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易雪 康岩
位于兖州区文化馆一楼西侧,赫然可见“兖绣工作室”的招牌,古朴之风扑面而来。磅礴大气的风景画、栩栩如生的花鸟图、浓墨重彩的水墨画……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刺绣作品,让人移不开眼。正中央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兖绣传承人张娟的作品,也正是在这里,她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作画,千万条丝线轻盈穿梭,绣出了“兖绣”独有的绚烂。
多年访寻
古老刺绣技艺
冬日暖阳,温暖如煦。12月5日,年逾半百的济宁市级非遗项目兖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娟,正端坐在工作室内的绣架前,轻捻丝线,中指配合拇指轻弹绣花针,指法娴熟,动作轻盈,如是反复,在绣品上勾勒出了兖州“古八景”之一的经典图案——《兴隆塔影》。
受祖母熏陶,张娟从小痴迷刺绣,也经常接触刺绣知识。由于幼时家中常年栽桑养蚕,而蚕丝是刺绣最好的原料,从那时起,她便与“刺绣”结缘,因喜爱而钻研,也积累了不少兖绣的理念和故事。
“我们大家比较熟知的就是‘八大名绣’之一的鲁绣了,鲁绣的特点是风格粗犷,质感逼真。而‘兖绣’和‘鲁绣’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谈及“兖绣”的历史,张娟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兖绣’,顾名思义,因起源兖州而得名。《尚书·禹贡》记载‘济河惟兖州 九河既道……桑土既蚕……’,由此,可推断兖州养蚕历史在大禹之前年间,所以刺绣技艺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张娟解释,因此,“兖绣”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汲取各家之所长,避其短处,既有苏绣绣工细致、色彩清雅的特点,又有鲁绣粗犷中见细微的特色,所以兖绣适于水墨、国画、书法等作品。
这些年来,张娟访寻遍兖州,只为这一古老的刺绣技艺,在工作台前,几缕白发在她的鬓角处尤为显眼,灯光微弱,她的背影也有些微驼,但谈及“兖绣”,她依然但依然滔滔不绝。“兖绣主要以传统的散套针法为主,大量吸收齐针、打籽、纳沙、贴补等多种针法,你看这幅《玉河烟柳》,看似一幅水墨画,实则不然。我们通过丝线的质感来表达画中的浓淡干湿,来达到深浅虚实的效果。”在张娟看来,“兖绣”是在从一针一线到一幅绣,方寸之间见功夫,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既是刺绣的磨炼,也是心性的修炼。
传统“兖绣”
探索传承新法
系统性挖掘整理“兖绣”,是近年来,张娟这两年最紧要的工作之一。“像兖州八景、兴隆塔、李杜文化等作品就是在兖州的一些古建筑及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所创作的,用刺绣固有的传统工艺来彰显文化的独特性。”张娟说。
与此同时,张娟在传承“兖绣”技艺的脚步也从未停下过。
在“兖绣工作室”里,有着数十位兖绣艺人。她们称张娟是“老师”,可在张娟看来,这些学生更像她的“姐妹”。“如今我们绣的《泗水流芳》《金口秋波》《舞宇春风》等作品已经形成了品牌,很多人都会前来购买作为伴手礼走亲访友。这不仅让我们的作品得到了认可,也让‘兖绣’这项技艺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兖绣艺人杜鹃说。
自2012年创办兖绣工作室成立,张娟更是把这项技艺带到了社区、学校。至今,张娟先后培训兖绣爱好者达3000余人次。而兖绣工作室也先后被授予济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体验基地、济宁市残疾人文化从业创业培训基地等称号。
“越传承越有兴趣,越做越有劲。”几十年如一日俯首挑针,张娟很开心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兖绣”被更多人了解。谈及未来,她希望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兖绣”文化资源,并寻求“兖绣”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方式,争取让手艺“看得见”,让技艺“可传承”,让手艺人“活得好”,把这项针线艺术走得更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9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