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2023年公立医院的日子好过吗?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1-30 14:54:00 来源:八点健闻

中国的公立医院在经历一场不愿回首的非典型性消耗后,三年的“战时状态”正逐渐走向终结。

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2023年公立医院的日子好过吗?

春节后,随着大规模感染海啸的缓慢退去,那些被呼吸科患者充斥的各个科室,正重归正轨,开始接诊本专业患者。

但数月感染潮、重症潮的压力过境,曾经被抛之脑后的医院经济账,重新回到医院管理者、总会计师们的视野。

一切平静了,医院能回到过去的诊疗工作和运营中了吗?

回望过去近3年,公立医院经营危机频现。

2021年6月,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式关闭,河南省省立医院被冻结存款、扣押财产,债务高达3.4亿元;3月,山东省8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欠缴医药企业药款被通报;2020年12月,桐柏县人民医院被曝于当月突然辞退大批医护人员,还拖欠工资……

回望过去近3个月,从人流来看,感染高峰打破了诸多公立医院近三年来“低患者流量”的惨淡,病人涌入医院,整个医疗体系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高饱和冲击;但从医院运营的角度来看,成倍增加的肺炎患者并未给公立医院的运营带来好消息。

与想象不同,过多的肺炎患者涌入公立医院,甚至对医院的经营情况产生了“干扰”,医院无法快速“回血”——尤其对以三四级手术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大型三甲公立医院来说,肺炎患者的诊疗带来的更多是社会效益。

公立医院的日子,依旧艰难。

新年伊始,当逐渐进入“后疫情时代”,有医院,过去三年被消耗的家底、欠下的经济账和负债,要怎么还?

有医院,从“保证生存”再重新转向“高质量发展”,有没有失去发展机会,还能否掉头?

有医院,过去三年因社会流动缓慢,而未被上级医院虹吸走的患者,还能否把他们留住?

在“行业春天”来临之前,公立医院的秩序重建之路还有很长。

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2023年公立医院的日子好过吗?

新冠患者大量涌入医院,医院“回血”了吗?

在感染高峰期,大部分医院的诊疗量都经历了爆发性增长,但工作量和支出增加的同时,不少医院的经营却变得雪上加霜。

业内资深医管专家告诉八点健闻,在这段时间,越是大三甲医院,经营受到的影响越大;因为对于这些医院来说,三四级手术才是主要收入来源,而非基础诊疗。

根据他的调研,2022年12月的感染高峰期间,不含药品费,上海部分三甲医院的收入下降31%-35%;湖北、广东有三甲医院收入降低35%、25%;湖南部分三甲医院的收入则降低了23%-25%。

江苏省某三级医院院长黄文山直接告诉八点健闻,“全院都是肺炎病人的情况下,哪个医院赚钱?除非乡镇医院,一般的大医院都是亏的。这时体现的是医院的公益性,没有三级医院会考虑赚钱。”

平日,肺炎患者多在乡镇医院或门诊治疗;他所在医院的主要收入来自三四级手术,或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很少收病毒性肺炎患者入院;然而在感染高峰期,住院患者中肺炎患者的比例最高超过80%,虽然单看治疗方面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但在叠加大幅上升的人力成本后,医院整体亏损。

不过在他看来,“医护人员带病奋不顾身,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自身的健康风险,无法用经济衡量,医院经营亏损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DRGs支付改革推行的当下,不少医院发现当“全院变成呼吸科”时,这种单病种付费的支付方式失灵了。

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的ICU主任告诉八点健闻,“在感染高峰期,全国医院都处于混乱状态,如果还按DRGs付费,医生都不愿意干。医保部门在眼下的时间点,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退让。医院目前先按项目计费,等过了非常时期再说。新冠患者先按之前的支付政策,等后期财政支持方案出台后,再相应补还给患者”

一位浙江省某三甲医院肝移植科的医生则表示,科室医生目前不需要填写DRGs病案首页,等之后再结算。

八点健闻了解到,不少医院目前暂时采用了项目付费的方式,捱过这个非常时期,再考虑医保结算问题。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GAHA)主任庄一强博士告诉八点健闻,对医院来说,救治新冠患者不是算经济账的问题,是体现公益性的时刻。在放开后的这段疫情“急性爆发期”,医院没什么钱可赚,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囤,把危急关头渡过去”。

