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7-17 20:57: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琪 杨凡 于洋 王琳

这是一个从胶东小山村走来的红色故事,山东烟台龙口丰仪店村村民世代祭奠抗日无名烈士,83年从未间断。他们曾把烈士葬进祖坟,曾把烈士牌位请到家中供奉,曾把烈士英灵安放进祠堂。村民说:“烈士葬进祖坟,就是我们的亲人!”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纪念。历史的车轮走过了83年,可那些年轻的面孔依然年轻,他们的模样镌刻进了村民的脑海中。

这是一段长达83年的历史,战争的硝烟虽已弥散,但红色经典故事永续流传。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青春祭》,崔宁创作。

青山埋忠骨:

53名无名烈士长眠丰仪店村

丰仪店村,旧称“凤仪店”,位于山东烟台龙口石良镇东南部山区。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相依,曲径通幽。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龙口丰仪店村航拍。(朱奎 摄)

对于丰仪店村百姓来说,现世的安稳与美好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在村文化宣传栏里,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记录了83年前这里发生过的一场惨烈战斗:一九四二,风云密布。胶东半岛,苍生涂涂。凤仪店上,战火飞度。抵御倭寇,血溅乡土。无名烈士,五十三诸。长眠于此,忠烈天瞩……

丰仪店村党支部书记慕泉欣说,这53名抗日无名烈士的英勇故事,是丰仪店村孩子最好的历史教科书。从小,孩子们就听家里长辈讲述那场悲壮的战斗。其中,“最会讲故事的人”当属老书记慕香胜,只要他一开口,周围便会围上来许多听故事的人。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82岁的慕香胜。(于洋 摄)

慕香胜,1943年生人,今年82岁,是丰仪店村第二任党支部书记,也是丰仪店村红色故事的“金牌讲解员”。每当有讲解活动时,他总会穿上那件珍爱的红色短袖衫,胸前“永远跟党走”的字样格外醒目。

7月10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专题展来到了丰仪店村,这也是抗战纪念馆的展览首次走进小山村。在展览现场,82岁的慕香胜激动地讲起80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

1942年3月30日,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13团在黄县(今龙口)丰仪店村南阻击日军撤退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惨烈的战斗,歼敌50多人,13团“钢八连”53名指战员当场壮烈牺牲,没有留下任何身份信息。

“当时,我爹在村头看见八路军骑马赶来报信,说鬼子要来了,让大家赶紧去山上躲一躲。”慕香胜说,山头离战场只有三百来米,村民亲眼目睹了战争全过程。“日本鬼子的机枪杀伤力太大了,咱们的战士上去一批,倒一批,然后又冲上来一批……最后,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他们拿着刺刀就冲了上去,以血肉之躯抢夺敌人的武器、堵住敌人的机枪大炮。这场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守护了丰仪店村,53名指战员也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那时他们才二十岁左右。”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血染丰仪店》,崔宁创作。

“我出生在战斗后的第二年,倘若没有那些英勇的战士们守住我们的家,可能就没有我了。”慕香胜从小在父辈的教育与影响下,就萌发了参军的想法。1964年,他参军入伍,退役后他又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一干就是29年。

慕香胜把“讲烈士故事”视为“传家宝”。“活到老讲到老。只要我还能说话,就得把这些故事讲下去。”慕香胜坚定地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忘了什么都不能忘了他们。”

薪火续忠魂:

连续83年祭奠无名烈士

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丰仪店村口口相传,而祭奠烈士这件事,83年来,也从未间断。

“当时战斗结束,村民自发去清理战场。”讲到这里,慕香胜的声音低了下来,“牺牲的53个孩子,没留下一个名字,没留下一张照片。村民自发地将他们葬入祖坟地里,那是我们村里最好的地方。”

村民慕桂兰说,“俺家的地就是当年埋葬烈士的地方,每次去干农活,踩到那片地里,心里总是不好受。烈士们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但是他们埋在这里,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安葬烈士后,村民没有忘记他们。慕泉欣分享了村民慕泉利一家的“特殊传统”:从1942年开始,慕泉利和儿子慕香布就在家供奉烈士牌位,直到2019年慕香布离世,整整77年。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红色祭奠传家风》,姜植平创作。

“爷爷说,烈士有了牌位,就能找到回家的路,英魂就不再孤单。”慕泉利的孙子慕贵福回忆说,爷爷去世时嘱咐父亲“一定要将祭奠烈士这件事一直做下去”,父亲就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坚守去兑现,“他还带着我跟他一起祭拜,直到他去世。”

