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14 14:2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周到上海网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近日受天气影响,浦江东岸的东方明珠包括“三件套”在浓重的雾气中显得若隐若现,犹如仙境。直到今天(1月14日)上午7点30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方解除,市区能见度开始明显好转。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被“仙气”笼罩的金茂大厦和建筑群

“魔都”一词随着城市建筑群在大雾中的奇幻景象在这两天在市民中被刷屏,新闻晨报·周到“魔都新鲜事”与“上海会客厅”发起的两个相关话题在1月14日也同时冲上新浪微博同城热搜!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截至1月14日中午12点,新浪微博同城热搜

那么,上海被称作魔都的由来是什么?魔都一词何以会流行?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上海学者、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据他介绍,1923年3月,有一位日本作家第一次来到上海,并将他的上海体验写成了《魔都》,今年恰好是这位日本文化人来上海的100周年。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A 新闻晨报·周到:侬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对于上海的感性体验主要是什么?有没有注意到这两天上海的天气?

Q徐静波:这两天我恰好也有出外行走,又看到朋友拍的照片和电视节目的景象,真的有点雾气升腾、飘飘欲仙的感觉,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谈论魔都仙雾的话题。原本上海以魔都出名,看来,这次又要加上一个雾都了。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雾中的魔都如入仙境 (Karen 拍摄于1月13日)

A 新闻晨报·周到:你的学术兴趣一直比较多歧化,但是有一支脉络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近代以来日本人,尤其是日本文化人在中国在上海的体验,以及他们对中国尤其是上海的认知。当时怎么会想到去翻译《魔都》一书的?

Q徐静波:对,说到魔都这个词,到今年恰好已有了差不多一百年的历史了。说到我为什么会翻译《魔都》,以及为什么会研究日本文化人在上海的体验和对上海的认知,可以追溯到1992年了。那年我在早稻田大学做一年的研究员,我一开始抱着一个很大的课题,即着重想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发展与日本近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后来发现这个题目太大,有些也已经有前人做过了。那时我在早大的图书馆读到了不少1920-30年代日本人写的中国游记,我想我要把研究范围缩小一些,我是上海出生的人,就想集中研究近代日本作家及其他文化人与上海的关系,于是就开始广泛搜寻和研读资料,期间就注意到了村松梢风,自然,他的上海经历与《魔都》这本书,就进入了我的视野。

后来写了两篇论文《本世纪20年代中日文学家间的交往——以上海为中心》和《本世纪20年代日本作家在上海的文学活动》,分别发表在1994年第1期的《日本研究集刊》和1995年第4期的《日本学研究》上。1998年我在长野大学教书,将搜集到的村松梢风与上海和中国有关的文字选出来,翻译了一本集子,因种种原因,最后未能出版。一直到了21世纪初,我才写了一篇比较像样的研究村松梢风的论文《村松梢风的中国游历与中国观研究》,发表在2001年第2期的《日本学论坛》,这篇论文后来被这一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选刊《外国文学研究》第12期全文转载了。以后又继续沿着这一课题,利用自己在日本各大学授课的机会,搜集资料,做研究,201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其中的第二章,就是《村松梢风:“魔都”意象的制造者》,大约有4万字。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中国色彩》《魔都》(村松梢风 著 徐静波 译)

作为一项研究的副产品(就像之前我研究梁实秋时编了一本《梁实秋散文选集》一样),我将村松梢风有关上海的文字编译了一本《魔都》,把他其他与中国有关的文字编译了一本《中国色彩》,后来分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A 新闻晨报·周到: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魔都一词最早的由来?一百年前日本人笔下的上海是一番什么景象?

