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长平之战的来龙去脉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就是在秦赵对峙的关键时候,赵国把老将廉颇换成了夸夸其谈的赵括,然后很自然的,赵国遭遇大败。秦国坑杀赵兵四十五万,进而围攻赵国首都邯郸。这时候,是一举消灭赵国的绝好时机。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国的大臣们想出了一个极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去找秦国国相——
说客苏代带着珍宝去见范雎,谈话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一旦白起带兵灭了赵国,挟那么大的功劳回秦国,必然位列三公,您觉得您的位置能在他之上?相位怕是都要难保了。范雎是混迹名利场的人物,这些话对于他不亚于一声惊雷。于是范雎就跟秦昭襄王说:“秦兵作战这么久,疲惫不堪,急待休养,如今韩、赵愿意割地,此是好事,也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话,硬生生把白起的部队给召了回来。
于是乎最好的战机就这么失去了。一个大国灭掉另一个大国,这是自三家分晋(一般认为,三家分晋是战国时代的开始)以来,从未有过的。而这天大的功劳,就这么没了。把白起叫回来以后,秦昭襄王也觉得这么好的机会浪费有点可惜了,于是又把白起叫来,想商量一下再去打邯郸的事。此时的白起正憋着一肚子火呢,于是冷冰冰地就给顶了回去:
白起的理由很简单:
白起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厉害之处就在这里,知道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不该进攻。“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白起对战场是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度的,他清楚地了解到此时的赵国人已经从原来的恐惧转变为一种仇恨,邯郸也已经从赵国其他地方调来了一些军队,由廉颇领军防守。赵国平民心中有恨,上层贵族也散财招揽兵士,积极准备抵抗,平原君赵胜更是将自己的妻妾编入军队,可以说邯郸城不乱男女老幼,全部都做好了与邯郸城共存亡的准备,邯郸城已经变了,军心士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白起这时候如果同意再次攻打邯郸,无疑是自讨苦吃,所以他宁死不去。
因为他清楚,深刻地认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这些话其实从他与秦昭襄王的对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了,而他之前之所以能无往不胜,这三点要素也占了很大原因。但秦昭王认为白起无所不能,能逆天改命(白起跟他分析那么多赵国情况,他都没听进去,可见秦昭襄王还是有些自大),最后结局也说明一切了。
当然“长平之战”对白起的心理影响也是很大的,以至于最后死之前他还认为秦昭王让他死是因为他杀孽太重了。说到底他终究还是认为坑杀四十五万赵军是不道德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9 0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