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7-17 20:57: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琪 杨凡 于洋 王琳

这是一个从胶东小山村走来的红色故事,山东烟台龙口丰仪店村村民世代祭奠抗日无名烈士,83年从未间断。他们曾把烈士葬进祖坟,曾把烈士牌位请到家中供奉,曾把烈士英灵安放进祠堂。村民说:“烈士葬进祖坟,就是我们的亲人!”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纪念。历史的车轮走过了83年,可那些年轻的面孔依然年轻,他们的模样镌刻进了村民的脑海中。

这是一段长达83年的历史,战争的硝烟虽已弥散,但红色经典故事永续流传。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青春祭》,崔宁创作。

青山埋忠骨:

53名无名烈士长眠丰仪店村

丰仪店村,旧称“凤仪店”,位于山东烟台龙口石良镇东南部山区。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相依,曲径通幽。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龙口丰仪店村航拍。(朱奎 摄)

对于丰仪店村百姓来说,现世的安稳与美好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在村文化宣传栏里,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记录了83年前这里发生过的一场惨烈战斗:一九四二,风云密布。胶东半岛,苍生涂涂。凤仪店上,战火飞度。抵御倭寇,血溅乡土。无名烈士,五十三诸。长眠于此,忠烈天瞩……

丰仪店村党支部书记慕泉欣说,这53名抗日无名烈士的英勇故事,是丰仪店村孩子最好的历史教科书。从小,孩子们就听家里长辈讲述那场悲壮的战斗。其中,“最会讲故事的人”当属老书记慕香胜,只要他一开口,周围便会围上来许多听故事的人。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82岁的慕香胜。(于洋 摄)

慕香胜,1943年生人,今年82岁,是丰仪店村第二任党支部书记,也是丰仪店村红色故事的“金牌讲解员”。每当有讲解活动时,他总会穿上那件珍爱的红色短袖衫,胸前“永远跟党走”的字样格外醒目。

7月10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专题展来到了丰仪店村,这也是抗战纪念馆的展览首次走进小山村。在展览现场,82岁的慕香胜激动地讲起80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

1942年3月30日,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13团在黄县(今龙口)丰仪店村南阻击日军撤退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惨烈的战斗,歼敌50多人,13团“钢八连”53名指战员当场壮烈牺牲,没有留下任何身份信息。

“当时,我爹在村头看见八路军骑马赶来报信,说鬼子要来了,让大家赶紧去山上躲一躲。”慕香胜说,山头离战场只有三百来米,村民亲眼目睹了战争全过程。“日本鬼子的机枪杀伤力太大了,咱们的战士上去一批,倒一批,然后又冲上来一批……最后,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他们拿着刺刀就冲了上去,以血肉之躯抢夺敌人的武器、堵住敌人的机枪大炮。这场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守护了丰仪店村,53名指战员也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那时他们才二十岁左右。”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血染丰仪店》,崔宁创作。

“我出生在战斗后的第二年,倘若没有那些英勇的战士们守住我们的家,可能就没有我了。”慕香胜从小在父辈的教育与影响下,就萌发了参军的想法。1964年,他参军入伍,退役后他又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一干就是29年。

慕香胜把“讲烈士故事”视为“传家宝”。“活到老讲到老。只要我还能说话,就得把这些故事讲下去。”慕香胜坚定地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忘了什么都不能忘了他们。”

薪火续忠魂:

连续83年祭奠无名烈士

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丰仪店村口口相传,而祭奠烈士这件事,83年来,也从未间断。

“当时战斗结束,村民自发去清理战场。”讲到这里,慕香胜的声音低了下来,“牺牲的53个孩子,没留下一个名字,没留下一张照片。村民自发地将他们葬入祖坟地里,那是我们村里最好的地方。”

村民慕桂兰说,“俺家的地就是当年埋葬烈士的地方,每次去干农活,踩到那片地里,心里总是不好受。烈士们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但是他们埋在这里,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安葬烈士后,村民没有忘记他们。慕泉欣分享了村民慕泉利一家的“特殊传统”:从1942年开始,慕泉利和儿子慕香布就在家供奉烈士牌位,直到2019年慕香布离世,整整77年。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红色祭奠传家风》,姜植平创作。

“爷爷说,烈士有了牌位,就能找到回家的路,英魂就不再孤单。”慕泉利的孙子慕贵福回忆说,爷爷去世时嘱咐父亲“一定要将祭奠烈士这件事一直做下去”,父亲就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坚守去兑现,“他还带着我跟他一起祭拜,直到他去世。”

“慕泉利一家人憨厚朴实、善良本分,从不与人起争执,这辈子就在一件事上‘较真儿’,就是供奉烈士牌位。”慕泉欣说,“一个人做一件事可以坚持一年,也可以坚持十年,但是父子传承并坚持77年,这是很了不起的。”