Q 徐静波:魔都这个汉字词,还真是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创造出来的,之前中文中自然没有这个词,日文中也没有这个词,是村松梢风自己编造出来的。一百年前的1923年3月,村松梢风第一次来到上海,将他的上海体验写成了《魔都》一书。没想到许多年之后,魔都居然如此风行,差不多风靡了全中国。作为作家,村松梢风在日本文坛上地位不算很高,他主要是写大众小说、尤其是通俗的历史小说,后来他的一个中篇小说《琴姬物语》在日本顶级的《中央公论》上发表出来,地位就一下子提升了。他是一个不太安分、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又喜好玩乐的人,1921年读到了芥川龙之介发表在《大阪每日新闻》上连载的《上海游记》,就很想到上海来看看,他后来说:“说起我上海之行的目的,是想看一下不同的世界。我企求一种富于变化和刺激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上海是最理想的地方了。”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日本作家村松梢风1923年在上海时拍摄的照片

1923年3月到5月,村松梢风在上海居住了差不多两个月,创造了两个一般日本人无法获得的体验,第一个是他通过曾在大阪待过几年的商人朱福昌的引导,深入到了一般中国人的社会中,尤其是演艺界;第二个是经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介绍,他认识了田汉以及创造社的中国作家,与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往,这是近代以来日本作家第一次与中国新文学家之间的直接交流。

他在回国以后,将自己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撰写了两篇各几万字的长文《不思議な都上海》(不可思议的都市上海)和《江南の風物と趣味》(江南的风物与趣味),先后发表在当年8月号和9月号的《中央公论》上,第二年,他将上海的这篇长文又稍作补充,编成一本《魔都》,由小西书店出版,于是,魔都一词就诞生了。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魔都》1924年日文版的初版本(村松梢风 著)

不过,魔都这个词,在村松梢风的语境中,并不完全是一个褒义词,他在《魔都》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觉得像上海这样好玩的地方,恐怕寻遍全世界也不可得。……我之所以觉得上海好玩,绝不是因为上海人的生活有多么文明,或者景色如何美丽,气候如何宜人。倒不如说在这些方面上海是最不尽人意的了。不错,无论到哪里,到处都有成排的宏大雄伟的欧式建筑,有漂亮的公园。道路不管是小巷还是弄堂,都有水泥铺设,不像日本的许多道路,需要担心会踩到没膝的泥泞。而且上海具备所有文明的设施。但是,这又怎样呢?这不过是在人们的生活上披上了一件物质文明的华丽的外套而已。而最关键的构成生活基调的精神文明,上海却没有。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不能说一百年前所有的日本人对上海都是这样的感觉,但村松梢风的这段话,确实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同时代的日本文人相比,村松梢风在上海的“沉潜”是比较深的,他所接触和涉猎的范围也是相当广的,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和好奇者的目光,对当时五色杂陈的上海做了仔细的观察,然后通过《魔都》等进行了相当生动而详尽的描述,显示出了他作家的才华。但在本质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缺乏足够的知识准备,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就“魔都”意象本身而言,他也许成功地传递出了一个各色元素叠合交叉的混沌的综合图像,但却未能把握形成近代上海的内在肌理和内在脉络。

在混沌的万象之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近代西洋文明叠合在一起,中国的农耕文明和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一百年前魔都上海背后的两股主要的底流。遗憾的是,具有作家的灵敏而缺乏哲学训练和史学眼光的梢风,对上海的体验和感受乃至表述,很多还只是停留在表象的层面。

A 新闻晨报·周到:这两天我一直在看你写的《魔都镜像》这本书,里面主要汇集了许多日本文人在1862-1945年期间对上海的大量描写,在翻译《魔都》一书之后,你为什么在2021年11月编著出版《魔都镜像》?

Q 徐静波:说起《魔都镜像:近代日本人的上海书写(1862-1945)》,要说到前几天刚刚遽然病逝的张伟老师(点击见本报报道)。张伟老师自己是研究海派文化的,他得知我对昔日日本文人与上海的关系比较了解,就鼓励我写一本这样的书,从原始的文献资料着手,最好是有一些原始的文献照片,张伟老师自己是一位研究大家,又是一位老物件的收藏家,而我当年做研究,目的只在于获得资料,完全没想到收藏,所以大部分都是做的复印件,而且说实在的,我十多年里在日本陆陆续续搜集到有关上海的资料,还真不少,之前撰写《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一书时,还有很多都未得到运用,于是就再一次认真研读,选取了一部分,另外撰写了一本《魔都镜像》,以考察近代以来日本人对于上海的感知和认知的演变,同时也把一部分有价值的史料一并翻译整理出来,得到了上海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在2021年11月出版了这本书。这里要对张伟老师表示衷心感谢的同时,对他的遽然仙逝,表示沉痛悼念。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魔都镜像》(徐静波 著)

A 新闻晨报·周到:今天魔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高频率词,成为很多市民对上海的另一个称谓。在你看来,魔都一词是否具有新的时代含义?

