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11 10:27:00 来源:后山书苑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

说明:上世纪的1990年代,我在《散文》(海外版)发表了不少植物与动物相关的散文,譬如《无言的智者》《直立的灾难》等,也特意学习中外博物学家如老布林尼、布封、林奈、法布尔、罗贝尔等人的著作,长期保持了博物学的兴趣。后来在北京一些年头,撰写利玛窦、汤若望、郎世宁等传教士的文章和书籍,传教士中的博物学家卜弥格是我重点关注的人物,为他写过若干科普推介类文章。 ——任见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卜弥格的远东经历

卜弥格,字致远,原名米哈乌·彼得·博伊姆,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第一个以博物学角度考察中国自然资源的欧洲人,而且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博物学成果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

公元1612年,卜弥格出生于中世纪时乌克兰的利沃夫。利沃夫曾归属于多个国家,比如波兰。

博伊姆家族原籍匈牙利,卜弥格的祖父耶日·巴维尔·博伊姆曾获得波兰贵族头衔,父亲巴维尔· 耶日·博伊姆拥有帕多瓦大学哲学和医学博士学位,担任过波兰国王的御医。这种医学传统家风,让卜弥格从小就十分关注东亚地区的草药学和植物学知识。

卜弥格1639年加入耶稣会,此时的他已投入极大的热情,认真学习了许多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他先后向罗马天主教会提出10次申请要去远东传教,最后得到教会批准。

卜弥格先到罗马,接受教皇乌尔班八世的祝福,转道里斯本,于1643年乘船离开葡萄牙,通过好望角航道,经印度果阿、马六甲海峡,到达葡萄牙殖民地澳门。

在澳门学了几个月华语,卜弥格被安排进海南岛琼州的一个耶稣会传教士团队工作。他在岛上一年时间,喜欢调查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搜集了大量动植物特别是医用动植物的材料,绘制了许多图像,作了充分的研究准备。

其时正值明末清初,李自成叛乱,清军入山海关,明朝皇帝自缢,清军打到南方,耶稣会使团受到攻击,卜弥格也因此被俘,后来他越狱到了越南的河内。复辟的南明小朝廷夺回被清军占领的部分地方,卜弥格又得机会重返中国。

1648年,卜弥格经澳门葡萄牙耶稣会同意,游历湖南、河南和陕西,在陕西见到了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块碑立于公元781年的唐建中二年,1623年即明朝天启三年出土。碑文载,基督教早在公元635年即唐朝贞观九年就从波斯传入东土。卜弥格把这块碑上的碑文翻译成了当时西方通用的拉丁文,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1649年初,南明朝廷请求澳门耶稣会派一位传教士协助工作,卜弥格接受派遣进入永历皇帝的朝廷,受到友好接待,获封司礼监官职。后来信仰基督教的南明朝廷遭到清军进逼,派遣卜弥格远赴欧洲,向罗马教廷和欧洲各国求援。这次外交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650年11月25日,卜弥格带着南明朝廷致罗马教皇、耶稣会总会长、威尼斯共和国元首和葡萄牙国王的信,以及永历皇帝预备的礼物,于1652年8月到了威尼斯。

没想到,卜弥格受到罗马教皇的冷遇,原因是利玛窦等远赴东土的传教士顺应当地统治尊重当地的传统礼俗为教会所不悦。直到1655年12月18日,也就是到罗马三年后,才得到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接见。

罗马教会认定南明必将灭亡,仅仅致书口头支持,卜弥格感到失望,东返路途困难重重,作为南明特使,在越南谋求已经占领广东广西的清政府通行证未果,长期劳累使他患上重病,于1659年8月22日以47之龄故于边境线上。

卜弥格的博物著作

卜弥格在游历中国的十几年间,利用一切时间,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习惯和中医,都进行了既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用拉丁文撰写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著作。

他的著作有《中国地图册》《中国植物志》《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在中西博物文化交流上具有开创的意义。《中国地图集》是他用彩色绘制的,包括一幅中国全图和17幅当时各个行省和地区的地图,地理位置相当准确。

虽然当时绘制中国地图的西方传教士不只卜弥格一人,但他在地图上用中文详细地写明了当时的中国和它的各个省都有多少个州、府和县,甚至包括更小的像卫和所这样的行政单位,还标出了这些省和地方的各种矿藏,描绘了中国皇帝和官吏参加各种活动的图像。

永历朝廷的皇帝和官吏的服装,文官和武官各分九品的不同服饰,在卜弥格的著作中都有详细而准确的介绍。他对明朝的税收制度、宫殿、驿站以及各地的粮仓,也作了详细的标注。

卜弥格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西方没有或者少有的工艺品和特产,如丝绸、瓷器,各种宝石、花卉、和田玉、人参、燕窝、茶、麝香以及沉香木,甚至还有传说中的麒麟和凤凰等。卜弥格记载芭蕉说:“表皮黄色,果瓤柔软,呈白色,味道又甜又香,很好吃。它的表皮很软,含有很多糖分。如果用刀将它横向切断,会看到一个十字架形状。”