跌宕起伏的三年

从2018年开始,每隔两年,艾力彼团队都会对全国医院的运营情况做一次调查。

庄一强用几个短句生动勾勒出疫情三年的样貌:2020年应该被形容为“突如其来”, 2021年是“忙中偷闲,有点小阳春的样子”,2022年则是“穷于应付、猝不及防”。

疫情对医院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新冠外疾病诊疗量的急剧下降。据艾力彼团队的调研结果,2020年,医院的工作量平均下降到2019年的80%,2021年大概恢复到90%;2022年,疫情爆发区的医院工作量再次下降到疫情前的50%,极端的大概只有30%。

北方某一线城市三甲医院2020年的运营数据和艾力彼团队的调研结果基本相符。

“第一年真的就让疫情给打懵了”,该院总会计师李秦川(化名)回忆。当年,疫情防控是最主要的任务,受到封控、医护外出支援等诸多情况的影响,他所在医院的工作量只有2019年的70%,这是他们在疫情三年间唯一的亏损年,“主要就是因为工作量下降了”。

而在新冠感染病例较少的城市,疫情对当地经济和医疗的影响相对较小,三年来医院业务收入为正,影响主要体现在业务收入增速。

贵州某三甲医院院长周林(化名)告诉八点健闻,在疫情前,他所在医院年度业务收入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撇开疫情影响不显著的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降至8.2%、4.2%左右。

疫情期间,除了诊疗量下降,医院还要承担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这导致人力资源分散、支出增加。建发热门诊、方舱医院,扩容病房,购买防疫物资,增加设备,抽调医护到隔离点、核酸点、对外支援,甚至压缩合并病区……这些物资和人力支出都需要医院暂时垫付。幸运的是,这些对周林所在医院而言,“都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太多的人力投入(在疫情防控)了,但在防感染和疫情防控方面是不能算计成本的。”李秦川告诉八点健闻,疫情期间,医院在成本支出方面没有太大的结构性变化,相对于人力成本,防控物资都是小头。

他坦言,疫情期间的成本预算经常被疫情的变化和防控的政策“打破”,没法按照常规的预算走。例如2022年中旬,当地政府要求医院核酸检测量到达日均三万管,这时就要大量购买PCR仪,不单要调整,还得要快,“今年随时都有紧急情况,有一个月我最长在医院住了20多天”。

除了诊疗量下降带来的收入下降,庄一强认为,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带来的“药品耗材零加成”是另一叠加效应。2020年至今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持续进行,医院原本的药品和耗材收入减少,医疗服务价格却没有及时调整到位。这让医院的收入进一步缩窄。

收入下降,支出增加,大量医院只有靠疫情前的盈余苦苦坚持。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管理层无奈地表示,疫情期间,医院的成本总额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下降的是人均收入,“但大家也都理解,我就觉得大家真不容易,全国都不容易。”

2022年7月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显示,2020年,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较2019年增加25.89%;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较2019年下降3.6%。

“家底厚”的医院尚可维持,少量“家底薄”又贷款无门的医院只得倒闭。

倒闭发生在2020年,从家底薄的二级医院开始;2022年燃烧到一些大的民营,医院普遍感到,无论大小,苦撑下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面对经营压力,各个公立医院也在想办法。

李秦川告诉八点健闻,两年来,他所在的医院建立了一整套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工作流程和责任机制,从未关门停诊。2021年,医院工作量恢复到2019年的80%至90%,2022年基本与2019年持平。

在放开后的两周内,由于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人手不足,无法再大量收治病人,医院的工作量再次大幅下降。

但这都是一时的,“因为放开之后医院很快就能回归正常的轨道。不能以这段特殊时期的状况定义放开之后的情况。”

2023年会比2022年更好吗?

