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孝感日报
离西湖桥不远处藏着一条不起眼的背街小巷名曰船厂路因着这名字,年近元宵之际徐水生特意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寻访
老澴河旁的街巷。记者 石玲 摄
由槐荫大道公交公司处入巷,路口尚有小商品,经营着日杂用品。越往巷内,人烟稀少,房子老旧,蓝色门牌上写着“船厂路”,沧桑感愈显。几间破旧的厂房边,晒着不知谁家的衣被。在这沧桑的底色里,有一份掩藏不住的喜悦。春日阳光照耀下,路边杂草丛里滚落着渐枯萎的柚子,破屋边的泡桐树已打起了花苞,一间无人居住的小院里,一棵桃树早早地开了浅白的花。
还有新年里刚刚张贴的大红春联,用烫金字体写着“金山银垛勤为径,海角天涯国是家”。
迎面走来的人,看他的眼神也是善意的,脸上带着微笑。徐水生走走看看,不时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幕。
船厂路南头已征迁流水淙淙,天地开阔高楼林立,别有天地
人们在改造后的澴河岸边休闲。通讯员 何清 摄
安置区大门上,挂着十几个大红的灯笼。不时有老人牵着小孩走出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远远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笑着走过来。徐水生赶紧迎上去,这是朋友特意帮他找来的西门船厂老职工石兆林。
“西门船厂繁盛一时,厂里以石姓木工为主,另有少数杨姓木工。”回忆当年,石老先生感慨万千。
昔日老澴河是孝感主要交通渠道,水上船来船往,便催生了造船行当。石氏一族自300年前移居于老澴河边,先人向孝感周边游氏一族学得造船技术,遂代代相传,以此为生。
最初
老澴河边扎根着
不少造船“散班子”
船主需要船
便请人来造1955年
孝感县城关镇成立合作社,设立造船厂,“人才家底”便是石氏一族。可以说,那时在老澴河上跑的小船,都出自西门船厂。除孝感,武汉、黄石两地也是承接业务最多的地方。1958年
石兆林出生在澴河岸边。“从小我就在河里游泳,那水清澈见底,踩下去都是沙,脚上没有一点泥巴。我们在河里摸蚌王和螺蛳、蚶子,做成吃的。”耳濡目染,16岁那年,石兆林随父就业,进了船厂。
“造船要用两种木材,船身用杉木,横木用杂木。造船的木材必须是弯的,去木材厂进货,别人一听要弯木就知道是船厂的人。”两个人沿着河岸慢慢踱步,石兆林回忆着往事,眼里闪着光。
他仔细地介绍道,船厂造的船分两种,一种是在老澴河上跑的农用船,包括打鱼筏、丝网筏、摸鱼筏、小七舱、中七舱和大七舱;还有一种是在长江上跑的运输船,小的十几吨重,大的两百多吨重, 既有货船,也有拖轮。那拖轮,是可以一只大船后边拖十几只小船的。
造船的地址就在如今的河口大桥上游东岸500米处。木工们在河边造船,船造好了,上好桐油,再混合石灰和苎麻灌进船身缝隙里,称为“练缝”,这种混合材料进水即膨胀,可避免船舱进水。
而上桐油也是有讲究的。农用船造好了,买家拿回去自己上桐油,因此一年四季皆可制造。而运输船是季节性的,上好桐油后,需在酷热的夏天里暴晒,木工们在油布搭的篷子里劳作,上晒下蒸,十分辛劳。
与此同时,用麻布反复擦拭船身,是为抛光。造一艘大船,往往需要一二十名木工。
那时船厂一年四季都有活干1983年孝感发水灾工人们赶制了近两百条小船是船厂历史上产量最大的一年
至今,石兆林还保存着造船的“工口定额”,什么船是什么尺寸,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多少工时,上头都记得一清二楚。
然而,石兆林并非仅以造船为生。
“1971年,造船厂改由孝感县交通局管辖。上世纪70年代末,家具业兴旺起来,船厂便开始制作家具。”然而,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造船工人,也很难掌握制作家具的技术,因为造船是大木,用的弯木,工具粗糙,而家具制作用的是直木,使用的刨子、锯子、凿子等工具都更精细一些。
“年轻人不愿意吃风吹日晒的苦,便都去做家具了。我父亲是难得的既能造船又能做家具的工人。”上世纪80年代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陆运日渐发达,加之铁船逐渐取代木船,船厂的订单急剧减少,船厂再也接不到运输船订单,仅有农人订做农用船,在塘堰里挖泥巴做田间肥料。而后农用肥料出现,农用船也鲜有人订制。1984年
船厂改为麻球厂,由纺织局管辖。1988年,石兆林还做了5条打鱼筏。一条打鱼筏500元,一共2500元,除去人工和材料,净赚1500元。1990年
麻球厂完全停产,厂房出租,工人下岗自谋出路,家装 、家具、建筑行业,均可见其身影。凭着一身木工技艺,养家糊口并不成问题。“
“我一家四口,就靠着我一人,开家具店,做家装,养大了两个孩子,还供儿子读完了研究生,并没有欠债。”凭本事生存,石兆林很是庆幸。
”而后老澴河征迁
船厂拆了他家也补偿了三套房子儿子一套,女儿一套老两口住一套皆大欢喜
改造后的老澴河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更加碧波荡漾、绿意盎然。记者 毛峰 徐文摄
“不瞒你说,我可是个老上访户。”
见徐水生讶异,石兆林神秘一笑,“可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上访,都是为了大家伙的事。比如船厂路从前是条泥巴路,一下雨就没法走,我找来报社记者,报道后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立马给铺了水泥;还有周边垃圾乱倒,环境太差,我也多次往上反映……如今呐,老澴河一改造,这些问题统统都没了,大家伙真正过上了好日子啊!”说完这些话石兆林爽朗地笑了徐水生看着他花白的头发舒展的脸庞也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微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2 00:02: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