卜弥格这样描绘麝:“从这种动物身上能够获得一种称为麝香的东西。”描绘蚺蛇:“体形很大,以致它很容易把整整一只鹿给吞下去。”描绘紫莞:“根味苦,性温,入肺和心,治咳嗽,壮阳。”

卜弥格没有见过鲜人参,但在他的著作里,却有好几个地方谈到人参,他说:“中国有一种树根,叫人参,被认为是很珍贵的,也作药用,它能使老人和体弱的人恢复活力和阳气,且有令人信服的奇效。它的价格以白银来计算,是很贵的,常常高出它本身重量的三倍或者更多。这种根采集于陕西、山西、云南、辽东和朝鲜,出口日本。它味道辛辣,不好吃,把它捣碎,放在水中煮了后,可以饮用。但是病人如果吃多了,反而会引起很危险的并发症。”

关于燕窝卜弥格说:“这是一种非常有名和非常珍贵的食品。一磅燕窝经常是同等重量银价的三倍或者更多,它能医治体弱和病者。这是一种燕子的窝,有人说,这种燕子嘴里会吐出很多唾液,唾液在空气中干涸后,可以用来筑巢,渔人从这些鸟巢中挑出最好的,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把它放在一些瓷碗里,然后切成块,是一种非常好的食品,也可以放在鸡汤中炖煮或者以别的方法烹制。燕窝干了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运到很远的地方。”

卜弥格记载桔梗道:“这种根味涩,性微温,稍毒,入肺,驱除肺中过量暑热,可以和其他也有一些毒的东西一起使用。”

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志》出版于1656年的维也纳,是他在世时惟一得到出版的著作,也是西方研究中国动植物的第一部科学著作。其中除对29种他所了解的主要生长在中国和南亚的动植物的特性和产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外,他还将它们绘制成27幅彩色图像。书中所画的荔枝个头饱满,外壳粗糙,非常接近实物的样子。每幅图画都标有中文和拉丁文的对照名称。只不过汉字的写法略显生硬,有的还存在错误,比如在一幅凤凰图中,缺少一些笔画。西方印刷工匠刻制的中文字,在细节上多有不到位的地方,形成一种有趣的现象,体现了文化交流初期的特点。

卜弥格《中国植物志》的发表比其他论述远东和东南亚植物的著作早几十年。在欧洲,不论十七世纪还是十八世纪,都没有一个植物学家能够像卜弥格那样,根据自己在中国的实地考察和经验,撰写和发表过什么东西。卜弥格介绍植物并非为了植物资源调研,他介绍植物动物多有药效,开辟了药用植物学的新领域。

卜弥格还有一部西文著作《医学的钥匙》,讲述了人体的脉象和诊脉的方法。

卜弥络还有一部著作《中国地图册》被私人收藏了七十年,1920年,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把它加以整理,作了一个说明。。

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分以下十个内容:中国人的起源,他们认为什么样的上帝才是造物主?中国人眼中的国土、天空、星宿是什么,他们怎样计算年月?古代的大契丹是不是中国以及中国名称的由来。中国人的皇帝和皇帝的谱系。中国的城墙、沙漠、峡谷、省份、城市、黄河和长江、农业、收成、贸易、居民服装、礼仪和品德。汉语、书籍、文学、艺术和力学。中国的教派,在中国传播过福音的使徒圣托马斯。圣方济各·沙勿略、尊敬的利玛窦和其他来华的耶稣会神父。传授福音的情况、教堂的建立、皇宫里的受洗,对未来的展望。

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有总图1幅、各行省图共18幅,包括15张当时中国的行省图、1张海南岛图和1张辽东地图。现藏梵蒂冈图书馆。

《中国地图册》介绍了将近四百种金属的矿藏,是仅有的一份广泛反映中国矿物资源分布情况的珍贵资料。

卜弥格的《中国医药概说》,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中国诊脉秘法》,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

卜弥格还有许多心愿与使命没有完成,但他在远东的经历和成就,就已经可以用伟大壮举来形容了。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利州相面--任见《少女武则天》简介+目录+节选

任见《丝路密码》国家出版基金本-节选

任见《曹操传》台北版-节选

任见:权臣豪语范仲淹

任见:神韵深蕴陶渊明

任见:红腰翠黛白居易

任见:超尘拔俗刘禹锡

任见:命舛心苦桃花妃

任见:军中黄莺自殉情

任见:艳帜媚影鱼玄机

任见:悲情才女李季兰

任见:自绝繁华的班婕妤

任见:汉光武帝刘秀生于兰考

任见:南京莫愁

任见:古代洛阳的高级宴席

任见:城市精神

任见:河图洛书的传说

娟娟:湘西漫忆(C)

娟娟:湘西漫忆(B)

娟娟:湘西漫忆(A)

