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10 10:4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陕西汉中石门曾有一“衮雪”刻石,据传为曹操手迹。但无论是从落款“魏王”和疲软的书写风格来看,实无可能,应纯属后人凭空伪托之作。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从汉末三国时期的八分书面貌即可知。

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汉中石刻——曹操伪作“衮雪”石刻拓片

陕西汉中石门有一景观,即所谓曹操书“衮雪”刻石,据说此为魏王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但1967年因修路建水坝,“滚雪”景象不复见,惟有“衮雪”刻石仍藏于汉中博物馆。原刻石位于陕西汉中褒斜道石门隧道以南约半里,褒河激流中的一块巨石上。褒斜道是古代连接蜀地的交通要道,石门隧道即是褒斜道上的一段南北向的隧道,这是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开凿年代是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关于此作,一般的说法是,“衮雪”二字取材于《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此说法似有相关故事“史料”作为依据: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

此故事版本演绎得绘声绘色,且貌似还有出处。但,遗憾的是,故事是假的,作品也是假的。也就是说,此为后人伪托之作,而非曹操真迹。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不是曹操真迹,那么会不会是后人仿作呢?事实是,也非仿作,此纯属后人凭空伪托之作。

就其书法本身而言,此“衮雪”二字用笔疲软,笔力孱弱,有肉无骨,且捺笔有意上翘,生硬做作,无汉魏高古庄重之气象,绝非汉魏之作,甚至几近于俗书。

“衮雪”刻石落款“魏王”亦不符史实。汉魏时期,书家书字一般不落姓名款,此“衮雪”作品,横幅书写,左下角落“魏王”款,此种章法,明显是明清以后人所习用,尤其其字体,几无笔法可言,似是今日不入流之江湖书家所书。况“魏王”之称,亦属不妥。如系曹操之作,曹操本人绝不会自称“魏王”,而应用“孟德”或其他代表自身名号的落款,用“魏王”之称,有自封之嫌,岂能合理?

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三国曹魏时期八分书——安阳曹魏大墓出土铭牌

就书法风格而言,汉末三国流行八分书。所谓八分书,以蔡邕为代表,即由隶向楷之过渡性书体,头尾皆有翘角,起笔皆有折刀头痕迹,注重波发之势,多为方笔。且此一时期,字形皆由扁方向正方转化。就书体而言,处于由隶向楷过渡的隶楷书。就书风而言,汉末三国之分书,皆追求华美、雄肆,且笔画极具装饰性。而观此“衮雪”刻石,笔画孱弱,绝不类八分书,且无有华美、雄肆之汉魏风骨。

就史事而言,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因夏侯渊被黄忠所斩,曹操亲率大军由长安出斜谷,与蜀军相持月余发出“鸡肋”之叹后退兵。在此期间,他是有机会在此地留下手迹的,但这毕竟只是后人的附会。而恰恰相反,曹操早于建安十年之际即下令禁碑,因而,也排除了曹操建安二十年的那一次因征张鲁而取汉中之刻碑。当然,此“衮雪”书作属于摩崖石刻,非严格意义上之碑。但汉中之摩崖,有“石门十三品”真迹足可支撑,而此“衮雪”二字,实乃后人附会之作,与“石门十三品”之审美价值相去绝远。

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三国曹魏梁鹄书《孔羡碑》(局部1)

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三国曹魏梁鹄书《孔羡碑》(局部)2

事实上,关于“衮雪”刻石,最早的著录是南宋时代,但并未提到曹操与此有任何关系。“魏王”二字也为后补,直到清初嘉庆前尚无此署名。从存世的极少几个曹魏碑刻而言,有《上尊号碑》《受禅碑》《孔羡碑》《正始石经》等,但这几个碑均为曹操死后才破例刊刻,故“衮雪”绝无可能是曹操作为。

既然非曹操所为,那么此作又出自于何时何人之手?其中一个说法是,此刻石出自于南宋文官书家晏袤之手。系集晏袤《山河堰落成记》(简称《山河堰》之字而成。

《山河堰》为陕西汉中褒谷摩崖《石门十三品》之一,刻于绍熙五年(1194年),刻石所述内容为绍熙四年夏水患,官府百姓集资修堰,特铭功为纪。晏袤,南宋光宗绍熙间(1190—1194)任南郑县令(治今汉台区)。北宋宰相、政治家、文学家、词人晏殊的四世孙,宋代隶书的代表人物。清欧阳辅《集古求真》卷十称:宋人隶书,当以晏袤为第一。

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石门十三品”之一——晏袤《山河堰落成记》拓片(局部)

晏袤性嗜古,尤工隶书。清叶昌炽《语石》等书对其人有记,言晏袤曾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三月,发现《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并刻长篇题记于其旁。从艺术风格看,《山河堰》与唐代隶书如史惟则《大智禅师碑》等以楷法为隶的作品不同。此作暗含篆意,略参行草笔势,整体风格取向为秦汉古法。雍容华贵,宽博端谨,造型醇古,点画飞动之势近汉代《孔宙碑》,风神逸宕,但与汉分终有差距。

