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罗来军
●努力打通卡点堵点,推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苏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这是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对江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江苏一直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近年来,江苏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新水平评价方面,2025年1月,江苏9个国家级经开区跻身前30强,成为全国上榜数量最多的省份。研发投入方面,从2022年的3.12%到2023年的3.29%,再到2024年的3.33%左右,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增加。科教优势方面,江苏全国“双一流”院校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截至2024年拥有160多所高校,覆盖综合类、工科类、农业类、医药类等多个领域,具有显著的学术优势和行业影响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江苏要更好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努力打通卡点堵点,推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抓科技创新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江苏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率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与全球顶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科技人才。
加强基础研究投入。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省份之一,江苏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为高校、科研机构、民营企业的基础研究项目提供更为积极有力的经费保障,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投资渠道。
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机制。江苏应建立完善以实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注重科技创新的长期影响和社会价值。
不断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江苏应将资金集中于重点发展绿色科技、实效经济的企业中,促进科技循环使用,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实效作用,率先塑造新发展模式。
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根基、传统与新兴产业领域并重
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率先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要牢牢守住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上下游企业要建立深度战略联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研发和推广新技术,加大对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的支持,为其提供资源、资金和技术。
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产业创新发展要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不断优化业务流程。要发展实效技术创新,注重技术创新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通过实效经济学的方法评估新技术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源,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驱动为导向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倾听市场声音,了解市场需求和痛点,采用更为敏捷的开发方法,加快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积极探索新市场和未来需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产业区域均衡发展。注重示范带动,经济发达区域要率先发展新业态、新科技、新产业,将发达区域新技术、新科研成果贯穿辐射经济薄弱区域,激活更多地区的发展潜力,打造产业创新长廊。优化产业链条布局,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合理分配资源,更加注重资源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为辩证关系,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自身科研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省内设立大型国家级科研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加给力的金融政策,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创新型信贷产品,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专项贷款。
优化产业区域创新协同。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走廊,不断加强省内区域协同发展,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发挥区域优势,形成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新格局。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技术清单,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融合发展。运用科学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领域,解决传统领域的痛点和难点。制定融合发展战略,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加强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深度融合,如提供传统领域技术改造提升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10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