不定的国家。傅介子是一个非常有自己想法的人,他回来向汉昭帝陈述,这两个国家都不是什么好鸟,刚好龟兹国防备松懈,不如我去刺杀一把,来个杀鸡儆猴。汉帝同意了。
真正动手时,霍光灵光一闪,感觉千里迢迢跑去龟兹刺杀不划算,干脆就拿楼兰开刀吧,傅介子想,这个主意好像也没毛病,于是设下鸿门宴,拿下了楼兰王的人头,大摇大摆地回到了长安。傅介子经此一事,一战成名,封侯拜相自不在话下。
此后,楼兰更名为鄯善。为防他们继续作恶,汉帝责令其迁都扞泥城。公元448年,在北魏的铁骑下,鄯善国灭亡。楼兰这个国家,存在的时间不长,要说大奸大恶也没有。更谈不上对中原造成多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但是为何遭到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嘲讽呢?
多次被提及的背后,是难以磨灭的情怀
把这些诗拿出来看看,你就会发现,怼楼兰最起劲的是唐朝。
盛唐时期,唐朝的疆域版图不断扩大,无数文人也活动到了边境地区,由此产生了众多风格迥异的边塞诗。而楼兰就在玉门关外不远的地方,于是“打楼兰”就成了一种情怀,成了人们抒发内心报国情怀的一种典故。
此时的楼兰,还是代指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因为李白应用这个典故时,说成是“斩楼兰”。加上李白本身的影响力,后世再提楼兰,多为“斩楼兰”了。再后来,就逐渐引喻失义,“斩楼兰”自身就成了一个典故,被诗人不断地引用,用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报国之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4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