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秦朝是如何征服了百越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有一座大山,名为“五岭”。在秦朝之前,华夏文明的影响力最多到达此地,而秦朝之后,五岭以南的珠江流域就被纳入到了中国版图,并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古时代的岭南,瘴疠未开,森林密布,秦朝是如何征服这块地方的呢?

一,百越之地

在远古时代,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居住了百越部落,他们活动的范围北到江苏,南到越南,《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生活在江浙一带的为吴越,江西一带的为赣越、扬越,福建、浙南一带为闽越、东瓯,广东一带为南越,广西一带为西瓯,越南一带为骆越。

春秋战国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百越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在吴越一带,发现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吴越民族可能和夏朝有一定的渊源,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夏朝中兴之主少康分封庶子无余到会稽山,形成了后来的越国。当然,司马迁的记载只是为了营造一种“万系一统”的华夏认同,其言并不可靠。

良渚遗址分布地图

而吴国,则被视为周太王长子泰伯在越人地区建立的古国。实际上,泰伯建立的吴国是虞山,在山西虞山一带,又称吴山,也就是现在的中条山。后来,人们将江南的吴国附会为了山西的吴国,于是历史记载就出现了混乱。

吴越两国为了实现争霸中原、融入华夏的目的,也积极将自己的历史嫁接在了中原历史上。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吴、越两国在春秋以来逐渐融入到了华夏民族之中。在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国,兼并了江南之地,基本将整个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纳入到了版图之内。从此,吴越地区就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之一了。

升棺:古越人的习俗

但是,距离中原更远的闽越、南越、骆越等并未接触到多少华夏文明,他们长期过着刀耕火种、断发文身的生活,文明相对落后。根据记载,越国于公元前306年灭亡,随后越王后裔逃到了浙闽一带,建立了闽越、东海等小国。

对于秦朝而言,统一华夏不仅仅是要将战国七雄全部统一,还要将形成了华夏认同的吴越兼并,这才算真正的统一。在这种战争中,秦朝军队不仅开进了传统的吴越之地,而且还深入到了未开化的闽江、珠江流域,统一战争演变为了一场征服战争。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国灭楚后的第二年,秦朝就派遣大军对百越发动了进攻,“因南征百越之君”,平江南之地。不过,受到中原统一战争的影响,当时进军速度很快。直到前219年,秦朝大规模地南征百越才开始。

二,秦朝的征服:陷入了战争泥潭

公元前219年冬天,秦朝派遣国尉屠睢对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淮南子》记载秦朝派遣的军队达到了50万,实际上这是夸大其词,所谓的50万军应该包括军队总数、后勤部队以及后来的移民。为什么是冬天是发动进攻呢?因为珠江、闽江流域气候炎热,中原军队难以适应其气候,因而选择冬季。

秦朝首先进攻的是闽江流域的闽越。秦朝的大军兵分两路,都是从江西出发,一路从江西的北部出发,自北向南推进,一路从江西南路的南野(南康)出发,自西向东发动进攻,两支军队形成钳形攻击。

南征百越的战争图

闽越一带“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因而秦朝的军队能够迅速退军,很快就占领了闽越。就在出兵的这一年,秦朝就在此地设置了闽中郡,标志着福建纳入到了中国的版图。

随后,秦朝又对珠江流域的南越国发动了进攻,同样是兵分两路。一直部队翻越五岭,自北向南推进,另外一支部队就是征服闽越的部队,他们自东向西推进。最初,秦朝的军事进攻非常顺利,大军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占领了南越的中心地带——番禺,也就是现在的广州。这里是西江、北江、东江的入海处,交通位置非常重要。

广东广州黄埔沙岭遗址发现先秦时期越人墓地

接着,秦军沿着西江逆流而上,对广西一带的西瓯发动了进攻。战争同样进行得非常顺利,秦军“杀西呕君译吁宋”。或许秦始皇自己也没有想到军队会在南方推进得如此顺利。然而,这仅仅只是战争的开始罢了,杀掉几个百越之君,占据几个大型的据点,并不代表征服了百越,因为秦朝已经被卷入了战争的泥潭。

