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菜坛一打开,香满一条街”
——“聚焦特色产业 推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寨沙头菜
开坛后的头菜,咸香味扑鼻而来。
“寨沙头菜”因产于鹿寨县寨沙镇而得名,其色泽鲜黄、香味醇厚、干爽脆嫩,素有“菜坛一打开,香满一条街”的美誉。2014年,获评柳州受市民欢迎的十佳特产;2018年,制作技艺被纳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日前,“寨沙头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成为鹿寨县第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日,记者走进寨沙镇九敢村仁里屯,探究小小头菜名震一方的奥秘。
薪火相传
在敢村仁里屯村民邓国泰家中,百个装满头菜的坛子摆放得整整齐齐,整个房间弥漫着头菜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从我爷爷那一辈起,我们家就开始腌制头菜了,后来手艺传给我父亲,父亲又传给我。”47岁的邓国泰说,他从小就跟随父母学习种植、腌制头菜,成年后曾外出务工,直到2013年才决定返乡传承家族老手艺,“头菜的腌制方法没有书本可循,全靠祖辈言传身教。”
“采收回来的大头菜要经过一系列工艺的处理,相对比较繁琐,从采收到制作成品,再到售卖,往往需要几个月。”说起头菜的加工工序,邓国泰说得头头是道。他表示,腌制头菜需要经过晾晒、翻晒、腌制和发酵等12套程序,做每一道程序都很有考究,稍有不慎就不是那个味。
趁着天气晴好,邓国泰特意到地头查看大头菜。“我刚开始只种了1亩多,后来扩大规模到现在的七八亩。”他每年国庆前后开始种植大头菜,冬至收获。邓国泰表示,自有记忆以来,他家就一直在种植、加工头菜,“从爷爷,到父母,再到我自己,一代代传下来,老手艺不能丢!”
致富法宝
据介绍,寨沙种植、加工头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香脆可口的独特风味,享誉八桂。
“我们的头菜不仅是地方特色产品,据说当年还是贡品咧!”谈起寨沙头菜的历史,邓国泰说起父亲曾讲过的故事。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一次皇帝出宫巡察,在民间用膳时,御厨把从民间偶然收集到的头菜精心烹制后送到皇帝面前。乾隆当时正饿着,没细看便吃了起来,并且吃得特别香,然后高举拇指称赞其味美。从此,头菜便风靡于民间。
紧靠榴江河岸的寨沙镇,水源丰富,阳光充足,小河小溪两旁的耕地多是沙质土壤,常年保持湿润,非常适合头菜的种植,且种出的头菜个大肉脆。
如今,寨沙头菜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仁里、洛水、大头和长旦等村屯,并以九敢村仁里屯和洛水屯为核心种植区域,辐射官庄村及寨沙村。家家户户种植头菜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一个传统,更是人们增收致富的一大法宝。
做大产业
近年来,寨沙头菜的发展,得到了鹿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22年3月16日,县委书记王轶到寨沙镇调研时表示,寨沙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合理布局农产品,进一步推动寨沙头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特色品牌。
“现在九敢村的主打产业就是头菜,我们有信心把小小头菜做成大产业!”寨沙镇九敢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郭剑章说,为更好发展头菜产业,2022年3月村里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希望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据了解,寨沙镇通过引进企业从事收购生鲜头菜加工销售,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头菜特色产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无缝对接,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目前,寨沙镇的头菜种植面积已达1600亩,年产鲜头菜8000吨左右,产值达1960万元。
从注册到成为商标,再到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寨沙头菜的品牌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上月25日,旨在弘扬寨沙头菜特色农耕文化的寨沙头菜展示馆正式开馆,向世人展示寨沙头菜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特色手工制作技艺,将为寨沙头菜产业注入新动能。鹿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可春表示,接下来,该局将继续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当地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合理规划寨沙头菜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寨沙头菜的品牌价值,切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全媒体记者 陈粤
周宁 报道摄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1 0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