三年疫情管控落幕,兵荒马乱的战时状态结束了。想到2023年,大部分医院管理者都感到乐观。

在李秦川看来,挺过放开后的疫情爆发期,恢复起来会很快。目前所有诊疗流程都已恢复正常,他对2023年有信心,“短时间的影响是很小的,2023年(的服务量)应该能超过2019年”。

周林同样认为,从营收来讲,2023年应该会比2022年好。“放开后,最难的是医护人员大规模感染的一周,但挺过去就过去了,由于政府部门提前调度,各单位加强准备,重症潮在承受范围之内,死亡率也不算高,没有出现医疗挤兑,这已经好于预期。”

他认为弥补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是2023年的一个重要任务,比如当前急需的药品储备,重症病房相关设备的配备,尤其是医护人员危重症理念的提升和技术培训。“当然这需要一些资金,希望各级财政能给予支持。”

就黄文山观察,春节后,医院的日常诊疗基本都恢复了,“大家都感觉到轻松了”,专业部门可以多一点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他唯一心疼的是,“新添的许多设施、设备未来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而对一些省级、地市级的龙头医院医院来说,2023年可能也有异常的挑战。

业内一位资深医管专家认为,过去三年人口流动性较差,很多原想去省会城市、或北上广等大三甲医院看病的患者,被迫留在当地医院就诊,这给一些地方龙头医院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而当社会秩序重新恢复,人口流动起来,患者又可以跨区域流动、自由就医了。本地龙头医院如何留住疫情防控时积累的患者,防止被顶级大三甲虹吸,将是更大的挑战。

“在度过感染高峰期之后,医院应该做疑难学科发展支持、资源调节等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工作。”

艾力彼团队2022年针对疫情对各地、各级公立医院诊疗量影响的调研印证了上述资深医管专家的观点。

调研结果显示,在疫情三年内,公立医院诊疗需求区域间的下降幅度并非均衡。在受疫情影响不大的地区,例如厦门、温州等地的龙头医院3年来的诊疗量不仅持平,甚至略有上升,部分医院达到105%。

庄一强解释,地方的龙头医院几乎是“两头吸引患者”,对于本来流失到北上广看病的高端患者,疫情原因只能去当地龙头,而因核酸检测等较为繁琐的就医流程,为求安心,此前习惯去其他小医院的病人也更倾向于到龙头医院就诊。

在庄一强看来,2023年或将是秩序重建期,各级医院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缺设备补设备,缺人才补人才”,最后才是考虑“永续经营”。

(李芃对本文亦有贡献)