前文已经提到,百越之地,炎热无比,瘴疠未开,森林密布,越人自古生活在期间,早已适应其环境。而秦军初来乍到,他们怎么可能迅速适应这里的环境呢?秦军占领一些城镇和水路交通要塞后,越人就退守森林,和秦军展开了游击战,所谓“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

热带雨林

而秦军深入珠江流域,不能迅速结束战争,那粮食供应也就出现了问题,所谓“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乏绝”。越人不需要进攻秦军的阵地,他们只需要切断交通路线,就能够将秦军困死南越。果然,秦军出现了大麻烦,“士卒劳倦,越乃出击之”。越人的反击非常成功,他们“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虽然数据太过于夸张,但也能够反映秦朝死伤特别惨重。而残余的秦军只能在据点等待援军和粮草到来,“进而不得退”,处于被包围的状态中,他们精神高度紧张,“三年不解甲弛弩”。

百越民族

秦军之所以出现如此的窘困局面,不是因为秦军战斗力低下,而是秦军深入森林密布的珠江流域,气候不适应,补给也跟不上。后来的历朝历代在越南作战,也基本上讨不好什么好果子吃,这和秦朝南征百越类似。同样,20世纪的美国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即使动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武器,也未能将越南打垮。

三,灵渠的修建,改变了历史

战争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战场的厮杀和谋略,更在于后勤的保障。一支军队再勇猛,如果出现了粮食危机,那他们也只能成为饿死鬼。因此,任何战争都必须要考虑粮草的补给问题。

在古代社会,粮食的补给到底有多么困难?北宋科学家沈括留下的《梦溪笔谈》留下了一篇关于军队粮食运输的宝贵资料,这篇文章提到古代平均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带五天的干粮。如果这位民夫供应一个士兵,那么只能维持18天,如果是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则可以维持31天。而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达到了徭役的极限了。

古代最普遍的运输工具

如果出动10万军队打仗,那么其中3万要保护辎重,真正派上战场的只有7万人。另外,还需要派遣30万民夫进行运输。可见,军队打仗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如果战争的距离太远了,那么这个粮食的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运输的粮食可能基本都被民夫在路途中消耗了。

不过,有一种运输方式是可以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的,那就是水运。因此古代王朝的战争基本会沿着河流进行,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消耗。但是要道西域、蒙古作战,那就只能用民夫和牲畜驮运了。而珠江流域,水系发达,以广州为中心,船只可以到达两广的所有重要城市。秦朝只要能够将粮食运输珠江上,就能够让秦军在广州长期驻扎。

珠江水系

秦朝的军事家门目光如炬,一下子就看明白了问题,当年秦国出兵夺取楚国的首都,不就是从巴蜀顺流而下的吗?秦朝军队是具有水上作战经验的。如果要将粮食运输到广州,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走海运,但那时候海运不发达,没有多少经验,秦朝不敢冒险。那么能够从修建一条运河,将珠江和长江连接起来呢?

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隔着五岭,这里地形复杂,在那个时代开凿一条运河妥妥的就是一个超级工程。但是秦朝的具有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经验,二话不说,直接开干。随后,秦朝大批民夫被发配到了桂林一带,开凿一条叫做灵渠的运河。

灵渠

公元前214年,灵渠终于开凿完成。这条水渠全长只有30公里,其长度和京杭运河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战略价值却可以和京杭运河一较高下。这条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桂江,从此秦朝的船只就可以联系不断地运往珠江流域,给这里的秦军据点提供粮食供应。这条运河还解决许多工程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随后,秦朝的援军以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继续向珠江流域挺进,并深入到珠江流域的各大支流上。历史没有记载此次南征的大规模战争,我认为此次南征就没有大规模战役。因为秦朝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会深入森林主动进攻越人,而是在水陆交通要塞建立据点,通过水运源源不断地补给,类似于殖民扩张的方式。而越人也难以攻下秦人的据点,双方处于一种僵持的局面。

