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盖玫瑰园,种马铃薯,山东企业家“土豆大王”梁希森走了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4-02 00:18: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赟

4月1日,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希森薯业”发布讣告,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日0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盖玫瑰园,种马铃薯,山东企业家“土豆大王”梁希森走了

关于梁希森去世的原因,讣告中没有详细告知,其告别仪式定于4月3日15点整,地点在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新村举行。

时光倒流,2021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梁希森曾表示:“我们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还要让这双翅膀越来越硬。我已经66岁,梦想是能在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为中国再新增5个产粮大省!”

能查阅到的公开资料显示,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去年11月,当时他陪同调研,拄着拐杖。之前的采访中,梁希森曾透露,他每天都会喝土豆汁,连续十多年的习惯,长期以往会引起肥胖,毕竟土豆汁中脂肪含量比较高。

此前,他和他的玫瑰园也被写在吴晓波经济史之《大败局》里。然而,他到底有多少资产,和他到底识多少字是一个谜。在富豪榜上,他身价曾超腾讯马化腾。

“卖房”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关键词

开办过面粉厂、毛巾厂、钢结构厂、建筑公司、装修公司、鲁西牛业等……梁希森在成为“土豆大王”之前最“有名”的身份是地产商,那时他“卖房”赚了钱。

二十年前,2005年,梁希森投资8000万元改造许家村,建立了许家希森新村,在置换出来的土地上成立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种起土豆,他“买车”“卖厂”“卖房”换钱投入,希森集团成立十年后,从2015年开始盈利。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上去年7月发布的《国内首创马铃薯生浆馒头成功试生产》一文提到,“2023年4月,希森启动建设马铃薯生浆馒头加工项目。目前,该项目处于试生产阶段,预计2024年9月底正式投产。达产后,计划年产4000万个马铃薯馒头,消耗马铃薯150万公斤,节约小麦粉50多万公斤。”

在村里建起一家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

五年前,2020年4月29日,山东省科技厅发布通知

启动建设3个省技术创新中心,此次启动建设的省技术创新中心与此前报道的公示相比多了一家——山东省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筹)。

其实早在2019年9月,筹建山东省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已经公示。2019年12月,作为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被纳入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库。