“慕泉利一家人憨厚朴实、善良本分,从不与人起争执,这辈子就在一件事上‘较真儿’,就是供奉烈士牌位。”慕泉欣说,“一个人做一件事可以坚持一年,也可以坚持十年,但是父子传承并坚持77年,这是很了不起的。”

慕泉欣说,他们被慕泉利一家的执着所打动,觉得这件事得传承下去。慕香布去世后,村里便将烈士牌位请进了村里的祠堂。“给烈士上香烧纸,就和给我们祖先上香烧纸一样。没有烈士当初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丰仪店村逢年过节的第一碗饭菜先敬烈士。(张大琪 摄)

“自1942年起,咱村祭奠无名烈士就没断过,已延续83年了。清明填土、正月十五送灯、春节供上饺子、大饽饽,村民们真真地把烈士当亲人。”慕泉欣说,1956年,53名抗日无名烈士迁葬黄县烈士陵园后,每年3月30日的战斗纪念日,村党支部便会组织村民,一起前往烈士陵园,举行集体祭奠仪式,为烈士们逐一敬献花束、祭扫墓碑。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村里建成丰仪店战斗革命纪念馆,专门为53位抗日无名烈士设立了总牌位,方便更多人前来瞻仰、缅怀、祭奠。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丰仪店战斗革命纪念馆。(朱奎 摄)

无论是把烈士葬进祖坟,还是将烈士牌位请到家中供奉,抑或是将烈士英灵安放进祠堂、陵园。83年的时光里,丰仪店村民用最朴素的方式兑现着一个坚定的承诺:他们是为咱们死的,咱们得记着、守着、传着。

笔墨寄深情:

一张“全家福”的团聚

83年来,缠绕在几代丰仪店人心头的,还有一些无法释怀的念想:烈士长什么样?家在何处?牺牲时多大?

直到2021年,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画家崔宁的到来,才渐渐地让这些念想有了形状。

几年前,崔宁从吉林省迁居龙口。偶然间,她听到丰仪店的红色故事,倍受感动,先后创作了《不朽的英灵》《血染丰仪店》两幅作品。在了解到丰仪店村父老乡亲的心愿后,她志愿承担起为53位无名烈士创作集体画像的任务,“我觉得烈士在等待着我用画笔‘唤醒’他们”。

然而,这些烈士生前没有照片,无名无姓,也不知他们亲属的相貌,更没有其他素材。创作集体画像,不仅要描绘出他们的样貌,还要各不相同,这对崔宁来说是个难题。

“每当我灵感枯竭时,我就去当时的战场追忆,走进烈士陵园,与烈士建立链接。我想象他们活着时的样子——可能在训练时互相打气,可能在给家里写信,可能满身伤痛却仍咬着牙冲锋在前……”一次次的“会面”,一场场的“对话”,让这些年轻的面孔在崔宁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然而,问题又来了。“是画他们的笑脸,还是展现严肃点的表情?”崔宁拿不定主意,便去村里和村民聊天。有村民说:“咱把烈士当亲人,当自家孩子,盼着他们好好的。”

听到这话,崔宁顿悟:要让他们笑,要朝气蓬勃,他们的生命应该定格在青春最美好的那一刻。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崔宁创作《青春祭》。(朱奎 摄)

她怀着崇敬的心情,花费一年的时间,终于在2022年创作完成了《青春祭》。画面采用了纪念碑式的构图,凸显战士的英雄形象,同时也隐喻壮举像丰碑一样屹立于人们心中。

看到画作,村民们感慨不已,“多少年的念想,终于实现了”“这就是我想象中他们的样子”“看他们笑得多灿烂啊”……

2023年3月30日,肃穆的烈士陵园见证了一场旷古未有的“团圆”。当天,按照惯例,慕泉欣带领村民来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同时,还增添一项新议程——村民与53位抗日无名烈士的画像合影。慕泉欣回忆,“当时,有位叫万凤利的老人跟我说,照片洗出来后能不能让他签个名,他当时已经86岁了,身体不太好,担心自己今年来了明年就来不了,想留个念想。”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丰仪店村特殊的“全家福”。(张大琪 摄)

“听到这话我很感动,而且我觉得这个提议很好,于是在照片洗出来后,村民们逐一签上了自己的姓名。”慕泉欣说,这张迟到了80多年的“全家福”终于完成了。提起“全家福”这个名字,慕泉欣说,“有人说这个名字起得好,其实我们并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大家看到签过名的照片后,不约而同地就称呼其为‘全家福’了。”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村民在“全家福”上签名。(张大琪 摄)

