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向“新”向“质”而行,大学要善当“伯乐”给出更优解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4-03 06:0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文汇报

向“新”向“质”而行,大学要善当“伯乐”给出更优解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

向“新”向“质”而行,大学要善当“伯乐”给出更优解

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同济大学供图)

向“新”向“质”而行,大学要善当“伯乐”给出更优解

■本报记者 樊丽萍 吴金娇

当前,上海正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走在前。

“向‘新’向‘质’而行,人才是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谈到,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结合带、重要交汇点。尤其是一批头部高校,拥有科技人才资源和科研创新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理应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交出一份彰显高校担当、体现高校价值、诠释高校追求的精彩答卷。

访谈中,有个词被郑庆华高频谈及,那就是——伯乐。他剖析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就是要在“人无我有”的新领域做出成绩。由于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的颠覆性技术,一般表现为高风险、非共识、交叉性等特征,在现有科研管理评价体系下,有可能处于“弱势”地位,由此,“伯乐”的作用尤其重要。

“大学里有很多充满创新精神的年轻人,甚至不乏一些异想天开的‘梦想家’。关键在于,谁来呵护奇思妙想?谁为他们的试错成本买单?如何创造一个宽容失败的环境?”郑庆华说,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如何营造更好的创新氛围和土壤,如何汇聚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如何当好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的“伯乐”,今天的高校必须围绕这些“必答题”,给出更优解。

科研新范式带来新挑战,倒逼高等教育加快改革步伐

文汇报:作为大学校长,您认为,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高校正面临哪些堵点、难点问题?

郑庆华: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发展生产力本质上依靠创新,创新则需要人来完成。高校是承担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要素的关键性力量,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大助力,当下,大学需要加快“破旧立新”,直面全新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大学外部的挑战。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倒逼高等教育加快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科研范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AI4S(AI for Science)正成为新的研究范式。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深度赋能,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AI for Engineering(工程研发新范式)等也在相继涌现。这些正在发生的变革,使得大学的科研范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育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都必须顺势启动相应改革,否则,大学难以适应,更不用说培养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

再看发生自大学内部的挑战。高校办学,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传统的“学科化、院系制”模式。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院系制确实有力地推动了学科专业的发展,成为传递知识的有效形式。但是,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往往出现在交叉领域和学科边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潮起云涌之时,多学科交叉汇聚和跨领域技术集成创新更是成为“常态”,而目前高校的资源分配、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仍以“校、院、系”为基本架构,学科壁垒难以打破,跨界、交叉融合创新难以推进,客观上就会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堵点、难点、盲点。显然,这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不相适应的。

不拘一格“识”人才,大学要保护更多“奇思妙想”

文汇报: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学需要抓住哪些裉节问题?您认为其中最艰难的一环是什么?

郑庆华:事非经过不知难。坦率说,围绕破除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包括同济大学在内,国内众多高校近年来持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遭遇了一些共性挑战,比如,如何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当前我们讨论培育新质生产力时,人才评价的问题可以说比以往更加突出,也更加迫切。

举例来说,当前,高校的很多科研人员和教师实际上都被一些量化考核指标裹挟甚至“绑架”,比如,ESI学科排名、论文、项目等等。虽然在制度层面,各高校正大力实施分类评价,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破“五唯”后“立”什么?如果完全脱离所谓的量化指标,具体到一个个具体的人,高校如何对其贡献或某个成果的价值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说,在具体操作阶段,我们还有很多难题待破,确实也存在着在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破旧立新”的问题。

再以大学的很多研究项目举例。目前的不少研究,实际上是已有工作的延长线。而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恰恰在于“新”。想要开辟新赛道,真正做到“人无我有”或另辟蹊径,大学必须要敢冒风险,有能够容错的机制。目前,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沪上高校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举措,但对照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目前我们出台举措的力度和覆盖面,可能还远远不够。

从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看,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正是来自具备非共识、颠覆性、高风险等特征的原创项目。就我多年的工作观察来看,大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乏一些大胆的想法,有些甚至乍听起来是“无稽之谈”或者“异想天开”,但说不定,它们就是创新的种子和火花。作为高校管理者,我们当前必须要思考的是,如何营造一个保护创新种子和奇思妙想的环境,当好颠覆性创新技术的“伯乐”?