资料显示,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正式通过验收,中心设在山东省乐陵市许家希森新村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是我国唯一一个落户农村的国家级工程中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02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德州富豪梁希森追悼会!棺材前方架着双龙,乐队孝狮开道太隆重
...让销量超越了西方。另外,他的传奇与北京知名别墅群体玫瑰园也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一别墅群,他才在房地产圈站稳脚跟。当所有人都在为房产拼尽全力的时候,他则回到家乡,继续反哺,并
2025-04-05 04:08:00
“土豆大王”梁希森追悼会!几十人抬棺送别,两条龙开道太隆重
...民带来了收益增长,尤其是国际地位的提升。在这之前,马铃薯的产量一直处于低迷,西方国家也将相关技术隐藏,迫于无奈,梁希森只能带领团队攻坚,最终取得优异的成果,打破了垄断。所以说
2025-04-05 04:13:00
山东:耐盐碱马铃薯新品系试种获丰收
6月27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轻度盐碱地马铃薯示范种植基地交流耐盐碱马铃薯种植技术。6月27日,由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
2023-06-27 20:51:00
乐陵马铃薯原原种获丰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志勇 徐良 通讯员 贾鹏近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省乐陵市繁育的新品种马铃薯原原种喜获丰收,预计产量将达到5000余万粒。 6月19日,工
2025-06-20 12:05:00
蹲点故事③|土豆馒头、土豆麻花……这里把土豆吃法搞透了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马铃薯曲奇、马铃薯面条、马铃薯麻花、马铃薯全粉……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展台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制品。与大多数育种企业不同,希森集团在育种、繁育的同时
2023-07-07 16:52:00
山东乐陵:春耕春管处处新
...浇水施肥设施。 2025年3月14日,农民在山东省乐陵市希森马铃薯繁育基地用新基质定植脱毒薯苗。2025年3月14日
2025-03-15 09:38:00
乐陵2万粒马铃薯种子“回家”
...日报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 驻留中国空间站6个月乐陵2万粒马铃薯种子“回家”系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次尝试航天育种▲技术人员在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库察看种质资源试
2023-01-17 09:43:00
德州乐陵:我国首批航天耐盐碱马铃薯种子交接完成
2024年1月8日,我国首批航天耐盐碱马铃薯种子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交接完成。本次交接的种子,是由位于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
2024-01-12 20:19:00
种薯繁育 喜获丰收
...( 2024年09月17日 第 03 版)该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收获的马铃薯新品种。薯农在商都县希森马铃薯繁育大棚收获原原种薯。贾 鹏摄(人民视觉)近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
2024-09-17 04:0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宏大叙事·早期中国——博物馆策展联盟主题交流暨“吉金·中国”展览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11月8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承办,博展联盟协办的“宏大叙事·早期中国——博物馆策展联盟主题交流暨‘吉金·中国’展览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025-11-08 18:51:00
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公交急诊医生” —太原公交二公司修保车间马路救援纪实
城市的每一条公交线,都是市民出行的“生命线”。当公交车在运营中突发故障,总有一群身着反光背心的“公交急诊医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2025-11-08 18:07:00
洪崖山国有林场2个蒙古栎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现场审查
近日,由洪崖山国有林场选育的“洪崖山1号”“洪崖山2号”两个蒙古栎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现场审查。“洪崖山1号”“洪崖山2号”是洪崖山国有林场新品种培育团队于2020年在蒙古栎收集圃发现
2025-11-08 13:16:00
央媒看太原11月5日,新华社客户端以《特写:17个女孩的3分半钟》为题,报道了太原市聋人学校17个无专业舞蹈基础的女孩
2025-11-08 07:15:00
河南3人入选!2025年第二批“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揭晓
大河网讯 11月6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
2025-11-08 07:02:00
央媒看太原11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山西太原男子跌落山沟被困多方合力紧急救援》为题,报道了太原一男子在户外探险时跌落山沟被困
2025-11-08 07:15:00
擦亮文明窗口|崂山区:看派出所民警如何化身“救火队员”化解身边纠纷
鲁网11月7日讯生活中,难免遇到让人“心头一慌”的麻烦事,车辆突然不见、邻里争执不下、家庭矛盾升级……每当这时,他们却一直都在
2025-11-07 11:42:00
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李晓萱 郑艺佳)近日,泡泡玛特某平台官方直播间在推广某款IP周边产品时,两名现场工作人员的私下对话被直播间收录
2025-11-07 12:10:00
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7日消息,为指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2025-11-07 12:11:00
近日,一网友通过“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反映,自己不喜欢名字“丽春”,跑了4次派出所,两次提交申请材料要求改名
2025-11-07 12:28:00
“经纬共生,澜湄艺境”国际艺术展暨学术论坛将于2025年11月29-30日在泰国曼谷举行
——共庆中泰建交50周年,推动区域文化艺术交流为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泰两国艺术与人文交流的深入发展
2025-11-07 13:28:00
【名医预约】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团队即将莅临泰安市中医医院,开展高水平多学科诊疗及学术交流!
鲁网11月7日讯为了让泰安的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诊疗服务,11月16日,我们特别请到了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旗下的核心医疗团队亲临泰安
2025-11-07 14:06:00
外卖小哥、网络主播集体发声!这份文明宣言请查收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请您珍视职业声誉、请您内容真实守底线、请您自觉抵制低俗虚假内容……”11月5日晚,在2025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上
2025-11-07 14:11:00
小叶医探 | 安徽疾控最新研判!手足口病疫情或达近十年高峰
大皖新闻讯 今天是立冬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也意味着进入了呼吸道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11月7日,“小叶医探”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2025-11-07 14:42:00
她把“老家”河南讲给世界听,评论区沸腾了
大河网讯(记者 张磊 申华)“爷爷,我们替你回来了。” 今年四月,台湾前电视台主持人翟翾在河南孟州老家土地上刻下一个“家”字
2025-11-07 1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