拍摄这张“全家福”照片的人,是龙口市退休干部张大琪,他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是丰仪店村红色故事的挖掘者。大约3年前,张大琪开始关注和挖掘丰仪店村的红色故事。截至目前,他已经为丰仪店村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全家福”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张大琪说,83年的守护,这53名抗日无名烈士早被村民视为自家人。和英雄们合影,是乡亲们多年的心愿。这张“全家福”,使丰仪店父老乡亲们与未曾谋面的“家人”,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感人团聚。

携手传承路:

小山村与抗战馆的双向奔赴

2024年8月底,这张特殊的“全家福”还走进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自此,抗战馆和丰仪店开启了一段携手传承红色精神的“双向奔赴”之路。

2024年6月,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到丰仪店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院长李丕志回忆说,当时慕泉欣书记表达了全村人的心愿,就是把“全家福”捐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但是他们没有渠道。

“听到这个心愿,我们觉得很感动。我说,我们跟抗战馆有联系,可以给你们牵线搭桥。”随后,李丕志和研究院的其他同事便着手联系这件事。

2024年8月30日,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联合龙口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丰仪店村党支部和济南第一团“钢八连”官兵代表,赴北京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这幅高1.85米、宽1.1米的“全家福”。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慕泉欣(左三)代表村民将“全家福”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张大琪 摄)

这张巨幅照片成为全国首个村级党组织与国家馆共创的文化符号,让丰仪店的红色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大范围地传播。

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接收了照片,向丰仪店村颁发了收藏证书后,感慨万千。他表示,“全家福”这个作品非常特殊、非常珍贵,一个村里的红色传承故事,能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来展览,是很不容易的。

“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可以到那里举行巡展,把我们的抗战内容拿到丰仪店村展览。另外,我们还要把丰仪店村红色传承的故事拿到北京来展览。我们共同传承抗战精神。”罗存康向丰仪店村许下一份承诺。

2025年7月10日,这份承诺得以兑现,“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专题展在丰仪店村隆重举行。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专题展启动仪式。(于洋 摄)

启动仪式上,慕泉欣致辞。“国家级的展览能落户到我们小山村,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他手扶着话筒架,声音颤抖。再回忆起这场双向奔赴,慕泉欣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这些事儿搁一年前我想都不敢想。”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村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旗帜上签名留念。(于洋 摄)

走进展厅,在丰仪店村抗战故事的展板前,慕泉欣望着照片里战士们的笑脸,又看看身边蹦跳的孩子——83年的守护,83年的牵挂,都默默藏在这些“没想到”里:没想到国家级展览真能来,没想到老乡们的念想能被看见,更没想到,他们用最朴素的真心,换来了最珍贵的回应。

