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5月18日下午,由吉林省文化产业促进会指导,吉林省互联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吉林省博物馆协会协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爱文博’主题阅读活动”在长春农博园书香山海展馆举行。
当“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全球主题,遇上“书香吉林阅见未来”的本土愿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此开启。
在精彩的致辞环节后,吉林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段珺瑶、《吉林文脉》资深编辑郭帅以“从纸质书到文物——文化传承的多元载体”为议题,围绕文化传承方式的变迁展开探讨。
两位嘉宾从文化的内核、文字与文物的关系、数字化与实体化优缺点、阅读习惯等角度延伸,认为文字承载文化,文物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文化内核并未因载体变化而改变。要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通过数字化转型,结合潮流开发文化资源,激发年轻人对文化的兴趣。
在另一场议题为“数字时代的文化记忆:科技如何重塑传统传承”的主题对话中,吉林省建筑历史与建筑遗产保护学会常务秘书长王新英,吉林艺术学院教师、漫绘长春文创品牌主理人彭朔,非遗传承人(装裱修复技艺)张蒴紧密贴合书博会主题,带来一场跨界对话。
王新英认为文化赋予科技内涵;科技为文化传承扩展内容,并助力文化推广保留。像许多博物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彭朔和张蒴通过自身工作经历,分享科技成果应用在各自行业带来的变化和帮助。
在如何突破同质化问题上,嘉宾们认为应梳理地方历史文脉,融合科技,加强交流学习,走出一条吉林特色之路。
从书香到文博,从纸墨到数字,载体在变,但文明的血脉始终延续。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吉林的文化传承正以多元载体、创新形式走向未来。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丛鹂锐 李志明
摄影 张秋磊
视频 孙上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9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