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追忆徐克敏先生的一堂讲座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3 17:2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年过不惑,面对的伤感之事,就是常常在不经意间,听到落日孤城、老成凋谢的沉痛消息。从2016年本师肖东发先生不幸仙逝以来,对我有授业之恩的白化文、许渊冲、孟昭晋诸师先后离世。2023年12月16日,在天寒地冻之际,又突然看到了母系信息管理系在校内门户上发布的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徐克敏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读此讣告,伤怀不已,不禁想起徐先生生前给我们做的一次讲座。

我在信息管理系读书时,在正课以外,全校形形色色的讲座听了不少。但印象最深、影响最大、至今仍难以忘怀者,是1998年上大一时在昌平园听的第一堂讲座。主讲人就是班主任张广钦先生特意为我们全班28人邀请的徐克敏先生。徐先生是本系情报学方向的一位资历极高且性格鲜明的老教授,经历颇富传奇性,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分校图书情报系主任,还被评为过北京市优秀教师,撰写的《科技文献检索》深受学生好评,曾获北京大学首届科研成果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等殊荣。大概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刚入校门不久的小朋友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已经退休多年的徐先生所讲内容,便多与为人、治学方法相关,不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讲座,更像是一次长辈对晚辈循循善诱的学习、生活辅导课。我孤陋而寡闻,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听过类似的讲座,但尚有上进之心,因此郑重对待,认真听讲、做笔记,并在当天的日记本中极为认真地记下了听讲的心得。

20年过去,徐先生当年的音容笑貌和讲座内容,如今已然有些模糊。如果在怹生前,我们师生二人在校园里碰见,恐怕也难以相认。但我在内心深处一直非常感激怹。怹的讲座让我目睹了大学老师博雅、严谨、谦和、真诚的先生风度,知道了大学与中学的大不相同,让我明白了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特别写有意义的文章,做大写的读书人。其中有两点教诲,至今难忘:

一是说话、写文章的最高水平,就是郑板桥的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一句是讲要简洁、精干,直抓本质,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后一句则要求有新意,有创见,语言要生动,能说出别人说不出且能站住脚的话,切忌人云亦云。自那以后,这幅对联就成为我阅读他人文章最简捷有效的衡文之法,更成为自己摇笔为文的努力方向。

二是作为历次运动的亲历者和受害者,徐先生发现身边的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对待挫折、压力时的人生取向,有如三种球:一是玻璃球,如美玉一般晶莹剔透,但碰到挫折,一摔就碎,许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者即如此。二是泥球,软趴趴,往墙上一摔,变成了泥烧饼或是其他东西,变形、堕落了,再去看,已非旧时模样矣。三是皮球,刚而有弹性,摔的力量越大,接触的墙面地面越坚硬,反弹的力量就越大。这三种球的分类,甚至可以推广开去,适用于中国几千年来所有的知识分子。徐先生显然对皮球式的读书人十分欣赏,怹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一个人痛苦时,不能消极地压抑自己,而要积极地奋斗,奋斗中自有苦尽甘来时。”我当时就觉得,徐先生这是在拿生动而恰切的比喻,来巧妙而真诚地教育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学生。小子不敏,也能体察出怹当日的良苦用心,因此至今难以忘怀。

后来,随着阅历的日渐增多,我发现,以上三种球以外,现实中,气球一类的人也不少见。他们有如“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没有根底和原则,做学问、做人,都是随风而动,摇摇摆摆,乐此不疲。

当我品尝了不少人生的酸甜苦辣后,结合徐先生的教诲和我个人的体会,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作为读书人,不论你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总得在这四种球中做选择。如何作答这道选择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并由此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我的初步答案是:一定守住底线,绝不做泥球,也不屑于做气球。得有点硬度,但不轻易做玻璃球,永远对那些做了玻璃球的人投去最崇高的敬意。努力做个有韧性有弹性的皮球,在尘世中摸爬滚打,得有点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劲头才行。