慕泉欣深情地说:“胜利的时候,我们没有忘记你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8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跨越千里也要来看您!”理琪后人从上海赴烟台追思英雄前辈
...是我爷爷辈的人,就是大体轮廓很像。”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里,真实记载了理琪英烈当年生活过的痕迹,再现了他当年的生活的场景,见证了这名英勇的共产党员为胶东革命伟大的奉献与付出
2024-04-04 19:11:00
AI复原容貌 为烈士寻到亲人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AI复原容貌 为烈士寻到亲人烈士侄儿:是二叔年轻时的模样 细看眼睛跟爷爷和父亲很像近日,济南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第十二批解放战争济南战役无名烈士实地寻亲活动,经
2024-04-01 00:42:00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一幅幅还原烈士容貌的画像送到了家属身边英雄与家人实现跨时空“团圆”□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刘克取 通讯员朱铭 彭宏霞他们在时,没有留下一张影像;他们离去,只有浩
2023-09-30 02:31:00
终于找到你!烈士无后,却“一门三代六个兵”
...走到路口迎接,他的耳朵不太灵光了,听到张西(锡)春烈士的名字时,难掩激动之情:“没想到真能等到这一天,大爷,侄子终于找到您了!”张天福从来没见过大爷,但从小就听奶奶和父母讲他
2024-01-12 15:43:00
理琪后人来烟台缅怀先烈,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达山东烟台栖霞,怀着崇高的敬意,前往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深切祭奠先辈理琪,追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英雄事迹。理琪,原名游建铎,1908年生于河南太康,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4-07-15 15:46:00
...日上午,赣榆区城头中心小学组织500余名师生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时节祭先烈 缅怀忠魂砺初心”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高举红色旗帜,师生们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团结就是力
2024-04-03 09:00:00
忠魂未逝 家国永念
本文转自:解放军报从平西无名烈士陵园看一片热土的英雄记忆——忠魂未逝 家国永念■本报记者 彭冰洁①②③ 风起梨花舞,又是清明时。从北京市区出发,沿京昆高速向西南而行,由拒马河驶
2024-04-08 06:02:00
山河铭记|安徽籍烈士长眠三晋大地80多年 皖晋两地媒体联动 全网征集烈士亲人线索
...讯 在距离安徽800多公里的山西省武乡县,有一座八路军烈士陵园,数千名烈士长眠于此。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其中5名安徽籍烈士:豆得珍、郑德奎、何明朱、王天益、卫大奎(魏大奎)就
2025-07-21 16:46:00
山河铭记丨烈士长眠异乡87载 我们想找到他的亲人
...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院内,一座名为“抗日阵亡五烈士”的碑巍然屹立,碑上铭刻有一名安徽籍烈士的简短生平:“李如宝,年三十岁,安徽省六安州香集镇人,充二连一排长,一九二九
2025-07-12 23: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斗日伪虎口脱险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小泉沟村。(资料图片) 阳曲县是太原的北大门,也是太原周边的重要产粮区,其附近山区还蕴藏着煤炭等丰富的资源
2025-08-19 07:24:00
光耀太行 | 狮脑山上的“破圈”之战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周昱丽)八月的山风掠过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巅,刺刀造型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八十五年前那个夜晚
2025-08-19 07:50:00
光耀太行 | 那年“双十一” 17岁的他投出一百多枚手榴弹……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周昱丽)当“双十一”成为消费符号,历史的指针回拨至1941年同一天。太行山腹地,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
2025-08-18 08:40:00
来源:华商网相关热词搜索:
2025-08-18 13:46:00
横跨大洋再相聚,80年后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后代再回潍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8月17日下午,10位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后代来到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在和平广场的东侧种下了一棵棵“和平树”
2025-08-18 22:14:00
梅汝璈后人义务讲解“东京审判”十二载
“当年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梅汝璈顶住各方压力,最终不辱使命,将7名日本甲级战犯送上绞刑架,为死难同胞讨回了血债
2025-08-18 06:09:00
“小英雄”雕塑背后的故事
本报讯 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周雪莉报道:2025年8月,一段两名小学生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为“小英雄”雕塑系红领巾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
2025-08-18 06:09:00
【抗战亲历者口述史】【人物小传】李铁飞,1921年出生,又名涤非。1938年7月参加新四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受苏皖区党委派遣
2025-08-18 07:41:00
光耀太行 | 小米加步枪,凭啥能赢?
山西武乡,太行腹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内,一墙斑驳步枪,直面日军山炮。炮口如瞳,无声诘问:“‘小米加步枪’,凭啥能赢?”答案
2025-08-17 09:22:00
我们的抗战|捷耀齐鲁:从台儿庄到梁山的不屈壮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路董萌 冯沛然 王开智 白雪岩 曾现金 刘臣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内,一面布满弹孔的墙体静静矗立
2025-08-17 10:13:00
民间视角书写家国情怀:南阳籍作家秦俊360万字著作《大汉王朝》即将出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8月16日上午,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友兰中楼至善书院内掌声如潮,全国劳动模范、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秦俊作为特邀嘉宾
2025-08-17 14:57:00
侵华日军罪行又添新的铁证 固安发现侵华日军日记和相册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刘英、刘杰)记者从固安县委办公室获悉,该县近日发现侵华日军士兵井谷惇一郎的日记和上原春信的相册
2025-08-17 15:40:00
缅怀先烈志,薪火永相传——传播宣讲抗战英雄精神
8月15日,山东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学院“华夏忠魂宣讲”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泰安市徂徕镇抗日英雄纪念基地,组织村民开展走访学习
2025-08-17 17:43:00
光耀太行|山西黄崖洞兵工厂遗址:英雄故事说不完
大皖新闻讯 8月17日,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记者团一早出发,从山西长治市武乡赶赴黎城县黄崖洞兵工厂遗址
2025-08-17 17:59:00
光耀太行 | 山西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馆藏珍贵地形图
大皖新闻讯 8月17日下午,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一行走进山西省晋中市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麻田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
2025-08-17 22: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