Q 徐静波:村松梢风当年独家“创制”了魔都一词后,似乎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发展再次引起了日本各界的高度关注。1995年,日本NHK出版了一本《魔都上海:十万日本人》,2000年,中国学者刘建辉在日本出版了《魔都上海》,之后这本书被译成中文,大概也就是在这之后,魔都一词开始引起国人的兴趣,渐渐就风靡了起来,而今天,魔都一词已经完全成了上海的代名词。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又到魔都穿云季 张海涛拍摄于2021年2月

我想,今天国人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大概已经很少记得这个词的原始出处,也不大在意村松梢风语境中的原始意象,而更多具有了褒义的色彩,魔都的“魔”,主要是魔幻、魔力的感觉吧,更多是展示出了上海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奇幻新貌吧,当然也有东西文化交杂、四方元素交汇这样的感觉,甚至还与创新出奇连在了一起,我觉得挺好的。

上海何以“魔都”?复旦专家独家解读,源自日本作家100年前访沪经历!

新年第一天的魔都 张海涛拍摄于2022年1月1日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主要著作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原色京都:古典与摩登的交响》、《同域与异乡:近代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图像》、《魔都镜像:近代日本人的上海书写(1862-1945)》,另有译著18种,编著12种,曾在神户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任教。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4 1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讲座|林保淳:台湾与武侠
...院,主讲题为《台湾与武侠》的学术讲座。作为与谈人,复旦大学的李楠教授、陈特老师共同探讨了台湾武侠小说。讲座由上海大学的石娟教授主持。以下是讲座内容整理,经各位发言者审定。林保
2024-04-01 17:01:00
肝癌患者不用跑上海 “家门口”享院士团队诊疗
...门日报肝癌患者不用跑上海 “家门口”享院士团队诊疗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樊嘉院士名医工作室成立5周年,带来顶级肝外科诊疗服务 文/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洪于蕙 陈嘉俊图/复旦中
2024-02-27 07:44:00
文学与写作教师+知名作家+资深媒体出版人+中小学教师,齐聚东北师大,因为……
...写作的新征程和新境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0多所高校,近300位文学与写作教师,以及知名作家、资深媒体出版人、中小学教
2023-11-30 22:51:00
纪念苏步青诞辰120周年:420余件展品多面展现大师的人生
...纪念苏步青诞辰120周年特展正在“上海之根”松江举行。复旦大学供图中新网上海12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2022年是杰出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苏步青诞辰120周年。记者
2022-12-16 10:29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远程联动,共同举办健康促进大讲堂活动,线上、线下服务人群近万人次。▲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开设20余个MDT门诊,多学科
2023-04-21 08:15:00
王利新:让更多百姓就地看好病
...名血管“拆弹”专家为泛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王利新教授(右)带领团队实施高难度手术。王利新教授(左)为一患者诊疗。 扫码关注“复旦中山
2023-05-30 00:13:00
...吸引了不少合肥人的关注。3月30日,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医联体签约;就在同一天,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与上海长征医院签订区域医联体合作协议。跨区域的医疗合作
2024-04-12 07:47:00
凝集世界理性的力量!首届全球伦理上海论坛举行
...、引导世界文明的方向正在成为当下热议的焦点。近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全球伦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第一届全球伦理上海论坛”,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中国的海内外专家
2023-11-02 17:08:00
复旦版《2022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发布,上海三所医院位列前十
...记者 仇逸、龚雯)25日,由国内著名同行专家担任评审的复旦版《2022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2022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在上海发布。这是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作
2023-11-26 10: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