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一天浇灌500亩!
无人机载着新农人之梦起飞
■记者 王 忱
脚穿皮鞋,手握遥控,不下泥地,只是远远地站在田埂上,这是新一代农人的形象。在他的眼前,一阵风的旋涡席卷田野,一小片稻穗随之晃悠起来,只见一架无人机在田地中央低空盘旋,不到1分钟,1亩田的施药任务就完成了。
这位年轻的农人叫应超,嘉兴市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拥有8台植保无人机,除了自家1.5万亩田地,在全嘉兴范围内服务5万亩土地的种植生产,成为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和土地的故事,其实是从一场大雨开始的。
要么烂在地里,要么赌上一把
2014年,小麦收割季遇上了雨季。
当时应超的准岳父陈强根是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的种粮大户,田里800亩小麦泡了水。作为“看天吃饭”的传统农民,陈强根遇到了这个大难题,束手无策。数控专业毕业的应超提出购置烘干机的设想来解决这个棘手问题。“要么烂在地里,要么赌上一把。”回过头看,应超回忆着,一边感慨那时候的踌躇,一边又感谢自己当时的魄力。
本来以为说服准岳父是件难事儿,没想到应超的建议很快得到了陈强根的认可。“其实我早就这么想了,只是苦于不懂技术。”2014年,翁婿俩投资近200万元购置烘干机器,租赁场地,添置辅助设备,建起了烘干中心。原本靠日晒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干燥的粮食,放进烘干机里一天就能烘干,这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设备来了,还得有人操作,不过,这事儿得年轻人来做,上手快。”用双手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农人,看到大型机器心里还是畏惧,而这对已经习惯机械化操作的应超来说,只是转化思路的一个过程。也就在那时候,应超下定决心,一头扎进农村。
无人机,当时根本没人敢用
应超现在手里的植保无人机,放在7年前,可是没人敢用的新鲜玩意儿。
“那时候一台无人机,最便宜的也要好几万元,再加上效果好不好也没人知道,大家还是挺谨慎的。”应超告诉记者,那时候村民们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他和岳父也观望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南方的农田不适合大型机械工作,植保无人机可以在空中作业,不会受到限制,这个是它非常明显的优势。”2016年下半年,应超购入了第一架植保无人机,恰逢政策补助,6万多元的无人机最后只花了3万多元。
无人机买回来,用起来可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我当时是南湖区第一个用植保无人机的,没有师父,只能靠理论知识,但放到实际运用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应超回忆起第一次用无人机,刚洒了两桶农药,无人机就撞到了别人家的墙上。他火速带着无人机去修理,半天后又回到了田里。
尽管有些“小插曲”,飞行灌溉量也没有达到理论上400亩的数据,但第一次飞行就完成了100亩的灌溉,依旧让应超非常欣喜。“要知道,原本100亩地要雇7个人工作,但有了无人机,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操作越来越熟练,无人机自身也在不停迭代升级,现在他每天可以轻轻松松浇灌500亩土地,真正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
自己学成了,应超也当起了师父,带动村里一批人成为“无人机手”。“我把之前总结的经验教给大家,大概半天就能教会一个人,手把手教很快就能上手。”他的徒弟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新一代农人的队伍。
在现代化机械的“加持”下,公司的生产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从承包1200亩地跃升至承包1.5万亩地,直接带动种粮大户25户,辐射带动种粮大户150多户,辐射面积4万余亩。
“今年,我们的优质稻米加工厂也将投入生产,11月份就要收割了。”通过打通从一颗种子到一粒大米的稻米全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将种、产、销、旅一体化,打造和美乡村。“未来,在我们新农人手里!”应超信心满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2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