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深耕六十载,催化云朵变雨滴(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10-08 06:19: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专家胡志晋扎根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深耕六十载,催化云朵变雨滴(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报记者 李红梅

深耕六十载,催化云朵变雨滴(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胡志晋(右一)与研究人员在探讨交流气象学相关问题。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胡志晋,1935年3月生,浙江宁波人。从上世纪60年代起,长期从事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4年获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风云成就奖。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教委员会成员。

用18年观察云的变化,揭示云朵变成雨滴的秘密,探索出了云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式,形成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奠定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模式的基础……这就是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专家胡志晋一辈子做的事情。

“做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就是敢于‘向天要水’。哪怕困难重重,也要坚持下去。”胡志晋说。

高山上追云观雾18年

江西庐山的很多山峰常年云雾缭绕。1958年,中央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前身)在江西日照峰建立了原庐山天气控制研究所。1960年,胡志晋来到研究所,每天研究山峰上云雾的变化规律,并试图通过催化作用,把浓浓的云雾变成雨,润泽大地。

当时,我国云雾观测处于起步阶段。催化云朵首先需要观测天上飘浮的云朵微结构。云朵由水滴组成,水滴很小,但数目很多,每升云朵大约有10万个水滴。云里的水滴随机碰撞、并合后,会不断变大,大到一定程度后,受重力作用会掉下来形成降雨。如果催化水滴让小水滴不断碰并,即使只有一小部分水滴变成雨滴掉下来,人工增雨就算成功了。

什么样的云朵适合催化,暖云还是冷云?何时催化,用什么催化?了解云的微结构后,胡志晋和同事们每天拿着催化剂燃烧炉找云朵进行催化,后来又想出用氢气球观察云里是否有促进催化作用的办法。

然而,云朵飘忽不定,位置、大小变幻莫测。抬头发现云朵在哪个山头上,胡志晋和同事们便扛起重重的制氢钢瓶、催化剂燃烧炉等工具追赶,到了山头却发现云不见了。

在山上追不到云,胡志晋便和同事们来到庐山脚下,用经纬仪辅助测云的距离。很快,他们发现经纬仪精度不够,观云的地点大多也只能看到云的底部。

于是,他们把观云的地点从山南边换到山北边,架设好电话线,又到外单位借了一个高精度的经纬仪。在云开始变大变宽、下雨或是出现冰晶的整个过程中,每分钟观测云的高度,并用照相机拍下照片,记录整个过程。就这样记录了3年。这些扎实的一线观测资料填补了我国对流云观测资料的空白,也给了胡志晋很大的启发。

胡志晋和同事们一开始住在海拔1200米的山上,然而观测必须在最陡峭的山峰上。他们便来到最陡峭的山峰自己搭建房子,建了几个梯度观测站点。在山上住着,夜里经常能听到野兽的叫声。

云起云落间,胡志晋在山上待了18年。

创新研发人工增雨新方法

“在山上的18年,最大的收获是有了关于云的一线观测资料。”胡志晋分析观测资料后发现,进行暖云催化的潜力不大,冷云催化比较成熟可行。这个发现帮助了当时学界正确认识暖云催化。

胡志晋梳理了当时世界上公认的云变成雨的微物理模型,与我国既有的观测结果很接近。他又找来国际上其他观测结果来做比较,发现能否催化成雨和云中水滴的多少、大滴多不多有关,和云的上升速度也有关。根据这些发现,1979年,胡志晋写成论文《积云形成暖雨的条件》,发表在《气象学报》上。

1978年,胡志晋回到北京。“那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有了计算机,国际上已经有了人工增雨数值模式,我想做国内人工增雨的相关研究,让中国也有自己的人工增雨数值模式,更精准地开展增雨作业。”胡志晋说。

胡志晋学的是气象专业,面对数值模式等新概念,他从计算机代码开始学起,精心设计每一个方程式,不断提高数值模式的精确度。

胡志晋发现,国际上的人工增雨数值模式比较简单,只是预报自然情况下云有多高、催化后云能升多高等。胡志晋开始结合我国的气象条件完善该模式,并创新地提出云降水粒子比质量加上数浓度的微物理双参数模式,1986年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模拟自然和催化过程的能力。