慕泉欣说,他们被慕泉利一家的执着所打动,觉得这件事得传承下去。慕香布去世后,村里便将烈士牌位请进了村里的祠堂。“给烈士上香烧纸,就和给我们祖先上香烧纸一样。没有烈士当初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丰仪店村逢年过节的第一碗饭菜先敬烈士。(张大琪 摄)

“自1942年起,咱村祭奠无名烈士就没断过,已延续83年了。清明填土、正月十五送灯、春节供上饺子、大饽饽,村民们真真地把烈士当亲人。”慕泉欣说,1956年,53名抗日无名烈士迁葬黄县烈士陵园后,每年3月30日的战斗纪念日,村党支部便会组织村民,一起前往烈士陵园,举行集体祭奠仪式,为烈士们逐一敬献花束、祭扫墓碑。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村里建成丰仪店战斗革命纪念馆,专门为53位抗日无名烈士设立了总牌位,方便更多人前来瞻仰、缅怀、祭奠。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丰仪店战斗革命纪念馆。(朱奎 摄)

无论是把烈士葬进祖坟,还是将烈士牌位请到家中供奉,抑或是将烈士英灵安放进祠堂、陵园。83年的时光里,丰仪店村民用最朴素的方式兑现着一个坚定的承诺:他们是为咱们死的,咱们得记着、守着、传着。

笔墨寄深情:

一张“全家福”的团聚

83年来,缠绕在几代丰仪店人心头的,还有一些无法释怀的念想:烈士长什么样?家在何处?牺牲时多大?

直到2021年,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画家崔宁的到来,才渐渐地让这些念想有了形状。

几年前,崔宁从吉林省迁居龙口。偶然间,她听到丰仪店的红色故事,倍受感动,先后创作了《不朽的英灵》《血染丰仪店》两幅作品。在了解到丰仪店村父老乡亲的心愿后,她志愿承担起为53位无名烈士创作集体画像的任务,“我觉得烈士在等待着我用画笔‘唤醒’他们”。

然而,这些烈士生前没有照片,无名无姓,也不知他们亲属的相貌,更没有其他素材。创作集体画像,不仅要描绘出他们的样貌,还要各不相同,这对崔宁来说是个难题。

“每当我灵感枯竭时,我就去当时的战场追忆,走进烈士陵园,与烈士建立链接。我想象他们活着时的样子——可能在训练时互相打气,可能在给家里写信,可能满身伤痛却仍咬着牙冲锋在前……”一次次的“会面”,一场场的“对话”,让这些年轻的面孔在崔宁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然而,问题又来了。“是画他们的笑脸,还是展现严肃点的表情?”崔宁拿不定主意,便去村里和村民聊天。有村民说:“咱把烈士当亲人,当自家孩子,盼着他们好好的。”

听到这话,崔宁顿悟:要让他们笑,要朝气蓬勃,他们的生命应该定格在青春最美好的那一刻。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崔宁创作《青春祭》。(朱奎 摄)

她怀着崇敬的心情,花费一年的时间,终于在2022年创作完成了《青春祭》。画面采用了纪念碑式的构图,凸显战士的英雄形象,同时也隐喻壮举像丰碑一样屹立于人们心中。

看到画作,村民们感慨不已,“多少年的念想,终于实现了”“这就是我想象中他们的样子”“看他们笑得多灿烂啊”……

2023年3月30日,肃穆的烈士陵园见证了一场旷古未有的“团圆”。当天,按照惯例,慕泉欣带领村民来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同时,还增添一项新议程——村民与53位抗日无名烈士的画像合影。慕泉欣回忆,“当时,有位叫万凤利的老人跟我说,照片洗出来后能不能让他签个名,他当时已经86岁了,身体不太好,担心自己今年来了明年就来不了,想留个念想。”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丰仪店村特殊的“全家福”。(张大琪 摄)

“听到这话我很感动,而且我觉得这个提议很好,于是在照片洗出来后,村民们逐一签上了自己的姓名。”慕泉欣说,这张迟到了80多年的“全家福”终于完成了。提起“全家福”这个名字,慕泉欣说,“有人说这个名字起得好,其实我们并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大家看到签过名的照片后,不约而同地就称呼其为‘全家福’了。”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村民在“全家福”上签名。(张大琪 摄)

拍摄这张“全家福”照片的人,是龙口市退休干部张大琪,他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是丰仪店村红色故事的挖掘者。大约3年前,张大琪开始关注和挖掘丰仪店村的红色故事。截至目前,他已经为丰仪店村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全家福”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张大琪说,83年的守护,这53名抗日无名烈士早被村民视为自家人。和英雄们合影,是乡亲们多年的心愿。这张“全家福”,使丰仪店父老乡亲们与未曾谋面的“家人”,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感人团聚。

携手传承路:

小山村与抗战馆的双向奔赴

2024年8月底,这张特殊的“全家福”还走进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自此,抗战馆和丰仪店开启了一段携手传承红色精神的“双向奔赴”之路。

