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孙权)
孙权,根据坊间传闻,这哥们是春秋时期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的二十二代孙。
这个传闻,那还是比较有可信度的
孙权的父亲孙坚,当年击溃了肥头大耳的董卓,撵的无双战神吕布满街跑。
孙权的哥哥孙策,左手打刘繇,右手捶刘勋,平定庐江城,玩转会稽县。
你看,老孙家的这个战斗基因,那是杠杠的。
老父亲孙坚,是在和荆州兵的交战中被射死的。
老哥哥孙策,则是被以前老仇家许贡的门客暗杀的。
孙策死之前,江东已经基本统一了,所以孙权接他哥哥班的时候,那是接了个顶好的天下。
成为江东主人的孙权,那一年十九岁。
他以前也打过仗,跟着父亲见识过枪林弹雨,跟着大哥体验过戎马疆场,但是治理这么小半个天下,他还是头一回。
更何况,这个江东表面上是太平盛世,但其实承平日久,早就出了问题。
孙权一接班,庐江太守李术就公开反叛,庐陵太守孙辅还是他孙权的宗亲,也通敌曹操。
老父亲孙坚的弟弟儿子想要篡位夺权,东吴的两位重臣孙翊和孙河也遭到了杀害。
这种场子,这种乱局,一般人他还真镇不住,孙权有主角光环,但他也镇不住。
不过好在,孙权同志有两位好帮手。
政治工作,有老臣张昭帮他打理,军事方面,更有奇才周瑜帮他负责。
(东吴)
忠心孙权的大臣们更是人才济济,什么鲁肃诸葛瑾,徐盛陆伯言,可以说,有这些人为孙权保驾护航,孙权想要躺平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孙权很显然并不愿意躺着。
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之中,他想要追逐历史的脚步,日新月异的乱世沉浮之下,他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事实说明,孙权的这个武侯,当的还真是没毛病。
联合刘备携手抗曹,支持周瑜决战赤壁,重用张昭猛搞经济。
鲁肃能干,他就重用鲁肃,纵横于魏国和蜀国之间,制衡于曹操和刘备之中。
吕蒙能干,他就重用吕蒙,使得这位吴下阿蒙也能白衣渡江奇袭荆州。
陆逊能干,他就重用陆逊,让陆逊的连天业火在夷陵之战中尽情绽放。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十分关键的结论,那就是——也许孙权本人的水平,并不怎么样。
论奸诈,他比不上曹操,论仁义,他比不上刘备,但他却能成为三足鼎立中的一环,说明这位仁兄也是有着自己独到的优点的。
孙权的优点,就是擅长用人。
(天下三分)
乱世之中那些可以长治久安,取得一定成就的枭雄们,当然都擅长使用人才,但我们对比之下就能发现,曹操多疑,用人并不长久,放权并不彻底,乃至于后代曹氏帝王们也都会犯这个毛病。
而刘备,虽然是任人惟贤惟德,但问题是,蜀汉后期所涌现出来的人才,那实在是有点乏善可陈,刘备碰到一个诸葛亮,那恨不得直接把诸葛亮给用死。
只有这个孙权,一来他又能彻底的信任和使用臣僚,二来东吴人才济济,孙权只要会用人,用对人,他就完全可以从头躺到尾。
然而,君王所持之剑,往往是一把双刃剑。
当后三国时代来临,孙权也经历了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到神经敏感,疑神疑鬼,喜怒无常的过程。
这人呐,他始终是会变的。
写《三国志》的陈寿评价孙权,说孙权有勾践之才,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孙权这人,他创业前期的时候能忍辱负重,能跟谁都装孙子,跟勾践当年在吴王夫差手下混日子的时候差不多,但一旦孙权功成名就,大权在握,天下在手,他就立刻开始胡乱猜忌,胡乱杀人。
我们常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认为刘备是君子,是仁君,是乱世中一抹温暖的底色,但其实,三足鼎立的关键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而是孙权。
因为如果孙权不联合刘备,那么刘备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孙权是诚心诚意的帮助刘备么?并不是,只是他这个人,懂得审时度势。
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说我和老贼(曹操)势不两立,结果赤壁之后他为了夺取荆州,立刻变脸劝曹操称帝。
曹丕大军压境之时,他跟曹丕打哈哈,说什么交出土地和兵马,自己找个农村去过地老天荒的日子,然而他反手就又和刘备缔结了盟约。
是啊,孙权从来都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会在乎东汉是存是亡,他也不在乎曹操是忠是奸,他更不在乎刘备到底是真诚还是伪善。
他所在乎的,只不过是他的一亩三分地,始终是他孙家的就好。
(孙亮剧照)
孙权死之后,儿子孙亮即位。
这个孙亮即位的时候,只有十岁,可以说是个十分典型的儿童皇帝。
曹操给曹丕留下了司马懿,刘备给刘禅留下了诸葛亮,孙权也给孙亮留下了托孤重臣诸葛恪。
