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李玉:以科技铸就食用菌致富梦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5-06 06:3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李玉:以科技铸就食用菌致富梦

李玉 中国工程院供图

■本报记者 张晴丹

有一位非常“接地气”的科研工作者,与食用菌打了40多年交道,被农民亲切称为“蘑菇院士”。他就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菌物研究是刻在李玉骨子里的事业。他常年奔走在大山里、躬耕于田地间,身先士卒为上万贫困户蹚出一条新的致富路。他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食用菌研究领域,为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和菌物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耄耋之年,李玉仍然心系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奔赴全国各地,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接过“接力棒”,全力加速

李玉与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后,李玉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菌物学家周宗璜。

周宗璜将李玉领进了食用菌大门,并教他如何做相关研究,正是在老师的影响下,李玉开始关注黏菌研究。然而,彼时中国的菌物研究起步晚,远落后于国外。全世界发现了500多种黏菌,却没有一种是由中国人命名的。

在李玉毕业时,70多岁的周宗璜病危,临终时他嘱咐李玉,“中国这个类群的研究不能没有人,你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下去。”李玉暗下决心,绝不让老师失望。

接过“接力棒”的李玉,毕业后留校任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犹如上了发条的机器。为摸清菌物“家底”,他带着学生跑遍全国各地调查菌物资源,对这些资源开展收集和保存等基础研究,建成了高水平的菌物标本馆和种质资源库,库藏6.1万份标本与菌株,为我国菌类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李玉是第一个为黏菌新种命名的中国人,也是我国第一个对黏菌属、科、目级进行系统分类的科研人员,填补了我国在黏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收集的黏菌有400多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他还带领团队制作出占全球98%以上的黏菌分子生物学标本。

李玉将40余年的知识积淀汇编整理,出版了《中国团毛菌目黏菌》《中国真菌志——香菇卷》《中国真菌志——黏菌卷》等书,为菌物资源研究、保育、收藏和利用作出突出贡献。由他一手创办的期刊《菌物研究》也成了核心期刊。

在李玉与菌物研究人员数十年的拼搏下,中国菌物科学研究从落后逐渐向世界前沿靠拢,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大。

重视学科发展,培养“接力者”

在李玉心中,一直深埋着一个科技报国之梦。

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仅5.7万吨,而到2018年,产量已经达到4000万吨,40年间产量增长了700倍,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在食用菌产量上保持世界领先,占全世界8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我国并不是食用菌强国。我们在很多方面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或者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李玉想尽快补齐短板。

在菌物科学研究方面,中国要想进入世界前列、由大变强,还需要更多“接力者”不断进行创新。于是,李玉创建了菌物学、菌类作物二级学科,设立了我国首个应用生物科学(菌物方向)本科专业。2019年,他又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

经过多年积累,李玉已经构建起国内第一个从专科、本科至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较为完整的菌物人才培养体系。

李玉治学严谨,他希望所有学生都能深入基层,到实践中去,因为生产一线才最能检验真本事。他常对学生说:“咱们一人一张犁杖、一颗种子、一堆粪、一块地,大家一起种,谁能种出高产,谁才是真能耐。”

30多年来,李玉带领的团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菌物研究科研团队,在食用菌领域培育出50多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他培养出上百名硕士和博士,其中不乏精英骨干,在食用菌产业发光发热。

领“菌”致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李玉是非常“接地气”的科学家,因为他最喜欢到农民身边帮大家找挣钱的路子。

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因当地海拔较高,全年有效积温不够庄稼生长,而且无霜期很短,不到100天,所以种什么都不长。如何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当地政府、农业科技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菌类作物有‘五不争’的特点,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更不与其他争资源,而且什么时间种都可以。”李玉说。

基于此,李玉给黄松甸镇开出了一个“药方”。“不要再强调低温冷害,我们要把冷和低温变成一种适合某些作物生长的‘优势’,可以种木耳等优势资源。”

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山间林木上独有的木耳能够“搬”到大田里。李玉要来一块地做起了示范,引入自己研究的品种和技术,让农民心服口服。在他的带领下,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种木耳的大部队,30年摸爬滚打下来,黄松甸镇已从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全国闻名的黑木耳之乡。

当地农民已经靠黑木耳完全脱贫致富。一些农民还走出本乡本土,到其他省份当起了农民技术员,例如贵州就有20多名来自黄松甸镇的技术员,帮当地农民种黑木耳。

这么好的致富路子,应当分享至全国。于是,李玉提出了“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的发展策略。在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00多个将食用菌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选择,陕西省柞水县便是其中一个成功典范。

2017年,李玉带着自主选育的5个黑木耳品种到柞水县开展科技扶贫行动。他亲自给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民授课,手把手传授栽培技术,和当地农民一起推进食用菌产业化。柞水县仅用两年时间便脱贫摘帽。

自2012年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开始,李玉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贫困地区,建立了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家,帮扶800多个村,让上万贫困户靠种植食用菌实现脱贫。2021年,李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李玉的科技报国之梦并未就此画上句号,“要把中国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不能躺在原有的功劳簿上,应该继续创新,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科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6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吉师风范丨李玉:蘑菇院士的家国情怀
...菌物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他以科技推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从5.78万吨突破到超4000万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成果在全国72%的贫困县推广应用,带动426
2024-09-12 16:06:00
八旬“蘑菇院士”李玉:“食用菌强国梦”近了
...网中新网长春6月24日电 题:八旬“蘑菇院士”李玉:“食用菌强国梦”近了中新网记者 郭佳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4日在北京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领
2024-06-24 17:47:00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继续走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创新之路
...自:人民网人民网宁德12月5日电 (记者陈蓝燕)“中国食用菌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一荤一素一菇’的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5日召开的第一届银耳产业发展大会上,中
2024-12-05 17:24:00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 院士强调要端牢“蘑菇饭碗”
...要把“蘑菇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继续推动食用菌价值研究向前发展。此次会议由吉林农业大学、国际药用菌学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外行业协会、高校院所、食药用菌企业的院士专家、
2023-02-19 18:43:00
“菌”临天下!现代菌物示范区点亮农业创新之光
...农博会上,现代菌物示范区成为了一大亮点,集中展示了食用菌的科技研发与产业应用成果。由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该示范区种植了超过30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菌,其
2024-08-18 18:14:00
中国高校菌物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点草成金”惠民生
...一流建设专业,正是由于国内菌物专业的存在,使得我国食用菌年产量40年实现700倍的跨越式增长,食用菌产业一跃成为我国种植业领域第五大产业,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全国70%以上的
2023-02-18 21:03:00
聚焦|吉林,这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背后
...工作的肯定,菌物研究依然任重道远。”“我一直有一个食用菌强国梦。”李玉总说,菌类是天然的粮仓,从蛋白质含量看,干食用菌含有30%—40%的蛋白质。“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力军,
2024-06-25 18:09:00
山东邹城农高区的蘑菇“科技味”十足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加盟”食用菌种植山东邹城农高区的蘑菇“科技味”十足图为邹城农高区企业友泓生物的全自动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张文力
2023-08-29 01:22:00
江西黎川:教授在田间 农民乐开颜
...种植大棚里,东华理工大学教授、江西省科技特派团黎川食用菌团团长李荣同说。在他身后,一朵朵鲜嫩肥厚的羊肚菌破土而出,农户们拎着桶,穿梭在田垄间采摘,喜笑颜开。“亩产200公斤,
2024-03-31 03:01: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