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宁晚报
本报讯(记者 啸宇)清晨的阳光透过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巴音河西村的“食用菌”种植大棚,照在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上。大棚里一簇簇“食用菌”长势喜人、叶片肥硕,就像如今巴音河西村村民红红火火的日子一样节节升高。
近年来,德令哈市巴音河西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强村富民的“头号工程”,从产业扶持、技术服务多个方面入手,盘活用好农村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发展“食用菌”种植致富路,托起了村民们的致富梦。
打好铺路“组合拳”,技术人才“双助力”
“我们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温室大棚也给我们提供了食用菌种植的基础条件,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技术问题。”为解决“食用菌”种植技术这个硬核问题,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海安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带领村“两委”班子赴西宁市城南科技园实地考察,并聘请对食用菌种植有着丰富经验和想法的村民石贵柱担任种植技术员,对食用菌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测适种,精心栽培管理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食用菌试种获得良好收成。技术员石贵柱说:“菌丝发得好,菌菇才能长得旺,食用菌产业才有希望。”
解决发展“中梗阻”,联农带农“全速跑”
随着食用菌种植技术和人才难题的破解,“资金缺口”成为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02万余元,流转土地500余亩,改扩建温室大棚20座,实施“温室大棚食用菌种植培育基地项目”,自主培育菌种。走进巴音河西村,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映入眼帘,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时隐时现,进入大棚浓郁的食用菌气息扑鼻而来。
针对食用菌采摘加工包装完毕后,怎么销售、谁来销售、往哪里销售的问题,村党支部探索创新“党支部+种植基地+农户+公司”的运营模式,鼓励村民从事蔬菜种植、配送、销售来增加收入,形成了一条“种植—采摘—配送—出售”的完整产业链,解决了一批村民就业问题。据悉,目前所有菌棒已陆续开始结菇出棚,每天有500余斤的食用菌流入市场,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算好增效“经济账”,乡村振兴“显成效”
伴随着食用菌产销之路的打开,村党支部坚持做好降本“精细功”,算好增效“经济账”,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动态监测食用菌价格变化,合理规范价格调整,确保食用菌“卖得掉”,老百姓“吃得起”。“目前种植的食用菌只是试种项目,培育比较成功。”据介绍,2023年试种的食用菌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余万元,带动村民创收10余万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4 06: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