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说起成就朱元璋霸业的辅助者,刘伯温绝对位居榜首。在那个硝烟四起的时期,刘伯温坚定的跟在朱元璋的背后,因为朱元璋是他看中可以夺得江山的人物。
正如他一开始的预测,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不过这只能证明刘伯温眼光好,真正能体现他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临死前留下的四字遗言。因为遗言跨越几代人,当初刘伯温的儿子们都没有认真放在心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伯温的预言成了墓碑上的装饰文字。直到刘伯温的第九代,刘家人才惊觉,原来刘伯温早就看到了家族的兴亡。
九代人的生死,百年的间隔,这一刻终于和病榻前的刘伯温重合。预言从来是一件神奇的东西,它能立刻成真,也能封存千载。
刘伯温把预言放在临终前说出来,只为警示后代,可惜当局者迷,没有人把刘伯温的话当真。一直到预言实现的那一天,刘家人还在疑惑,刘伯温的预言是怎样成真的呢?
嘉靖十年,一道圣旨打破了刘家的宁静。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噩耗,相反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原来是刘瑜被封为诚意伯爵,而且还是一个可以承袭的爵位。
圣旨从太监的口中一字一句被念出,传进刘家人每个人的耳朵里。刘家人每个人面带喜色,太久了,他们等这一刻等的太久了。从祖上刘伯温算起,刘家已经没落了九代人。
现在终于在刘瑜这里,摆脱了这个困局,当然是一件大喜事。刘家大大小小的人站在院落,久久沉浸在喜悦之中。
而主角的刘瑜,双手捧着圣旨,这是他一生奋斗的结果啊。只有用尽全力拼搏的刘瑜,才知道一路走来的不易。
刘家祖上刘伯温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共同打天下,曾风光无限。但是没想到显赫是一时的,籍籍无名却是长久的。
从此,刘家的人一出生都背负着一个使命,那就是恢复祖上的荣光。年少的刘瑜同样被给予厚望。
小的时候,刘瑜的父亲摸着他的脑袋说:“阿瑜,你一定要用功,考取功名。”懵懵懂懂的刘瑜看着高大的父亲,点点头说:“知道了父亲,我要总有一天会光宗耀祖。”
刘父满意的笑了,他的目光突然放在了很远,他不知道是第几次提起那就遥远的往事了,他说:“我们的祖上曾说,刘家这一代必出贵子,父亲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刘瑜从小听着这句话长大,早就被放在心里了。
刘瑜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他天资聪颖,还勤奋好学。很快,刘瑜就在成了四里八乡有名的才子。
果不其然,长大成人的刘瑜在官场上崭露头角,连皇帝都对他刮目相看。弘治十二年,刘瑜被封为处州卫指挥使。
当然,刘瑜不负众望,在这个位置上做出了不凡的成就。到了嘉靖十年,刘瑜为朝廷的贡献已经可以封爵了。
嘉靖皇帝也很了解刘瑜家的历史,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听到嘉靖的夸赞刘伯温,刘瑜觉得比自己受夸还兴奋。
实现光宗耀祖的刘瑜决定要去好好祭拜一下祖先,他再一次看到刘伯温墓碑上的四个大字“九代方兴”。
这时候刘家人才想到,还真让刘伯温给说中了,刘瑜正好是第九代。有些感性的妇人开始流泪了,感叹刘伯温乃是神人,那么当初的刘伯温是如何得出预言的呢?
