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0日电 题:内蒙古乌海:黄河边的葡萄产业农文旅融合探索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一大早,62岁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村民王胜云便来到自家冷库,一边查看葡萄的储存情况,一边挑选出3箱葡萄。他已预约快递员取件,通过快递运输将葡萄送至呼和浩特市的顾客手中。“我种的是鲜食葡萄,除在本地销售,外地订单也不少,今年还‘打飞的’销到北京等大城市呢。”王胜云说。
10月11日,乌海市赛汗乌素村村民王胜云在搬运葡萄。
乌海地处黄河上游,因沙质土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所产葡萄品质优异。自上世纪50年代起,乌海葡萄经历从庭院种植到规模化经营,从鲜食葡萄到酿酒葡萄,从种植、销售到深加工的发展变迁。如今,乌海葡萄种植面积达2.25万亩,年均产量超830万公斤,葡萄产业年产值近6亿元,为当地兴业富民、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家有180多亩葡萄,种了阳光玫瑰、无核紫等20多个品种,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能有20多万元纯收入。”种植葡萄30多年的王胜云满意地说,赛汗乌素村大力培育特色种植业,小葡萄成了村民的“致富果”,许多像他一样的村民依靠种植葡萄实现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乌海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葡萄产业呈现多元业态。作为葡萄产业农文旅融合的代表企业,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公司依托葡萄园、酿酒车间等设施,建成以葡萄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把单一的葡萄园升级为旅游综合体。“以前我们来葡萄园就是看一看,最多采摘点葡萄,参与感、体验感较弱,而现在可选择的旅游项目变多,感觉很不错。”来自包头市的游客刘荣说。
10月11日,乌海市赛汗乌素村村民王胜云在展示他种的葡萄。
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公司副总经理林涛介绍,该企业抓住产业融合机遇,在葡萄园周围开辟户外拓展、果蔬采摘等板块,游客观赏葡萄园风光、品尝葡萄酒的同时,还可以参加多样的户外活动,体验比之前更加丰富。“我们今年前三季度游客接待量近8000人次,葡萄及葡萄酒销售和旅游收入明显提高,还带火了周边的乡村游。”
近年来,乌海葡萄成功“出圈”,不仅得到消费者认可,也被打造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站在新起点,乌海不断扎牢葡萄产业基础,推动大数据、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赋能葡萄种植,将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这是10月11日拍摄的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公司的葡萄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1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