托孤大臣这东西,留的好是神来一笔,留不好就是祸害无穷。
我们的这位托孤重臣诸葛恪,打仗挺猛,在东兴之战中把魏国揍了个灰头土脸,可以说是名动天下。
这哥们打胜仗了狂一狂还情有可原,毕竟有军功在身,小皇帝不谙世事,大臣们碍于诸葛恪权势,也得忍着。
但问题是,诸葛恪不仅在打胜仗的时候比较狂妄,他打了败仗他也狂的要死,不仅不许别人说,自己还疯狂的掩饰自己的过错,在朝野间是独断专行,谁也不放在眼里。
他这么一整,另外一位受命于孙权的托孤大臣孙峻可就不乐意了。
孙峻同志也不含糊,立刻在宫里发动政变,把诸葛恪给弄死了。
琅琊山上诸葛恪,金戈铁马立战勋,只可惜这位诸葛家族的后起之秀,诸葛亮的侄子,没能建立更大的功业。
诸葛恪死了,但是孙吴整体的大环境并没有因此变好,反而越来越差了,因为这个除掉了诸葛恪的孙峻更不是个好鸟,独断专行比诸葛恪更厉害,孙吴君臣在孙峻的威压之下,可以说是日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苦日子就别提了。
(诸葛恪形象)
曹魏的司马懿之后有儿子司马师,司马师病逝之后有弟弟司马昭,而这边的权臣孙峻病逝之后,也是弟弟孙綝接班掌权。
这个孙綝,那更是妥妥的弄权之臣,上来就把孙亮给废了,然后改立了孙亮的弟弟孙休为新帝。
十八岁的孙亮被孙綝折腾来折腾去,连遭贬谪,从皇帝贬为王,又从王贬成侯,最终死于流放途中。
诚然,孙亮同志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因为他终生都在几位权臣的手里呼来喝去,和他那操纵群臣的父亲孙权,可以说是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鲜明对比。
当年孙郎多意气风发,如今孙郎就有多辛酸难过。
江东的皇座仍然是那个皇座,可如今的东吴,已然不再是那个东吴了。
这个新即位的孙休,从本质上来讲,和孙綝是没有什么矛盾的。
不仅没有矛盾,孙休反而应该感谢孙綝,因为如果不是孙綝闹这么一出,把孙亮给废了,那这个皇位他也轮不到自己。
(孙休)
所以,孙休做皇帝,孙綝做权臣,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达成政治生态上的平衡。
但问题是,这个孙綝,他实在是有点太嚣张了,孙休登基之后,孙綝和同僚大臣们吃饭,席间竟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之前我废除孙亮的时候,很多人劝我应该自己称帝,我当时觉得孙休圣明,所以把他拥立为了天子,但现在看来,孙休这小伙子也表现一般,对我也一般,所以这事儿我还得慎重考虑考虑。
这话传到孙休的耳朵里,孙休不干了,那我肯定是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你把我给废黜了啊,于是孙休设下宴席,邀请孙綝来吃饭,席间就把这个孙綝给拿下了。
孙綝被孙休处死,孙休这回才算是彻底掌权了。
作为后三国时代难得的明君,孙休的表现,那还是很不错的。
这位仁兄重视文化发展,吴国上下大兴文教,国内发展的可以说是井井有条。
而且,孙休还没忘了他的老朋友蜀国,曹魏攻打蜀汉,孙休相当着急上火,直接派出五路大军救蜀,结果倒霉催的刘禅太不争气,吴军还没到,他本人就投降了。
唯有刘禅的儿子刘谌宁死不降,先杀其妻,后杀其子,最后自尽于刘备的昭烈庙中。
百年大汉,终于灰飞烟灭。
刘禅是壮年投降,而孙休则是壮年暴毙。
三十岁,孙休生了一场大病,死之前要求儿子孙即位。
然而在孙休死后,大臣们认为孙年纪太小,于是违背了孙休的意志,改立了孙休的侄子孙皓为新帝。
(孙皓)
胡来,作妖,这就没好事儿。
这个孙皓,也就是东吴的末代皇帝。
孙皓刚登基的时候,表现那好的不是一点点,抚恤百姓,开仓赈济,节约宫中开支,甚至把很多宫女都送回了家,一时间百官爱戴,万民称颂。
但是,好景不长,孙皓当明君只有三分钟热度,他干好事儿干了没几天,就立刻开始暴露本性,大型木土,骄奢淫逸,滥杀大臣,对酒色还有疯狂的嗜好。
孙皓做暴君做到了什么份儿上,到了就连隔壁的西晋听说了孙皓的行径,那都是不寒而栗,直打哆嗦。
刘禅平平无奇,紧紧巴巴的守着成都过日子也难免一朝投降,就更不用提这个特别昏庸无道的孙皓了。
已经把曹魏蚕食干净的司马氏建立西晋,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六路水军下长江,东吴无力抵挡,孙皓一看自己这是没戏了,也只好投降。
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
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
当年小霸王孙策不过二十出头,以小小校尉身份拼杀下了江东基业,而如今孙皓丢弃了整个江南,祖宗的庙宇和陵寝从此成了废墟。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长江水面谁还能写下有关三国乱世的日记,那乱世的涟漪,谁又能再看到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0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