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规划先行 点面结合 创新发展
宜州“变废为宝”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宜州讯 近年来,宜州区坚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以秸秆离田收储为基础,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形成了“一个收储体系+四个利用产业”的秸秆收储利用模式,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乡村生态振兴。该做法被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收录在《第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中,并在全国推广。
规划先行,奠定产业化发展格局。该区抓好项目实施规划,出台了《宜州区秸秆综合利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等文件,明确项目发展方向、年度建设目标和发展技术路线等。立足县域实际,提出以秸秆青贮、肥料化还田、桑枝食用菌和生物制药原料为重点,果树枝条等农业废弃物燃料化利用为辅的综合利用发展思路,形成宜州东部基料化、南部肥料化、西部饲料化、中北部原料与燃料化利用发展的新格局。建立以区人民政府为总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协调机制,引导激发主体和群众参与积极性,合力推进秸秆离田收储和产业化利用工作。
点面结合,打牢离田收储利用基础。该区按照“以县为面,以站为点,队伍为线”,在粮食、桑蚕重点乡镇、村建设秸秆收集中心,有效联结各秸秆收储网点,构建形成“宜州式秸秆收储体系”。通过项目实施,挖掘培育秸秆规模化利用主体,培育农业机械收割联合专业合作社20家,带动17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合作社)开展秸秆机械化离田,不断提升区域秸秆离田收储作业能力。培强离田作业队伍,扩建新建秸秆储存库、青贮池,购买秸秆处理设备,对区域内购置秸秆收储运机械以不超过购机总额的40%进行补助。目前,组建收储队伍6支,引进收割打捆一体机12台,秸秆捡拾机械2台,提升秸秆收储能力10万吨以上。建设秸秆收购网点,扶持引导宜州区生物有机肥厂、规模养殖场、食用菌合作社、生物质发电厂等秸秆规模化利用等38家企业,在粮食主产区、桑蚕主产区新建或扩建秸秆收购网点,扩大企业秸秆收储网点覆盖面,提高秸秆离田收储利用能力。目前,该区建成秸秆收储点(场)20多个,覆盖面积达45万亩。
创新发展,打造特色秸秆产业化模式。该区以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推进秸秆饲料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以规模养殖场为核心的“秸秆饲料—养殖—有机肥料还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开展商品化秸秆饲料加工销售一体化试点建设,推进秸秆饲料商品化、产业化发展。以秸秆“基料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引导秸秆基料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示范,目前,宜州农科桑杆食用菌场、桑珍蔬、桑源菌业等合作社及种菌大户等6个主体,每年收集利用稻草、玉米蕊、桑枝等秸秆1万吨以上。以秸秆“能源料化”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引导发电企业与周边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秸秆收购网点,发展秸秆燃烧发电,有效促进秸秆资源循环利用,解决农村秸秆焚烧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秸秆“肥料化”利用推进秸秆还田。普及早稻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在集中连片示范基地开展农作物机械收获,利用农作物秸秆腐熟转化,加速生土熟化,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壤储水能力,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效果。目前,该区秸秆产业化利用量17.5万吨,秸秆产业化利用能力指数达到0.27,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实现农民增收2250余万元。
(邓小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8 05:45:2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