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只有他们(景区商家)卖的东西才可以带进去吃,我们自己拿的食物就不能带。”近日,有游客发布这样一则视频。视频中,景区工作人员制止了游客带食物上山的行为,称清扫任务重,“每天山上都是鸡爪、瓜子皮”。记者梳理发现,景区能否自带食物之争并非个例。国内多个景区曾以污染环境为由,作出“禁止在景区内冲泡面”“不能以任何形式给游客提供开水泡面”等相关规定与倡议,并由此引发争议。(10月28日《法治日报》)
不可否认,景区从环保等角度考量,限制游客自带食品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景区却又向游客高价售卖食品,其合理性就不得不令人质疑。这种现象,凸显了公众对景区过度商业化趋势的忧虑。笔者认为,此举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也并非最优解,其背后的环保等理由还须兼顾好广大游客的利益,否则便是耍流氓。
现实中,一些游客素质较低,携带食物进入景区后,不管是食品的包装袋、包装盒,还是吃不完的残羹冷炙,都随意丢弃,对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和破坏。景区对特定种类食品作出禁入或限制性规定,主要是出于环保、安全等因素的考量。但不少游客反映,其之所以带食物进景区,或因景区餐饮太贵,或因景区缺乏相应餐饮服务。也就是说,游客自带食物是为了节约开支。比如,稻城亚丁景区售卖的22元热干面,景区外的超市售价仅8元;内蒙古某湿地公园,市里3元的冰棒在景区10元一根,一小瓶酸奶也要十几元。试想,如果景区内的售价和景区外差不多,相信大多数游客不会自带食物增加“负担”。
依据价格法等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营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利润,而不是通过限制消费者自带食物制造紧缺,并通过高价销售的方式非法获利。而景区一边限制游客自带食品形成区域性垄断,一边又高价售卖食品,且价格高于日常的数倍,显然不合理,其以环保等理由也就站不住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景区限制游客自带食品,在很多时候属于明显不公平,与法律的公平原则相违背。如果景区限制游客自带食品的真实目的,是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游客购买景区内的“高价食品”,则可能构成强迫交易,游客有权依法维权。
景区限制游客自带食品,不能耍流氓。即便从环保等方面考量,也并非最优解。一方面,景区应做好环保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包括设置专门的地点,提供必要的容器,供游客冲泡方便面、就餐,以及丢弃垃圾、汤汁等,同时,加强对游客的管理,比如增加景区巡逻人员,对游客食用泡面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及时纠正一些不当行为,以避免游客随意丢弃食品包装、残羹剩饭等;另一方面,景区要做好商业利益与游客需求的充分结合,对景区内的餐饮、住宿以及旅游商品价格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定价,既要考虑到特殊消费场景的品牌溢价,又要兼顾消费者公平交易的原则。这样,游客自带食品也无妨。
此外,广大游客也应增强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在前往景区前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饮食需求,降低垃圾制造量。对于无法带走的垃圾,游客应将其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或垃圾收集点,避免随意丢弃或倾倒。总之,通过“双向奔赴”,为景区创造干净、整洁的旅游卫生环境,共同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氛围。(文/丁家发)
责任编辑:吴晓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29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