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4 15:1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这段记载,应该特指赵括亲率的那支队伍,前有秦军壁垒,退路又被截断,只能仓促修建防御工事,转攻为守,等待援军解围。援军没等来,粮食吃光了,同袍的情谊终归敌不过抓心挠肺的饥饿感。我们又遇到了一次人吃人的事情,上一次还是“三家分晋”,智瑶围困晋阳的时候。历史一路读下来,就会发现吃人这种事真可谓史不绝书。字面意义上的“吃人”并不需要像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的那样,只有在字缝里才看得出来。#白起#

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

当初赵括发起全线攻击,自然没带粮草辎重,忽然被困,如果不吃人的话,必然撑不过漫长的46天。不过,这里所谓46天,未必就是真实的天数。古人对时间单位缺少现代人的精确度,却充满了令现代人匪夷所思的迷信,涉及数字的时候经常屈就事实来匹配理论。

比如我们已经了解的“12”,这是所谓“天之大数”,所以《史记》要设置“十二本纪”,就连《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家言也要设置“金陵十二钗”。再比如36、72,加起来就是《水浒》一百单八将,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唐僧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46”也属于特殊数字,更特殊的是,“46”总要和天数搭配。我们可以从《管子》这部书里看到原委: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数到第46天,冬天就算过完了,就立春了。这一天里,天子要东出国门46里设坛祭祀。再数46天就是春分,总之,每46天就是一个重要节气。这么一看,“四十六日”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时间单位,所以古书里提到“四十六日”未必真的就是46天。我们只要粗略理解为“四五十天”就好。

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

这样的四五十天熬下来,赵国将士怕是彻底绝望了。假如我们也来一番纸上谈兵的话,此情此景,岂不正应了吴起的名言“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吗?赵括成功地把军队带进了死地,人在死地就只能拼命,于是,“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这样的兵法,这样的战例,我们已经烂熟于胸了,完全可以预见到赵括即将组织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凶猛反击。

反击确实发生了,赵括把士兵编为4队,轮番冲击秦军壁垒,但不论冲了多少次,始终冲不出去。毕竟要打的不是野战,而是攻坚战,再拼命的打法,再高涨的士气,都没法突破人体的极限,跨不过高墙,越不过深谷。最后,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发起冲锋,这是绝望当中的拼死一搏。

长平之战就这样进入了尾声。赵括死在秦军箭矢之下。随着主帅的阵亡和无法逆转的溃败,赵军的战斗意志迅速瓦解,40万人全数投降。这个时候,白起的考虑有两点:一是恼恨上党百姓为着不愿降秦,竟然主动归附赵国;二是担心赵国降兵反复无常,一个看管不住就会作乱生事。

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

于是,白起处置的办法是:用诱骗手段坑杀了所有投降的赵国士兵,只挑出240名年龄小的士兵放归赵国。《资治通鉴》的记载是:秦军前后斩首45万,赵国大震。

长平之战到此终结,而整件事里最有争议的,就是白起坑杀40万降卒。“坑杀”从字面上看,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活埋,而活埋40万人谈何容易,白起就算有这个心,秦军也必然没这个力。先杀后埋显然合理得多,但在冷兵器时代,杀尽40万手无寸铁的人并不简单。

尽管争议不断,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从廉颇出战到赵括兵败,整个长平之战从头到尾算下来的话,历时3年,赵国的死亡人数就算到不了45万,至少八九不离十,赵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断,是因为秦国赢得并不轻松,战损比很高。史料虽然缺乏这方面的具体数字,却留下了很明显的线索。《史记》有记载说,长平之战以后,秦昭襄王派王陵统率大军进攻赵都邯郸,战况不利,昭襄王想派白起到前线接替王陵,白起极力推辞,理由之一就是秦国虽然打赢了长平之战,但秦国付出的代价也并不轻,士兵死亡过半,不能再打硬仗了。

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

《战国策》也有线索,说为了长平之战,秦国“国虚民饥”,相当于拼着两败俱伤才勉强赢得了这一战。所以长平之战,就算赵国的死亡数字真的有所夸大,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秦国虽然赢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虽然接下来还要对赵国穷追猛打,但要想吞并六国,至少还要等两代人的时间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用文言讲,这叫休养生息;用白话说,要等韭菜再长一茬。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力资源如此重要,既然攻城略地的同时还总会抢夺人口,而白起明明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清一色的壮劳力,为什么都要杀掉呢?推想起来,主要原因大约有3个:

一是震慑赵国,秦军就可以趁热打铁,直入邯郸。

二是越难打的仗就越容易打出情绪,尤其是父子兄弟战死的时候,国家战争自然掺杂了个人恩怨,战胜之后,士兵们需要有一个泄愤的渠道,指挥官通常不愿意违拗士兵们的这种情绪,于是要么屠城,要么杀降,虽然残酷,但这就是古代军,人心理治疗方案的唯一选项。