结合之前的一线观测资料,胡志晋研究针对对流云、层状云做催化的数值模式,发展了层状云系及其催化模式,突破了层状云人工增雨主要依靠过冷水的经典理论的局限,提出了人工冰晶通过水汽的凝华增大、释放潜热促进云发展的人工增雨新机制和新方法。

此后,胡志晋开始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类似天气预报,不久后,创建了中尺度大气云分辨及催化模式,形成了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今天,基于CAMS微物理双参数方案发展的云降水显式预报系统(CMA—CPEFS)在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业务运行,每天两次提供云降水和催化条件预报,为各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预报和作业预案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胡志晋也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科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推动科研工作更好服务生产生活

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步,胡志晋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需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胡志晋研究了60多年。他坦言,研究的动力源于兴趣,更源于国家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群众对人工影响天气也有很大期待。比如森林出现火灾,如果上空有云,我们就能想方设法去增雨,灭火效率高,也更安全。”

如今,在一代代气象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不断发展,作业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更好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作业规模是指通过科技手段,比如云播种、增雨、消雾等方法,对天气进行人工干预时所涉及的作业范围、作业强度以及所影响的区域大小。”胡志晋说。虽然他现在年纪大了,但十分关心科研一线的进展。每当有重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他依然会出现在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的会商室。“我想了解一下数值模式好不好用,有没有什么问题,观测资料究竟用得对不对,效果好不好。”

胡志晋指导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如今,他们仍经常向他请教相关技术问题。“无论做什么研究,只要坚持认真做一件事,最终一定能有所收获。”胡志晋说,他总是鼓励学生多提一点想法,多做一点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记者手记

矢志不移,把理想变成现实

在高山上工作,每天看云起云落,一看就是18年。从事气象学研究60多年来,胡志晋始终没有放慢追求科学真理的脚步,制作科研工具,搭建观测站,一点点积累科研资料,一步步找到可催化的云、催化的方法……不管是在高山上,还是在实验室里,胡志晋脚步不停,探索前行。

为了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进步,胡志晋等老一辈科学家,矢志不移坚持研究,逐渐把理想变成现实。耕云化雨、消云减雹……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因此得以快速发展,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作业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更好造福人类社会。