娟娟:识花独凭栏

娟娟:牡丹的秘密

任见:捐弃旧存量倚赖,构建大河洛文化

中岳嵩山新生:“后山研学”、“后山书院”等智慧策划

任见:嵩山精神--《嵩山文脉》序章

任见:后山凝雪流云--(原题:中岳后山雪霁,偃师南部体验)

任见:后山记+后山再记--嵩岳后山的文旅价值

任见:伊洛血脉悠远--原题:伊洛两水一川,古今偃师礼赞

任见:嵩岳后山访谈--中岳后山偃师南岭行记之五

任见:三川宝地偃师--原题:深藏河洛川区,历史文化偃师

任见:嵩岳后山行记--原题:偃师南部山区,博物文旅宝地

任见:珍贵的“两京古道”历史文旅链条

任见:在河之洲-洛阳孟津黄河之滨文化探源之一

任见:认识“洛神”艺术形象

任见:藏在武则天心中的两个男性

任见:“李杜相会”——李白与杜甫的“洛阳会”

任见:认识隋唐洛阳城和上阳宫

任见:武照如何鉴定妖师的“思春”药粒?

任见:品读古希腊历史三书

任见:三国两晋的茶俗和茶文化(b)

任见:三国两晋的茶俗和茶文化(a)

任见:唐朝工部呈报皇上的龙门卢舍那造像图样

任见: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的规划设计报告

洛生门——孝敬皇帝李弘的人生悲剧

公主恨——高阳公主李漱的情感悲剧

谜底,奇异的“中国内地作家”标注

任见:增光嵩山的贤相姚崇

任见:古都洛阳的历史名宴

任见:叹惋莫高窟,功过王圆箓

任见:洛阳莫愁【原创】

任见:隋炀帝与南北大运河【原创】

任见:高风亮节说绿篁

任见:花香鸟语雅韵长

任见:嵩山精神【原创】

任见:后山记【原创】

任见:武则天贬牡丹【原创】

任见:直奔“终点”,焉能不短?【原创】

任见:孔丘“入周问礼”的谜底【原创】

任见:商统治者迁徙不休原因何在?

任见:“三川”宝地,古今偃师【原创】

任见:在河之洲【原创】

任见:宓妃甄后,翩跹洛神【原创】

任见:隋唐皇城天街,洛阳古都风采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注:任见先生2016年与2017年在北京时出席多种论坛,如央视和北京社科院的国家核心文化建设论坛,清华大学的……道路论坛,北师大博士集群的历史文旅论坛等,在历史文旅论坛上,任见先生举例洛阳的历史文旅建设,主张选择隋唐为建设重点。之后不久,有人作出这张图片,叫做“振兴洛阳历史文旅”歌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1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五一”假期前两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次本报讯(记者 田宜龙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 通讯员 牛朝霞)“早就想来了,这次假期带家人和孩
2023-05-02 02:25:00
改革创新引领 再创偃师新辉煌(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之洛阳篇)
...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刘龙选 摄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刘龙选 摄高效农业示范园。 王祝鹏 摄洛阳珠峰三轮摩托车生产线。 刘龙选 摄 □王雷 苏文辉 牛朝霞改革开放
2023-11-22 04:46:00
...蕴,展现了夏商周中原礼制文化的重要内涵。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进行的河南夏商周青铜文明展,以青铜礼乐器为主,亦有部分甲骨和玉器,多为考古发掘所获,文物精美,内容丰富,来自河
2025-02-23 08:25:00
起跑最早的中国!“酒祖杜康杯”2024偃师马拉松鸣枪开跑
...,却一样的活力四射、激情满满。赛道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出发,沿着洛河一路向前。偃师的城市风貌和酒祖杜康的名酒风采,在奔跑的过程中被尽收眼底,见证每一位跑者在赛道上挑战自我,
2024-03-04 17:23:00
“五百年来一大千”: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绘画作品赏读
...使他的画脱尽尘俗,高雅清芬,远离人间烟火气。吉林省博物院所藏张大千绘画作品多为1923年至1948年这一时段,即充分体现上述特征。一《照殿红图》先说花鸟画。省博所藏,以梅花、
2024-11-29 23:43:00
央视新闻客户端讯 位于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上个月开始,中国考古博物馆为公众开启月度“上新”计划,12月新上十件文物,让文
2023-12-25 14:50:00
闪耀吧!中华宝藏丨黄河畔的“龙”图腾
...按:叩响时光之门,聆听文明呼吸。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每一件都在诉说历史从未沉睡。我们不仅展示文物的物质之美,更追寻其背后那些让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始终璀璨的韧
2025-04-24 11:11:00
夏朝的谜底或许就在这里
...铲在坑里挖土,日常发掘基本依靠村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二里头文化陶器。(图/中新)与一些设施豪华的考古队相比,二里头考古队条件十分简陋,食堂雇了两个村民做饭,吃的是馒头、
2023-10-29 14:15:00
探访中国考古博物馆: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镇馆之宝铜牺尊亮相
...日,来自考古田野发掘一线的6000多件展品都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一一与公众见面。其珍品之多,让人目不暇接。9月15日,坐落于古都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
2023-09-22 11: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