三是突然间接收了这么多人投降,根本没法安置,单是每人一顿饭就能把秦军的后勤愁死,更别提稍有风吹草动的话,他们还不知道会干出什么,但放又放不得,稳妥起见,也只有尽数杀掉了。

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

后人看到了白起杀降这个既成事实,自然抨击他穷凶极恶、嗜杀成性,但如果白起当时没有杀降,而是善待俘虏的话,辛苦得来的胜利果实还真不一定能拿得稳。如果真的有个夜长梦多,那时候怕是后人又该讥讽白起的妇人之仁了。

在稳妥和道义之间,白起选择了前者。所以,不论他是不是真的嗜杀成性,这顶帽子他反正摘不掉了。自从白起开大规模杀降之先河,历朝历代杀降不断,谴责当然也如影随形。谴责杀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道义角度,这个很好理解;二是从功利角度,认为杀降等于断了敌人的退路,人家一旦知道投降必死,就算再不想打也只能拼命。所以站在帝王的角度,即便乱世之中可以罔顾道义,但仅仅出于功利目的,通常也会禁止杀降行为。

但是,杀降行为偏偏屡禁不止,因为在前线指挥官看来,确保当下的胜利才是重中之重,可不敢冒一丁点被降军反噬的风险,至于以后的仗会不会难度大增,那是以后的事。赢来一仗是一仗,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何况下一场战争的指挥官不一定还是自己呢。所以不仅是残暴的将帅才会杀降,即便是北宋曹彬这种青史扬名的仁将,征江南的时候竟然也做过杀降的勾当,还把杀降事件掩饰成杀敌斩首。

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

从这个角度一看,杀降问题就变成了一个管理学难题,核心矛盾在于君主利益和前线指挥官的利益并不一致,君主也设计不出一套有效机制来规避杀降行为的出现,所以历朝历代,君主对待杀降行为,往往一方面明令禁止,高举道义大旗,一方面充分尊重前线指挥官的独立判断。君主对于杀降的指挥官,惩罚可轻可重,板子往往高高举起又轻轻落下,但士兵的杀降行为总能受到严厉的惩处。

让我们看回长平战场,在战云初散之后,白起会不会趁热打铁,直下邯郸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4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白起活埋赵军的时候,为何故意放走240个孩子
西汉著名文学家杨雄路过长平之战故地,感叹说:“白起是一个不仁义的将领,在长平之战活埋了40万赵国士兵,就算是上古时代的蚩尤叛乱也不过如此。”很显然,公元前260年前后所发生的长平
2023-04-21 16:08:00
长平之战,白起为何不把俘虏押送回秦国做徭役
杀降这件事,肯定是错误的;站在秦王、白起的角度,也是不得已的事,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方法了,原因如下:一、几十万战俘处理不好,会酿成大祸,杀掉虽粗暴但有效杀俘不祥,残杀俘虏历来被人们
2024-06-10 16:36:00
白起为何在打仗过程中严禁士兵吃羊肉
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将领之一,谋略和胆识过人,赢得多场战争,为秦国大一统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在“长平之战”中为了赢得胜利,白起可谓殚精竭虑,处处小心,在打仗过程中严禁士兵吃羊肉,让人感
2023-04-20 14:23:00
白起的人道主义:长平之战中坑杀45万俘虏,放走120名童子军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被誉为“战神”,他曾率领秦国军队对赵国发起过十余次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赵国抗秦的“长平之战”。在此次战役中,白起奉命坑杀了45万赵国俘虏,但令人不解
2023-12-17 14:37:00
湖北发现秦墓,揭开长平之战真相
...赵交战,赵军连连落败,最终45万士兵降于秦国。而秦将白起坑杀45万俘虏,更是举世震惊,也因此白起“杀神”称号名扬天下。不过认真思考一下,战国时期总人口并不如现在这么庞大,而七
2024-06-16 16:20:00
长平之战后,武安君白起为何要诛杀40万战俘
...人寻味:长平之战中,赵军有约40万人被生俘,秦军主将白起下令将他们活埋。本来赵国士兵似乎是有机会活下来的,这些战斗力很强的兵员,如果能补充到秦军里面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毕竟秦军
2024-05-25 16:10:00
白起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一位武将却是以杀成名,被后世人称为杀神,他就是杀神白起。那么,白起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白起是战国时期秦朝的名将,是楚平王白公胜的后代,他与李牧,廉颇,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2023-05-29 10:54:00
白起和王翦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且两人同为秦国将领。白起辅佐秦昭襄王,期间曾带兵大破魏韩联军,又参与伐楚之战,而他一生最著名的功绩便是在长平之战上重创赵国,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
2024-06-21 13:41:00
吃羊肉和打仗有什么关系呢
【前言】白起,战国四大战神之首,他在历史长河之中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太过残忍血腥,杀人不眨眼,死在他手中的敌军高达百万之多!但同时也有人说: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为秦国日后
2024-10-08 12: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