我们要看到,有一些人才,在现有评价体系中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支持。比如,有人能够提出一个未来场景或创新想法,但目前还无法形成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论文,也匹配不到足够多的研究资源,暂时找不到人或机构愿意为此“埋单”,那么他们的想法,很可能就成为一个无效的创新。试想,如果我们把眼下刷屏全球的Sora这种文生视频技术和想法放到20年前,很可能也无人问津;而现在应用广泛的5G通信技术,若放到30年前可能也会吃“闭门羹”。但科学史的发展证明,曾经的很多科幻,一次次都成为了如今的现实。

所以,对大学来说,不仅要在顶层设计层面加大对人才的重视和扶持力度,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拘一格“识”人才。我把上述这类人才称为“善于绘制蓝图的人”,大学应该尽力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

把更多“好问题”变成“好产品”,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文汇报:培育新质生产力,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也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包括从事工程创新的技术人才。大学如何更好地启动分类评价,激发不同人才的创新活力?

郑庆华:除了解决“破”与“立”的难题,大学还需切实把准“位”与“为”。当前,大学的科学研究存在一个“两头在外”的问题。所谓“两头在外”,就是很多研究的出题者并非高校,而是来自产业;再者,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也不在高校。简言之,高校只是承担了研究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最终是否有效,或许要打上一个问号。对此,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从事具体研究的一线科研人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那么,怎么办?在我看来,要破解“两头在外”的难题,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终点回到起点,也就是“把珍珠串成珍珠链”,从而实现闭环。

举个例子来说明。就工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既然从事应用型研究,就不能仅满足于埋首实验室发论文。论文固然是成果的一种形式,但最终还是要形成生产力,这也是教育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硬支撑”的重要体现。同济大学在去年创办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我们通过制度层面的设计,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就是希望解决上述问题。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进程中,我们也更加深切地意识到,从事工程创新的人才,同样需要“伯乐”。对于这类人才的评价,同样不能唯论文、唯文凭,而是要看他们具体提出了什么问题,问题背后有没有基础性的学术理论支撑等,这一点非常关键。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诺奖史上的这个故事。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高弗雷·豪斯费尔德(Godfrey N.Hounsfield)和艾伦·科马克(Allan M.Cormack),凭借为CT扫描仪研发作出的贡献而获此殊荣。其实,CT的研发,凝聚了几代诺奖成果的智慧。从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到CT机的出现,实际上就是从基础研究到重大工程领域,最后再成为一个产品的典型案例。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善于提出、凝练工程领域的好问题,也是高校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外部牵引力。

大力优化人才“生态圈”,强化有组织科研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文汇报: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您认为,大学在这方面还可以有哪些新作为?

郑庆华: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摇篮”作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连绵不绝的“源头活水”。

调查研究表明,对科研工作者来说,25岁到40岁是一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工程类人才则稍晚,大约在35岁到50岁,因为他必须经过工程实践的锻炼。无论是“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还是在工程项目中成长的应用研究,其过程不乏荆棘和坎坷。对于这样一批具备创新潜质的人,谁来做“伯乐”赏识他,如何保护他的兴趣,谁来管理他的成长发展,保障他的生活无忧,这些都离不开机制兜底。