我有时也在想,如果这也算讲座之后老师留下的作业题的话,我现在把这样的答案呈交给徐先生以及邀请怹为我们说法的张广钦先生,他们会给学生打多少分呢?看完是微笑?还是皱眉头?或是斥为迂阔不肖呢?或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此事我从未向两位先生请教过。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我原先的想法,是准备先努力做出点样子出来,再向老师们交卷吧。没想到,却先看到了徐先生不幸去世的讣告。

徐先生的离去,促使我在伤心之余,再次思考为人师者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客观地讲,徐先生在北大,并非名声极大、地位极高的名教授,他生前没有多少显赫的身份和“帽子”,就是一位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普通教师。他享寿91岁而去的消息,也没有在校内外产生轰轰烈烈的影响,但却在怹教过的学生心中激起了追怀与尊崇的波澜。《老子》云“死而不亡者寿”,后人以声训之法,将“亡”解释为“忘”。的确,生命的终结,不是死亡,而是遗忘,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教书育人是立德、立言的工作,虽然大学教师未必都能大富大贵,享尽天下盛名,但能做出老师的样子,认真把课讲好,写出能够传世的作品,真诚给学生传授文明之道,解答人生之惑,让怹的“金句”名言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永留学生心中,并且激发学生不断思考、追问,不敢懈怠,不敢出格。做到这种程度的老师,也堪称今世之“大先生”矣!谨为我心中的这位“大先生”撰祭联曰:

讣告已在网,前辈诲我无隐称师范;

真言犹存心,后生作答有疑问何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4 06: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暨廉洁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进校园——山东快书”专题讲座,为师生带来一堂沉浸式非遗曲艺课。学校党委委员、副院长于秀国出席活动。讲座由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赵金怀主持。阴军向大家介绍了山东快书的起源
2023-12-04 14:27:00
...言”,则学生“何述焉”? 况且我的语速较快,同样讲一堂课,我说的话比别人更多。在南大教室讲课二十年后,偶然刮来的命运之风又把我吹落到央视的“百家讲坛”,一连讲了三个系列,后来
2024-05-22 12:00:00
见微可知著,一指明秋毫——2025“大众讲坛年度季语系列主题讲座”之“国医风华”正式开讲
... 实习生 夏孟吉)近日,山东省图书馆深耕二十年的品牌讲座“大众讲坛”迎来2025开年首讲!2025“大众讲坛”于今年迎来焕新升级,创新推出“四时论道——大众讲坛年度季语系列主
2025-03-04 11:38:00
“闳约雅逸———陈少梅绘画风格及美学思想学术讲座”在贵阳举办
...馆承办的“闳约雅逸——陈少梅绘画风格及美学思想学术讲座”在贵阳美术馆刘知白艺术馆隆重举办。此次学术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陈少梅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赵景宇担任主讲
2024-08-30 14:45:00
健康公益讲座进社区
居民在家门口长知识
...康行业20余年的家庭健康管理师王继英,给社区居民带来一堂夏季养生知识讲座。讲座中,王继英传播了“三调养、四合理”健康生活方式,以贴近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围绕夏季养生的特点,将
2024-05-21 05:01:00
听健康讲座差点买“功能床垫”
...板桥社区的孙先生和老伴平时很节俭,却在听了一场健康讲座后差点花几千元购买一张“功能床垫”。孙先生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年轻时省吃俭用,等到退休后本该享受生活了却疾病缠身。他患有心
2023-09-08 01:53:00
...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五讲“季羡林:中国学问家的典范”7月11日在北京大学开讲。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介绍道,季羡林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大学问
2024-07-12 17:42:00
打造多维校园文化 体验重温大师之路
...的生平创作而成,连演两天,实现新生全覆盖观演,也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新生思政课”。孙冶方的扮演者朱嘉俊是2023级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他表示,很荣幸能饰演孙冶方校长一角。每次排
2023-09-19 09:24:00
壹点帮办|灭火器在质保期内爆炸,“保平安”咋成了“埋隐患”?
...鲁壹点情报站反映,2021年他在小区物业组织的消防知识讲座上购买了四个灭火器,质保期为四年,没想到前几天其中一个灭火器在家中突然发生爆炸,原本“保平安”的灭火器竟成了安全隐患
2023-11-27 16: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