根据记载,秦朝在珠江流域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三个郡的长官不是郡守,而是郡尉,这说明了此三郡就是秦朝在珠江的三大军事基地,他们都位于水运交通要塞上,方便补给,也方便控制周边。南海郡位于珠江口,可以控制三江出海口;桂林位于西江和郁江交汇处,可以控制广西一带;而象郡可能在红河下游,通过海运可以进行补给。

光是有军队是无法征服百越的,于是秦朝开始大规模地向百越移民。“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他们在秦军建立的据点进行开荒耕种,为秦军提供粮食。按照设想,这些移民不断开发荒地,破坏森林,使得越人的活动空间不断北压缩,最终达到完全征服百越的目的。不过,秦朝太短命,这个计划只能由后来的历朝历代继续完成,到三国时期,还有孙吴征服山越的事情。

客家土楼:军事防御和居住一体的居民建筑

现在的广东、福建一带有大量的客家人,他们就是历史上驻扎在岭南的军队和移民者的后裔。当然,百越民族并未完全屈服,他们退守偏僻的山区、森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今珠江流域还有大量的壮族、瑶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他们就是百越民族的后裔。秦朝征服百越的功绩值得歌颂,百越民族英勇顽强的精神也值得赞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9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就是侗泰语系,同时也证明了百越民族并未消失。原来,珠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经过开发后,其百越民族基本融入了汉族之中。但是珠江流域的上游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地理位置偏远,这里的百越民
2024-04-29 22:01:00
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控制了耕牧分界线
...服了南部的众多部落势力,将统治范围从长江流域推进到珠江流域,极大扩张了华夏世界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周王朝的版图。在我看来,这才是秦始皇给华夏地理世界带来的巨变,而这个“巨变”,
2023-06-21 13:41:00
南平百越,秦始皇一统天下中最惨烈的一战
...水系,漓水属于珠江水系,灵渠的修成预示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贯通连接。而且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为了保证船只的安全航行,运河上设置了36个水闸拦水,以提高水位
2023-05-29 15:00:00
...,最终收复了河套平原,夺取了河南地,并将闽江流域、珠江流域纳入到了版图。此后秦朝在塞北驻军30万,在岭南移民50万。秦朝版图当然,秦朝的统一战争也给秦朝带来了极大的消耗。长期
2024-04-29 22:06:00
...后,秦始皇又派遣军队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将河南地,珠江流域纳入了版图,使得戎狄、百越民族基本都收归版图之内。不过秦朝短暂,这些新兴融合的民族尚未出现新的名字。但是秦朝大规模在
2024-04-29 22:14:00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西征,是因为那边是蛮夷吗?
...轨,书同文,行同伦”及典章法制;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到了晚年,他在位期间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前2
2023-01-07 16:12:00
中国疆域的基本盘是如何形成的?从地图看夏商周到秦朝的疆域演变
...一六国,并开始了北征匈奴、南征百越的扩张,将河南、珠江流域纳入版图。尽管秦朝短暂,但它为后来的汉朝铺设了基础,推动了百越民族的融入,形成了更加稳固的中国疆域。返回搜狐,查看更
2025-05-09 22:52:00
...难,损失惨重。后来秦朝开凿了灵渠,粮食能够供应到了珠江流域,于是秦军就能够在南海、桂林、象郡三个据点稳定下来,不断移民,逐步蚕食百越的地盘。可见,在整个大一统战争中,水运的确
2024-04-29 17:24:00
揭秘南蛮:中国南方部落的千年历史与演变
...从伏牛山脉以南的汉水流域,到淮河中上游,再到长江、珠江流域,南蛮的疆域覆盖了中国半壁江山。在这片广袤的地域中,不同的族群代表了南蛮的多样性。 1.长江中游蛮族部落在长江中游
2024-05-03 17: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