目前,同济大学已全面取消上海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入选者在项目执行期内的人事考核,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潜心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突破。此外,学校还先后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计划”“技术攻关能力提升计划”等。2022年3月,学校宣布首次试点设立数学学科人才特区,以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进一步激发基础学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另外,步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的能级不断提升,更多创新成果的研制,离不开大数据、大装置、大算力等优质的高能级资源整合。因此,大学要做好“伯乐”,还必须在优化人才“生态圈”上下功夫。近年来,同济大学以“同济特聘教授”及“青年百人计划”两类岗位统筹整合各类人才计划,通过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催生大成果等有组织的科研,优化战略科学家成长环境,形成成长梯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3 09: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青春之城,竞逐新赛道
...日报青春之城,竞逐新赛道——看共青城市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熊 敏 本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军草长莺飞季,春好正当时。在共青城市低空经济产业园京飞无人机项目产品展区内,各类无人机
2024-03-15 05:47:00
江苏泰隆集团向“新”提“质”快速而行
...先进制造企业,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创新,不断打造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是我们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竞争新优势的 ‘先手棋’。”泰隆集团总经理殷爱国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
2024-05-17 11:40:00
向南而行 攀“高”逐“新 ” ,南山举行深港校企成果对接交流
...山区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围绕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人才链,以招才引智的“走出去”带动“引进来”,以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以人才交流交往交融加快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
2024-04-11 19:22:00
温岭:做科创企业的“伯乐”
...产业和科创智创加快发展,全力培育壮大温岭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相关负责人说。以此为方向,去年10月,温岭科技局启动了第一批科创基金投资项目征集,共征集到8个项目。通过项目立项、
2024-04-21 00:14:00
浙江浦江:聚贤智贤力 赋能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未来,搭建多元化多维度的聚贤智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实现家乡与乡贤的“双向奔赴”。畅通“双向奔赴”渠道“人才引领、人才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内在意涵,乡贤是浦
2024-04-09 21:51:00
...用促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启动让知识产权“转出”新质生产力怀揣梦想的您,是否期待心中的“金点子”找到酝酿花开的沃土?闯荡市场的企业,是否期待拥有乘风破浪的引擎助力?实验室中的“
2024-04-22 11:39:00
...以“质”致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基层力量。招新引优,招大引强,为“新质生产力”引入优质增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2024-11-05 15:02:00
“向新而行 从新出发”2024江苏东台经济社会发展投资说明会今日举办
...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奋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新质生产力,东台比较优势不断彰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大健康“三新两特”主导产业势头迅猛,第三代半导体、低
2024-05-18 19:41:00
“碳”索未来 向“绿”而行!齐鲁工大举行世界环境日主题讲座
...色低碳技术评估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创新类人才支撑和可靠保障。“碳”索未来,向“绿”而行,携手同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做出
2024-06-05 18:09: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大河网讯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9月5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长江之畔重庆开幕
2025-09-06 13:08:00
国家级5G工厂,钟经开+1!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5年5G工厂名录》钟楼经济开发区企业江苏电力装备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成为继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钟楼区第二家国家级5G工厂5G工厂是充分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2025-09-06 06:08:00
从玻璃到微纳新材料 从企业更名看龙口一家民企的转型跃迁
大众网记者 林晓冬 烟台报道说起玻璃大家都不陌生,餐桌玻璃、门窗玻璃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在烟台龙口有一家企业多年来持续在玻璃上“钻研”
2025-09-05 09:08:00
科创泉城 智启未来| “硬科创”需要“软传播”,网络达人共话“出圈”新思路
9月4日下午,在济南市委网信办联合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举办的“科创泉城 智启未来”知名网络达人济南采风活动的对话沙龙上
2025-09-05 09:51:00
本报讯(记者雷嘉)围绕国产车规级芯片搭载应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北京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办公室
2025-09-05 11:08:00
河北新闻网讯(王丽英)“后厨不只是生产中心,更是服务体验的心脏。”“服务不仅仅是完成交易的过程,更是以关怀为主利他主义精神的体现
2025-09-05 11:08:00
海信冰箱五款产品通过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自动制冰性能认证
日前,经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严格检测与评估,海信冰箱旗下五款产品成功通过“电冰箱自动制冰性能认证”,并获颁认证证书。此次获证不仅是对海信冰箱自动制冰技术性能的肯定
2025-09-05 11:57:00
京东全球80+高校招聘 清华、剑桥等80校专场 现场面试拿offer!
9月5日,京东招聘公众号发文:全球80+高校!京东2026校园招聘进校行程发布。文中称:将在全球20+城市,80+院校
2025-09-05 12:10:00
花一万元植入DeepSeek,一场没有终点的流量游戏
文|邓咏仪编辑|苏建勋让你的产品在DeepSeek的答案里有一席之地,需要多少钱?答案是:数千甚至上万元。人在哪,流量就在哪
2025-09-05 14:56:00
爱尔眼科开启老视多学科诊疗新时代
9月4日,2025年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国际论坛(IRCS)暨第一届老视矫正MDT管理国际高峰论坛在杭州举办我国超八成60岁以上老年人正面临老视(老花眼)与白内障的“双重眼病困扰”
2025-09-05 15:18:00
获SIAL创新奖:诺啦格兰诺拉脆片让生活更美好  
消费日报网讯 9月1日,在2025 SIAL西雅国际食品展(深圳)举办同期,第24届SIAL创新大赛获奖榜单正式发布。吉丽莎(广州)贸易有限公司选送的产品诺啦格兰诺拉脆片跻身TOP10
2025-09-05 15:18:00
桃李面包广告语引争议“五仁不好吃是你还年轻”官方账号发文:领导拍的板,这个锅只能他来背
近日,桃李面包一则电梯广告文案引发争议。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图片显示,桃李蛋月烧产品的广告语写道:“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
2025-09-05 15:29:00
京东超市布局产地直采 加大力度进口澳洲水果 助力澳洲水果深耕中国市场
今年开始,京东超市加大力度布局澳洲水果的供给和销售,投入资源帮助澳洲橙子、提子等水果进一步扩大销量。近日,在2025中国国际水果展上
2025-09-05 15:30:00
潍坊寿光市圣城街道一企业酿出康养“新食尚”
大众网记者 刘建永 潍坊报道为企赋能、助企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器。潍坊寿光市圣城街道在政策引领、优化营商环境
2025-09-05 15:50:00
大众网记者 王帅 通讯员 孙丽霞 杨阳 潍坊报道走进山东禾汇食品有限公司黄豆酱生产车间,一排排瓶装黄豆酱准备打包装箱,发往各大连锁商超
2025-09-05 1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