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10月25日,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有一个名为“黄金宝藏伊犁波马古墓出土金银器展”的常设展,吸引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新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一行。
正如展览的名字“黄金宝藏”,走进这间展馆,是耀眼的金色,其中尤以镶嵌红宝石金面具最为引人注目。
这顶面具曾经戴在谁的脸上?它的主人生活在什么时期?是什么身份?记者脑中浮现出一个个疑问。
“面具高17厘米,宽16.5厘米,重量达245.5克,大小与真人面孔相差无几,它应是根据墓主人面部特征紧急打造的陪葬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尤为精致细腻,几乎采用了古代金银器制作中的镶嵌、锤鍱、焊接、抛光等全部工艺手段。整个面具栩栩如生,宛如一面金质浮雕,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对研究墓主人的真实肖像、族属、人种有很大帮助。”伊犁州博物馆研究员安英新说,他曾见证了“黄金宝藏”的问世。
1997年10月中旬,时任伊犁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的安英新得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4团出土了一批文物,便立即赶往当地。
“那时,伊宁市到74团每天只有一趟班车,乘客大多是团场的职工。”安英新回忆“黄金宝藏”出土的过程,“昭苏波马出土金银器的消息引起不小轰动,一路上我就听团场的职工们在讲这个事。”
安英新至今仍记得见到昭苏县波马古墓葬出土金银器等文物时的那一刻,“我当时心里一跳,这些文物真是金碧辉煌!”
安英新回忆,这批文物的出土十分偶然。当时,74团正在场部以西约2公里的地方修建公路,为铺垫路基,施工人员用挖掘机在公路南侧约100米的高坡上取土,随泥土一起出现的,是金光闪闪的黄金宝藏。
挖出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天下午,当地派出所立刻调查、收缴流散的文物,相继收回镶嵌红宝石金面具、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缀金珠绣织物残片等珍贵文物70余件。此外,还有人的骨骼及殉葬的马匹骨骼。
“从随葬的其他金银器物及织物来分析,墓葬主人应具有显赫的地位和身份。我们将这批文物与新疆其他地区及中亚出土的金银器、织物进行对比,推测墓葬主人生活的年代下限应为公元六七世纪。”安英新介绍,在波马周围,沿天山北麓一线直至特克斯河两岸广袤的草原上,分布着上自秦汉、下至隋唐及宋元时代的古墓葬千余座,均为土墩墓或石堆墓,成为伊犁草原上独特的人文景观。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疆文物考古部门在波马周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波马以及相邻的夏特等处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取得了重要收获和成果。
而波马古墓出土的文物作为中国精品文物多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展出。安英新说,以镶嵌红宝石金面具为代表的这些文物足迹到过英国、瑞典、法国、日本等地,其巧夺天工和华美贵重,向全世界展示了新疆这一丝绸之路要冲的开放和包容。
后来,安英新根据这批文物策划了“黄金宝藏伊犁波马古墓出土金银器展”,成为伊犁州博物馆的常设展,吸引人们纷纷前往参观。
“展览展出的缀金珠绣织物残片,所用的缀金珠刺绣工艺是我国古代传统刺绣工艺中的‘钉珠绣’或‘穿珠绣’,在汉代就已出现,而其中的毬路纹式样很早就流行于西亚、中亚地区。这批珍贵文物,充分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汇。”伊犁州博物馆讲解员崔静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8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