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正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才是明军战斗力不高的根本原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0-27 10:24:00 来源:戏说三国

很多明粉不解,明末的大明军的战斗力为什么如此之低?难道是因为朝廷不发工资才导致“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吗?我个人认为,正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才是明军战斗力不高的根本原因。

正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才是明军战斗力不高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朱元璋创立卫所制度,最开始他想的挺好,卫所分布在全国各地和边境地区,卫所的兵户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自给自足,朝廷可以不花一分钱。所以呢,朱元璋就对大臣说“吾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粒米”。可问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卫所制度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全国那么多的卫所,账面上虽然有百万大军,可实际上都分布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兵力极其分散,导致明朝的边军只能打一些以卫所城堡为依托的小规模战斗,比如小股游牧民族越境袭扰,抢夺粮食人口的时候,最近的卫所就可以派兵前往拦截和驱赶,卫所也就适合这样的战斗。但如果要碰上什么蒙古瓦剌入侵,土木堡之变,土默特部入侵等,以及后来满清八旗兵多次入关劫掠,万人或者5万人、1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野战,卫所制度的短板就凸显出来了。这就相当于几十个独立团,平时谁也见不着谁,战时临时拼凑在一起对阵,一个骑边满员,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经验极其丰富,而且经常打大规模合成化作战的重型装甲集团军,即便两边人数相当,你也干不过人家。

正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才是明军战斗力不高的根本原因

另外,明朝的卫所的武官是世袭的,兵户也是世袭的,所以时间一长,卫所就跟那古代藏区一样,武官就成了土司老爷,兵户呢就变成了农奴,因此战斗力就特别的低下,即使给他满饷也没有用,兵户们就会刨地,根本就不会打仗。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很快就看出这个问题来了,毕竟让蒙古人弄了两次,一次土木堡之变,皇上都让人抓走了,第二次更是打到了北京城下,于是明朝又搞出了营兵制。

正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才是明军战斗力不高的根本原因

所谓营兵制,就是朝廷拨款让各级政府的总兵招募雇佣军,但问题是总兵是流官,三年一任,我花钱招募士兵,等训练好了,结果三年时间到了,我走了,新任的总兵过来摘桃儿,那谁乐意呢?所以营兵制虽然执行了,但是每个总兵手下也就几千人,战斗力依然不高,因为没人愿意花力气去训练。

正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才是明军战斗力不高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大多明朝的武将们借着朝廷拨款,开始训练自己的所谓家丁,因为武将上任,你不能是光杆司令区,得有传令兵,卫队、敢死队等等。所以家丁就属于精锐的特种部队。士兵的来源当时绝大多数都是长城外边儿过来的蒙古人、女真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都是弓马娴熟,能征善战之辈,跟这些总兵武将就建立了牢固的私人从属关系,战斗力是最强的。而明朝末期,担任和蒙古人以及满清大规模野战的部队,基本都来自北京附近的七十八卫,大概三四十万人,再加上北京城里的禁军,就算属于当时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了。

正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才是明军战斗力不高的根本原因

可还是不行。1644年清军正式入关之前,曾经五次凿破长城,进入关内进行大规模的劫掠活动,每一次都是从北京城边儿上走,曾经有一次占领天津卫长达半年之久,在中原截获了大量的物资、牛羊、人口。满洲的八旗兵还大摇大摆的经过卢沟桥地区,就在明军的眼皮子底下返回关外,而当时的明军主力就在通州,愣是不敢出来决战。可以说当时唯一还能与满清一战的明军呢,就是关宁军了,可关宁军就属于营兵和家丁混合的部队。

正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才是明军战斗力不高的根本原因

吴三桂他爹吴襄曾跟天启皇帝说过,关宁军账面儿上三万人,可实际上真正能打的就三千来人,那天启就问了,如果这三万人都能打会怎么样?吴襄回答说,那早就荡平关外的满清八旗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27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是怎么衰败的
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在他推翻蒙元的过程中,征集和招降了大量军队。不断增加的军队数量对于他打败蒙元和竞争对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05-19 15:23:00
朱元璋的卫所制问题到底在哪
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参照隋唐的军事制度“府兵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做出了一项巨大的军事改革,制定了核心制度——卫所制度!这项改革深度影响了明朝将近300年的历史,在明朝的中
2023-07-16 20:04:00
...半”,让汉朝有了“亡秦之迹”。然而,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却曾不无得意的说过这么一句话,“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里的百万不是虚指,而是实数,因为明朝在朱元璋时期确实拥
2023-02-23 14:47:00
明朝灭亡,明军打不过清军,问题的根源恐怕就在于朱元璋这个政策
提起朱元璋,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那传奇的出身,开局一个碗就建立了大明王朝,不过,伴随着他的争议也是不少,比如滥杀功臣、“蓝玉案”、“胡惟庸案“,都是波及上万人。而朱元璋最让人
2024-12-18 09:42:00
明朝军事制度:卫所制与募兵制的优劣
...防是怎样建设的?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明太祖朱元璋重视中央权力我们大家都熟悉明朝朝于1368年建立,至1644年灭亡,,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和唐朝
2023-11-21 05:35:00
拥兵两百多万的明朝,为何败给开国仅十万人的满清?
...,击败李自成,攻占了京师,同年崇祯皇帝自缢,至此由朱元璋亲手建立的大明皇朝,在经历了276年的风风雨雨后,最终轰然倒塌。如今当人们回顾这个由汉人最后统治的封建王朝时,依然对其
2022-12-19 16:13:00
明朝为何未能继承元朝全部疆域?深入剖析历史原因与制度缺陷
...的疆域尽数取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明朝办不到。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之后,出兵北伐,过程是相当顺利的,因为其针对的目标是元朝的都城大都,朱元璋的明军从南京出发,只需要拿下山东
2024-04-17 16:40:00
明朝的军队是如何一步步崩溃的?最终还影响到了皇权的崩溃
...的诸侯,隋末的英雄豪杰,还有唐末的藩镇等等。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元末乱世中兴起的一股军阀势力。元朝末期各路军阀各自为政,他以南京为大本营,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然后北伐残余的元朝
2024-11-07 10:17:00
为什么明朝皇帝们不热衷于开疆拓土,是外强中干还是性格使然?
...认为有以下原因:1、明朝的内向型经济国策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了对元朝的决战。明朝进军神速,几个月时间就杀到大都城下,元顺帝仓皇北逃,至此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
2023-02-08 14: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