不管面对什么困难,都要不懈努力。胡志晋认为,创新的想法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坚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攻克难题,摘下科学的硕果。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8日 06 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08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神秘血雨降临印度,意味着外星生命的威胁?
...人们目睹了这场神秘血雨,无不惊呆了!媒体纷纷报道,科学家们急切地寻求答案,一种疑问却在无声中蔓延:难道这是外星生命的威胁?血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未知力量?肃穆的夜空中,神秘宇宙
2023-10-21 16:23:00
至今无解!1994年果冻样的雨滴落在了美国小镇,居民生病动物死亡
...是检测到一半,答案即将浮现的时候丢失了。负责检查的科学家迈克·麦克道尔(Mike McDowell)在多年之后才在节目中透露样本失踪具体信息,表示:“我回实验室时,就发现样本
2024-06-06 17:31:00
土星这颗卫星和地球一样有海洋湖泊,太阳系中另一颗会下雨的星球
...样的大气环境下,水汽的凝结和降雨现象也会有所不同。科学家通过对土卫六的观测和模拟实验发现,这颗卫星上的降雨并不是由水滴组成的,而是由甲烷分子形成的,因此,土卫六上的降雨就变成
2024-05-29 09:52:00
让雨滴发电、研究仿生表面……新基石论坛聚焦材料科学“从零到一”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新基石科学论坛”举行。期间多位科学家就材料科学“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进行探讨。新基石科学论坛现场。供图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王钻开在会后接受采访时强调
2024-04-30 22:44:00
... 高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
2024-02-27 04:43:00
二氧化碳变汽油?科学家制出一种催化剂,地球有救了!
...二氧化碳排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汽油,这一发现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实验室中,科
2023-12-19 10:37:00
重庆市气象局联合上游新闻推出“云朵悠游”气象志愿者服务
...员合影12月1日,由重庆市气象局和上游新闻联合发起的“云朵悠游”气象志愿者服务活动,在重庆市北碚区气象局启动。活动现场,16位来自教育、自然、志愿服务等领域的气象爱好者了解了
2024-12-02 12:25:00
勇敢探索“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David W.C. MacMilla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对青年科学家提出一些有趣的建议。我与化学的“双向奔赴”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麦克米兰告诉《中国科学报》
2023-10-18 06:49:00
革命性的天气预报:科学家破解了“降雨形成瓶颈”的秘密
...可能增强用于天气和气候预测的计算机模型。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解开一个复杂而神秘的事件序列,这些事件使得云中的微小液滴变得足够大,足以掉落到地面上。对这个被称为“降雨形
2024-08-02 13:37: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吴冰冰)我市跨境电商生态再添新支点,日前,POD(按需定制)专卖孵化平台公司正式落户银城智谷海熹跨境电商产业园
2025-11-25 08:11:00
AI赋能千行百业一线故事(十七):这位“农事专家”,让种地更聪明
这位“农事专家”,让种地更聪明——AI赋能千行百业一线故事(十七)11月14日,雄安新区都市农业科技博览园温室大棚内,工作人员查看番茄长势
2025-11-25 08:41:00
荣耀加冕!锦程酒管多店荣登消费者喜爱榜-2025年中国高端酒店100强
2025 年 11 月 20 日-21日—— 在备受文旅与酒店行业瞩目的 “2025 迈点文旅节・第七届迈点酒店运营创新大会” 上
2025-11-25 09:25:00
苏河汇一站式解决方案破解电商企业合规难题,驱动行业发展
2025年“双十一”收官,中国电商行业持续稳健增长,行业生态也迎来深刻演进。各大平台已从流量竞争转向全域生态协同,“双十一”形态亦呈现“简-繁-简”的演变
2025-11-25 09:25:00
治污攻坚 | 天宁:伊顿与黑牡丹的“近零碳”之路引领工业绿色未来
2025年,在常州市工信局公示的近零碳工厂名单中,伊顿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和黑牡丹纺织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相继成功入选。根据常州市的标准
2025-11-25 10:16:00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嵌入,正重塑人才培养逻辑与知识范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创业自我效能驱动创业意向(DESE-EI)模型及边界条件研究(24A0450)”课题组研究认为
2025-11-25 10:31:00
常机电方案 | 深耕教材建设“试验田” 打造产教融合教材新范式
当传统职教教材还在讲述已被淘汰的技术时,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手中,正翻动着源自理想汽车生产线的最新案例集。在近日落幕的2025年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论坛上
2025-11-25 10:55:00
“温暖科技”升维竞争,米连科技让伊对算法拥有温度
在算法主导的数字时代,科技与人文的平衡正成为衡量企业创新深度的新标尺。当大多数科技公司仍在追求极致的算法效率时,米连科技通过旗下情感社交平台伊对
2025-11-25 10:55:00
四川托普学院“人工智能训练师定向班”进阶企业实战阶段
近日,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山西数智科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建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定向培养班”取得重要进展
2025-11-25 13:57:00
Ria Flow睿晰声誉管理全场景Agent正式启动内测,AI驱动行业智能化变革
近日,由大观传播、市场部网与公关行三方联合研发的Ria Flow睿晰——声誉管理全场景Agent,正式启动内部测试。作为一款深度整合行业经验与AI技术的智能工具
2025-11-25 14:57:00
江南时报讯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453家,平均每5天就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破土而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58%
2025-11-25 15:09:00
新加坡国家AI计划放弃Meta模型 转向阿里千问
11月25日消息,据新加坡媒体报道,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计划(AISG)正在进行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在其最新的东南亚语言大模型项目中
2025-11-25 15:52:00
载体筑基 产业聚链 连云港海州区招商磁场持续增强
试运营即实现85%可租赁面积入驻,科创飞地孵化101家创新企业……连日来,海州区载体招商捷报频传。华欧科技产业园、连云港玉兰高新创业园等一批特色载体多点开花
2025-11-25 15:55:00
——解码全场景智慧服务生态的进化之路当人工智能重构交易链路、区块链穿透信任壁垒、大数据预判人居需求,房地产互联网平台正经历一场从“信息中介”到“智慧服务商”的质变
2025-11-25 16:09:00
一、引言随着数字技术、绿色经济与平台生态的深度融合,新经济环境已呈现“要素重构、生态重塑、约束强化、风险常态化”的特征
2025-11-25 1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