观“衮雪”刻石,确有晏袤《山河堰》的风格特征,但这只是表面。仔细观察会发现,“衮雪”刻石几无笔法可言,而《山河堰》笔法完备,颇具汉魏雄强、雍容、华贵之风,与“衮雪”完全不在一个审美层面。故我怀疑,此“衮雪”亦非出自晏袤之手,而是晚近人伪托或仿晏袤之作。

既然“衮雪”非曹操真迹,那么,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既然至今未留下一件曹操真迹,故其本原面貌似不得而知。但我们从汉末三国时期的八分书面貌即可知,曹操为善书者,其书法面貌与当时通行之八分书比较接近,且曹操善草,其草书之风格应为当时通行之隶草书形态,但至今无一件曹操书迹存世。张华曾《博物志》载:“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崔瑗、崔寔、张芝、张昶等皆为汉末三国时的书法大家,而在张华看来,“太祖”曹操的草书水平仅次于“草圣”张芝,可见其评价之高。《书断》也曾评价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且曹操常与钟繇、梁鹄等人谈论书法,学他们的雄壮劲健之感,用笔浑博有力,尽显镇定山河的磅礴之气,因此《唐人书评》曾赞曰:“操书如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足见其品类之高。曹操身边文士书家甚多,钟繇、梁鹄、崔瑗等都是当时的大师级人物。钟擅三体: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铭石书也即“刻石之书”,指碑碣、墓志等上镌刻的文字。章程书,也即当时通行之八分书。行狎书,也即相闻书(双方互通讯息的书信尺牍),行草书。钟繇既然都擅长这三种书体,那么,曹操作为魏国帝王,又兼善书者,理应熟悉这三种书体,即使不一定都擅长,但至少应该是会写这几种体的。史载曹操既然善(章)草,则自然长于作为书信尺牍的行狎书。但彼时的行狎书(行草书)与东晋王羲之时代的行草书面目还有很大差距,彼时的行草书,应该是还含有较多隶分笔意的具有隶草书形态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杂糅了分书与草书笔意,尚处于草书的古体形态。作为一代枭雄,曹操精于谋略,能诗能文能书,绝非不通书理的一介草寇,其字当具有雄壮、恢弘之气象,而非如“衮雪”之孱弱浅俗。另,此前数年,安阳所发掘之曹魏大墓及洛阳所发掘之曹魏大墓,均出土有数量不菲的曹魏时期书法石牌,虽至今仍不能将安阳曹魏大墓遽断为曹操本人墓葬,但为曹魏时期墓葬应无可疑。从出土的曹魏石牌书风来看,是当时流行的比较典型的汉魏时代具有折刀头痕迹的八分书,若曹操善八分书,其书风面貌当与此大致相当。

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安阳曹魏大墓出土的文物及书法

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安阳曹魏大墓出土的文物及书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0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从此更加畅通无阻。千百年来,古人在石门的崖壁上书丹刻石,或赞颂此处旖旎的自然风光,或记述蜀道修筑的经过,留下了著名的摩崖石刻群,“石门十三品”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十三方石刻。7月
2024-07-26 06:08:00
简介东汉书法家杜度生平
...另一位章草书法名家崔瑗,而崔瑗是杜度的学生。杜度的书迹今天是看不到了,但据看过他书迹的三国时魏人韦诞说,是“杰有骨力而字画稍瘦,若霜林无叶,瀑水飞迸”(张怀瓘《书断》引)。晋
2023-02-19 22:04:00
唐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首次在京展出
...展品,其中不少是难得一见的国宝重器,唐代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首次在京展出。据了解,汉字文化大观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渊源流变”,展示从早期刻画符号到汉字体系的形成以及古文字的
2023-04-21 16:17:00
古代书坛,哪些书法家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影响?
...经大力称赞李斯,被称为书法笔祖。其代表作《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无一不是书法精品。其中,《峄山碑》更是小篆入门必备法帖,至今,其影响力仍无可匹敌。(此处已
2023-05-13 05:47:00
黎锦熙与汉中
...出研究张骞、萧何、樊哙、李固墓以及沔县诸葛亮墓民间刻石、褒城石门和汉中其他古代文化遗迹的计划书。其中对张骞墓的发掘和增修,是最重要的计划之一,计划中特别指出发掘这座墓是为“表
2023-10-13 09:12:00
他写下草书《洛神赋》,流畅浑厚,却是一位大昏君
...晚年退位时候,赵构的书法已经是炉火纯青,所作楷行草书迹甚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草书《洛神赋》。《洛神赋》为三国魏时大才子曹植所作,是他从洛阳返回封地鄄城时,在洛水边恍惚之间
2022-12-19 15:45:00
跟着三条慢火车 寻找崇山中的史迹与民情
...的今天,在古蜀道的寻访中,我曾搭着这段慢火车踏足过汉中到略阳一线,近百公里的路程只要3元的火车票,这是城市中地铁的起步价。在交通不便的秦岭深处,这条铁路带着暖暖的人情味儿,为
2023-09-20 00:16:00
魏晋南北朝,书法意识为何呈现繁荣统一之态
...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庾肩吾则不然,虽其书迹不存,但仍可通过后世之评价推测其师承与书风,分析其书学论著《书品》知其书法审美。1、庾肩吾及其师承庾肩吾(487—551
2024-06-15 11:47:00
东晋书圣指的是谁
...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
2024-07-04 22:0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