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编者按: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广大受水区人民喝上丹江口水库甘甜清澈的好水,离不开蜿蜒北上的中线工程总干渠。这条气势恢宏的人工河,穿越崇山峻岭,跨过广袤平原,将源源不断的南水送往北方。10年前,十堰广播电视台记者沿着1432公里的总干渠一路北上展开采访;10年后,十堰广播电视台策划开展“汉水九歌相约•‘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回访活动”,我们再走调水路,寻访当年的人和事,看看这一伟大工程给沿线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吴刚 赵翰祥 周贤林 朱江)十堰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采访团队近日走进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神垕镇是声名远扬的钧瓷之都,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干渴的神垕不仅“喝”上了丹江口水库清甜的汉江水,也使钧瓷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近日,采访队一行找到了禹州电视台主持人任静娴。十年前,南水北调中线行团队路过河南许昌,任静娴作为当地媒体代表,曾陪伴采访团队走遍禹州。
十年前,任静娴面对镜头说:“2014年的七、八月,禹州市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例如关闭洗浴中心、洗车行、游泳场馆等地。”
目前,任静娴采访的这个供水扩建项目,是禹州解决农村供水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河南省禹州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王亚可介绍,为了让村民喝上甘甜的丹江水,他们不仅新建了供水设施,还对文殊水厂进行了提质增效,项目实施后,当地实现了日供水量3.1万立方米,84个行政村约13万村民吃上了放心的丹江水。
河南省禹州电视台主持人任静娴介绍,当地媒体也非常关注该项目,自开工以来,他们已采访多次,多年来,他们持续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相关新闻,老百姓的期盼就是媒体报道的方向。
神垕古镇是声名远扬的钧瓷之都,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但鲜有人知道,华美的钧瓷背后是千百年来难解的缺水之困。神垕镇镇上有4.7万人,水厂每天供水却不到1000立方米,缺口量大且用水成本高、水质差。居民喝水难,钧瓷企业用水更难。以前,镇上的钧瓷企业要从30公里外拉水回来,生产用水无法保障。
河南省禹州市孔家钧窑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孔春生介绍,神垕镇是全国唯一缺水的陶瓷古镇,曾经,这里有条小河流,但随着时间推移,河水断了,陶瓷行业有个词叫“炼泥制陶”,炼泥的核心是水,所以在他们看来,丹江水来得很及时,恰好为神垕镇钧窑补充了水源。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神垕镇成为中线工程唯一的乡镇级受水单位。与此同时,神垕供水配套工程建成通水,通过泵站加压向神垕镇水厂供水,清澈的“南水”流入古镇居民家,使古镇和钧瓷焕发新彩。
孔春生说,十堰的丹江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神垕镇居民用水和产业用水困难的问题,彻底扭转了神垕镇的产业布局,该镇的钧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为陶瓷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渠清水,激活了产业发展。丹江口库区水,对钧瓷的烧制有“奇效”,打出的泥浆、釉浆更细腻。烧好的瓷器釉面光滑细润、晶莹剔透,品质极佳,损毁率减少,价格也能提高两到三成。截至目前,神垕镇266家钧陶企业年产钧瓷达到150万件以上,年产值达28亿元。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艾林波介绍,在南水北调通水前,神垕镇钧瓷产业只有60多家,规模以上仅两家,南水北调水源过来后,该地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8家,年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7家,所以,南水北调水源给神垕镇钧瓷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许昌人不仅解决了水源难题,而且实现了“碧水长流、清水绕城”的兴水梦。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许昌市供水15.19亿立方米,供水区域由通水初期的174.5平方公里增加到1042平方公里,受益人口由通水初期的165万增加到204万,供水量及保证率逐年稳步提升。
编辑:陈琦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5 0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