2024年6月,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到丰仪店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院长李丕志回忆说,当时慕泉欣书记表达了全村人的心愿,就是把“全家福”捐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但是他们没有渠道。

“听到这个心愿,我们觉得很感动。我说,我们跟抗战馆有联系,可以给你们牵线搭桥。”随后,李丕志和研究院的其他同事便着手联系这件事。

2024年8月30日,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联合龙口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丰仪店村党支部和济南第一团“钢八连”官兵代表,赴北京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这幅高1.85米、宽1.1米的“全家福”。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慕泉欣(左三)代表村民将“全家福”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张大琪 摄)

这张巨幅照片成为全国首个村级党组织与国家馆共创的文化符号,让丰仪店的红色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大范围地传播。

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接收了照片,向丰仪店村颁发了收藏证书后,感慨万千。他表示,“全家福”这个作品非常特殊、非常珍贵,一个村里的红色传承故事,能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来展览,是很不容易的。

“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可以到那里举行巡展,把我们的抗战内容拿到丰仪店村展览。另外,我们还要把丰仪店村红色传承的故事拿到北京来展览。我们共同传承抗战精神。”罗存康向丰仪店村许下一份承诺。

2025年7月10日,这份承诺得以兑现,“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专题展在丰仪店村隆重举行。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专题展启动仪式。(于洋 摄)

启动仪式上,慕泉欣致辞。“国家级的展览能落户到我们小山村,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他手扶着话筒架,声音颤抖。再回忆起这场双向奔赴,慕泉欣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这些事儿搁一年前我想都不敢想。”

“烈士葬进祖坟就是亲人”,烟台一山村敬祭抗日无名烈士83年

村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旗帜上签名留念。(于洋 摄)

走进展厅,在丰仪店村抗战故事的展板前,慕泉欣望着照片里战士们的笑脸,又看看身边蹦跳的孩子——83年的守护,83年的牵挂,都默默藏在这些“没想到”里:没想到国家级展览真能来,没想到老乡们的念想能被看见,更没想到,他们用最朴素的真心,换来了最珍贵的回应。

慕泉欣深情地说:“胜利的时候,我们没有忘记你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8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们的抗战|军民情深:一碗饺子的牵挂与八十年的守望
...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见证。朱村大年初一为烈士敬献第一碗饺子除夕夜的生死相护1941年底,八路军115师四团进驻临沭,其中三营的七连、八连、九连驻守朱村。在朱村的日子
2025-08-21 10:21:00
“跨越千里也要来看您!”理琪后人从上海赴烟台追思英雄前辈
...是我爷爷辈的人,就是大体轮廓很像。”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里,真实记载了理琪英烈当年生活过的痕迹,再现了他当年的生活的场景,见证了这名英勇的共产党员为胶东革命伟大的奉献与付出
2024-04-04 19:11:00
AI复原容貌 为烈士寻到亲人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AI复原容貌 为烈士寻到亲人烈士侄儿:是二叔年轻时的模样 细看眼睛跟爷爷和父亲很像近日,济南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第十二批解放战争济南战役无名烈士实地寻亲活动,经
2024-04-01 00:42:00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一幅幅还原烈士容貌的画像送到了家属身边英雄与家人实现跨时空“团圆”□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刘克取 通讯员朱铭 彭宏霞他们在时,没有留下一张影像;他们离去,只有浩
2023-09-30 02:31:00
终于找到你!烈士无后,却“一门三代六个兵”
...走到路口迎接,他的耳朵不太灵光了,听到张西(锡)春烈士的名字时,难掩激动之情:“没想到真能等到这一天,大爷,侄子终于找到您了!”张天福从来没见过大爷,但从小就听奶奶和父母讲他
2024-01-12 15:43:00
理琪后人来烟台缅怀先烈,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达山东烟台栖霞,怀着崇高的敬意,前往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深切祭奠先辈理琪,追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英雄事迹。理琪,原名游建铎,1908年生于河南太康,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4-07-15 15:46:00
...日上午,赣榆区城头中心小学组织500余名师生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时节祭先烈 缅怀忠魂砺初心”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高举红色旗帜,师生们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团结就是力
2024-04-03 09:00:00
山河铭记 地名诉说抗战故事
...渡口修建拱桥,取名“重民桥”,桥头立有一块“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后来,当地又在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建造了一座“仲铭亭”,亭前的拱桥取名“仲铭桥”。仲铭桥。通讯员 练红宁供图
2025-09-03 09:17:00
山河铭记|安徽籍烈士长眠三晋大地80多年 皖晋两地媒体联动 全网征集烈士亲人线索
...讯 在距离安徽800多公里的山西省武乡县,有一座八路军烈士陵园,数千名烈士长眠于此。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其中5名安徽籍烈士:豆得珍、郑德奎、何明朱、王天益、卫大奎(魏大奎)就
2025-07-21 16: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