刘伯温的死至今未有定论,一开始的时候刘伯温只是生了小病,朱元璋特地派太医来为他诊治。
一个退休的老臣能得到皇帝如此重视,显然是无限的光荣。刘伯温本人也很高兴,简直对朱元璋感激涕零。
吃过太医的药,刘伯温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觉得好像心里压着一块大石头。不久之后,刘伯温整个人变得萎靡不振,迅速消颓下去。
可能连刘伯温本人也没有想到,这一病会要了他的命。刘伯温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两个儿子刘琏和刘基寸步不离守在病榻前。可惜孝心并不能让刘伯温活下来。
刘伯温双眼模糊的看着儿子,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切记,明哲保身永远是最好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
千万不要搅进朝堂的风波。”长子刘琏马上应下了,见此,刘伯温接着说:“若非如此,我刘家九代方兴。”这句九代方兴,将会被刻成刘伯温的墓志铭,成为刘家百年的预言。
看着痛苦的父亲,刘琏实际上没听进去多少刘伯温的劝告,他说:“孩儿定谨遵父亲教导。”听到儿子的保证,刘伯温合上双眼,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
刘伯温的一生结束了,但刘家的故事还没有完。
刘家顶梁柱死了,重担自然就落在儿子们的身上。明明当初答应的好好的,但是转头刘琏就忘了个干净,马上进入朝堂,想在那里大放异彩。
不但如此,刘琏还带上了弟弟刘基。这也难怪,那个有能力的人愿意平平无奇地过一生呢。
即使在人才云集的地方,刘家兄弟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面对刘家优秀的新生代,皇帝也是相当重视,有意让他们担当重任。
可是有句话叫树大招风,因为刘伯温的关系,刘家在就是风口浪尖的存在了。
好不容易把刘伯温赶出朝堂,又来了两个实力出众的儿子,这引起许多人的强烈不满。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一定要把刘家扳倒。
而且当下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刘伯温刚死。以刘琏的实力,绝对不可能把整个刘家安顿好。这时候只要有人在背后推一把,刘家就完了。
首先付诸行动的就是胡惟庸了,刘琏毕竟刚入官场,处事嫩得很,根本不能和胡惟庸这样的老江湖相提并论。
没几天,刘琏就被设计卷入了一场朝堂风波。被抓进监狱严刑拷打一天的刘琏,最终耐不住压力,投井自尽了。
刘基算是在官场上混的比较久的,但最终还是因为犯错死在朱棣手上。彼时,刘家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刘伯温的预言。
以刘基的死为起点,刘家日渐势微。在今后的百年间,刘家都没有再出现过有头有脸的人物。
终于,第九代的刘瑜打破了刘家的僵局。他不但恢复了刘家的名气,甚至还有更上一层楼的趋势。刘伯温预言成真,这让人特别敬佩。
不过以现代人的角度,预计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刘伯温之所以能看到刘家的发展和结局,主要还是和他个人的见识有关。
那么刘伯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经历了什么,才有如此惊人的眼光?
和刘瑜一样,刘伯温一出生就是整个家族的焦点。只是刘伯温并没有从小担着刘家的希望,他会得到众人的另眼相看,完全就是以为自己的智慧。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是,刘伯温已经会背诗写文章了。因此,刘伯温被当地人称作“小神童”。
粗线条的父母这次意识的刘伯温的天赋,开始着力培养孩子。所幸刘伯温自己也勤奋好学,既然有了学习条件,刘伯温就更加努力了。
二十一岁那年,刘伯温如愿考中了进士。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一心要为国家干的事。
不过元朝末期,国家千疮百孔,吏治腐败不堪,根本没有刘伯温发展的空间。刘伯温等了好几年,才等来了一个县令的小官。
刘伯温倒是没有泄气,上任后,马上打压当地的黑暗势力,立志要还百姓一片光明。
少年胸怀大志,腐败的朝廷可没那么善解人意。所以就算刘伯温再怎么努力干,小县城还是没什么起色,反而是刘伯温被打压得失去了斗志。
心灰意冷的刘伯温毅然辞官回乡,这时候,他仿佛看透了元朝将被取代的结局。
果然不久之后,刘伯温就听到了朱元璋起义的消息。正当刘伯温在思索朱元璋时,朱元璋也看重了刘伯温,并且派人来请刘伯温出山,好助他推翻元朝统治。
刘伯温虽然没有出过小村庄,但早就把朱元璋了解透了。
刘伯温断定,朱元璋此人,将来必成大事,于是便答应了朱元璋的邀请。有了刘伯温在一旁出谋划策,朱元璋起义之路更加顺利。
刘伯温就这样跟着朱元璋,一步步走向世人最艳羡的位置——皇位。
既然大局已定,就该论功行赏了。按照功劳算的话,刘伯温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名。但是朱元璋现在是皇帝。
他一定要为自己考虑,功高盖主的人绝对不允许在朝堂中存在,刘伯温显然是第一个要赶走的对象。
为了打压刘伯温,朱元璋无所不用其极,最后把人赶回了老家。历经风雨,刘伯温回到起点是,彻底看透和官场的潜规则,他觉得在这里,危险远低于成就。
所以他能预知到后代在官场角逐是占不了便宜的,所以才会说出“九代方兴”的遗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1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