张晓艺、史晨瑾丨责编

李琳丨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0 16: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上海这波感染高峰或持续到寒假!有三甲医院医生直言:30年来第一次!
九月以来上海发热门诊也迎来了一波就诊小高峰其中感染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近日新华医院感染科的俞慧菊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今年是她从业30多年来第一次遇到这么多支原体肺
2023-10-24 10:38:00
心有所系|西北三甲医院除夕夜的急诊科:病人数量已回归正常
...总医院”)救治,心就能放下大半。总医院是宁夏最大的三甲医院。去年12月20日以来,总医院急诊科病人爆满,经历了急诊科建科三十余年以来单日最大接诊量,最高峰时就诊人次高达500
2023-01-23 11:07:00
“姓名熊猫,性别男”!上海三甲医院患者竟是真国宝,笑过后又揪心
2月28日一则“上海三甲医院CT信息单”引发热议在病人姓名一栏写着“熊猫、男”原以为是位姓"熊"的先生直到看到画面才发现真!的!是!大!熊!猫!据拍视频的网友称:因为自己所在的三
2023-03-02 18:14:00
成都部分三甲医院发热门诊接诊量大幅回落
...问医就诊还一号难求吗?12月22日,记者走访成都市部分三甲医院发热门诊发现,各医院为方便市民就医看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出了相关服务举措。探访点位: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发热门
2022-12-23 08:28:00
心有所系|西南县城这家三甲医院呼吸科还在超负荷运转,全员无休
...享受团聚时刻。1月21日这天,位于贵州省盘县的一家公立三甲医院盘江煤电集团总医院的呼吸科与危重症学科的患者人数仍处于高峰期,医生办公室内每个人的神经依旧紧绷。截至当天,呼吸科
2023-01-23 19:34:00
火灾中的长峰医院:亏损严重,近几年开始持续收治失能老人
...上姓名一栏标注着长峰以及编号。长峰医院附近一家公立三甲医院工作人员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4月18日傍晚,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名从长峰医院转来的高龄患者,后转至院内的中毒救治科
2023-04-19 20:38:00
本文转自:拂晓报农历新年已过,新一轮养生序曲奏响。养生方法很多,是否能有成效,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中医历来重视节气养生,如何根据节气来调整养生方案?请看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制作的“
2023-02-03 15:29:00
当医疗“转战”互联网
...源的分布不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00家左右三甲医院,其中三甲数量前十的省市包含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共有543家三甲医院,超过全国总数的1/3。而排名第20
2023-09-18 14:56:00
春节前后全国或达感染高峰,无症状感染者到底有多少?
...一些头疼脑热的症状,因此需对其保持警觉。”一位安徽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发烧指数”只在疫情早期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后期几乎失效,“多数人出于担忧,可能在前
2022-12-25 07:4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70平方米的房子要按71.99平方米收;105平方米的房子要按108.89平方米收;140平方米的房子要按144.09平方米收……热力公司收取暖费
2025-11-12 07:11:00
今年33岁的孟师傅是水电工,在西安高新区的一个项目上干活后,3万余元的尾款迟迟要不到,一气之下将对方的行径发到网上曝光
2025-11-12 07:12:00
因涉“虚假宣传”被西安市雁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漳浒市场监督管理所立案调查的陕西修芙复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前被雁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违反《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2025-11-12 07:12:00
2025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福建泉州开幕
11月10日上午,以“大时代、大视野、大文学——文明新形态中的网络文学”为主题的2025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福建泉州开幕
2025-11-11 15: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11月11日上午,上海市公安局发布一则警情通报:针对近日网传“某女编剧自称曾袭警后通过关系被放行”一事
2025-11-11 15:26:00
全球首台!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顺利并网调试
记者从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获悉,近日,全球首台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在贵州六盘水首钢水城钢铁顺利完成并网调试
2025-11-11 15:45:00
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被罚23.37万元
据信用河北官网公开信息,近日,因存在过度检查、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问题,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被青龙满族自治县医疗保障局罚款23
2025-11-11 15:47:00
肚脐一个小口,切胆不留疤!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常态化开展肝胆单孔腹腔镜技术
鲁网11月11日讯“真没想到,在青岛就能有北大专家给做手术!只在肚脐上开个小口,胆囊结石的问题就解决了,还几乎看不到疤痕
2025-11-11 15:51:00
国网上杭县供电公司:上门服务守护老人用电安全
寒冬将至,温情先行。11月10日,国网上杭县供电公司组织国家电网福建电力(上杭古田之光)“双满意”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走进辖区五保户钟大爷家中
2025-11-11 15:51:00
2025年11月,中国民生银行泉州惠安支行迎来十五周岁生日。十五载春华秋实,民生银行惠安支行始终恪守“服务大众、情系民生”的使命
2025-11-11 15:51:00
政策性金融靶向供给,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助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
2023年初秋,“新质生产力”概念如一颗投入产业湖面的巨石,迅速激荡起各领域的创新浪潮。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以下简称“福建省分行”)敏锐捕捉时代信号
2025-11-11 16:23:00
农行临西开源支行:守护钱袋子,谨防养老投资骗局
鲁网11月11日讯近期,中国农业银行临沂开源支行开展了一场面向老年客户的“守护钱袋子”防诈骗知识宣传活动。在网点的营业大厅里
2025-11-11 16:24:00
诺华公司携手腾讯新闻《超级问诊》亮相进博会,多方合力破解心血管慢病“管理难题”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腾讯新闻联合诺华公司共同举办了《超级问诊》进博会特别场,以聚焦LDL-C认知误区
2025-11-11 16:24:00
德州市宁津县津城街道:九九重阳暖人心 八里庄幸福院情系老人
鲁网11月11日讯(记者 赵洪斌 实习记者 费书慧 通讯员 郝晓宁)近日,八里庄幸福院精心筹备了一场温馨的聚餐活动,将关怀与温暖送到八里庄村老人的心坎上
2025-11-11 16:25:00
讲台下的回响——“我的育人故事”分享会圆满举办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于艳彬 通讯员 陈改霞)为深度挖掘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智慧,传递立德树人的育人温度,凝聚教育初心力量
2025-11-11 16: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