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望海听风
拓荒者,辟新居扶新人 移居青岛,与过去告别,王统照开启了新生。
“他喜欢青岛淳朴的民风,这里比较安定。他在观海二路买地,自己出钱盖了49号这一圈房子。那时那里住户不多,买地很便宜,他还在后面的观海山建了一个望海亭,能看到海,现在已经没有了,让日本人给毁了。”青岛文史专家、青岛大学教授刘增人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
是的,王统照选择这个住址主要是因为风景优美,王立诚在《旧居寻梦》中回忆旧居:走出房门就可以远看整个胶州湾和大半个市区,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每天夜晚,市声静了下来,就可以听到夜潮的声音,雾天还可听到“海牛”(船鸣)的呜咽。因为坐东面西,每天下午,太阳光正射在院落里,夕阳西下,照得海水一片通红,对岸的远山是一片紫色,周围的云也镶上了金边,像是一座金色的弯门,海色天风,最适人意,为了看海,父亲在书房外特意修了一座小平台,就叫望海台,因此,他也有时把书房题名为望海楼,常常同朋友登台品茗、看海。
“我正在靠山面海的凉台上向四方看去。稀稀疏疏的电灯光映着那些一堆一撮、高下错落的楼房,海边就在我们坐的楼下。银色的波涛有节奏似的撞着石堆作响。静静的海面只有几只不知哪国的军舰,静静地停泊着……”每当夜幕降临,王统照都会遥望山海,疏解胸臆。院子里,种满了梨花、桃花、杏花、海棠、芭蕉、夹竹桃、石榴无花果,每到春天,云锦般地灿烂夺目,在山下都可以远远望见。进门后沿着长长的石阶向上走,两边和顶上架着木栅,生长着密密的紫藤萝。
在王立诚看来,父亲生平是很爱这个家的,这里有他的亲情和友情的纪念,有他的书籍和文稿,一花一木有他的手泽。
这座错落的宅院,迎接过青岛的大批文人墨客,可谓“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王统照无异于一位教育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教学经历,还有他在青岛的寓所成为青岛新文学力量的聚集处。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王统照主导开拓了青岛本埠文学,与此同时,热情扶植文坛新秀,为青岛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统照在此居住生活了近30年。他在这里写成了气势磅礴的巨著《山雨》、著名散文《青岛素描》和诗集《这时代》;接待了俞平伯、闻一多、老舍、朱自清等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臧克家、王亚平等许多上门请教的文学新秀。吴伯箫曾回忆,“观海二路的书斋里,同你送走多少夕阳,迎来过多少回山上山下的万家灯光”。当时在国立青岛大学读书的臧克家也常来王宅拜访,他的第一本诗集也由王统照和闻一多筹资出版,臧克家在回忆文章《剑三今何在》中如此描述:“我在(国立)青岛大学读书期间,不时到他的观海二路寓所去。大铁门向西向,院子很小,一进大门,右手一座小平房,两个通间,这就是会客室。室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匣‘全唐诗’。我一到,老工友上楼通报一声,一会儿看到主人扶着陡直的栏杆,滑梯似的飞跃而下。楼很小,又高高踞上,真可成为危楼了”。
也是在这栋小楼上,王统照编辑出版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9 12:46: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