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期评分最高的国语剧《不够善良的我们》大家都看了吗?
虽然让Rebecca最后以癌症的方式离开人世收场,让很多网友接受不了,让原本9.0的开分跌至8.4。
但整部剧还是展现了很多女性关系中很有意思的微妙细节,比如林依晨饰演的简庆芬和许玮宁饰演的Rebecca,明明看起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在剧里却有多次撞衫。
密切关注Rebecca动向的简庆芬,看到她的纹身也动了想纹身的念头,发现她换了发型也下意识考虑自己要不要去。
颇有一种把她当作“假想敌”的感觉。
事实上这样的情节在很多影视和文学作品也存在,不管是甄嬛和安陵容、林妍珍和崔惠廷,或者是天才女友埃莱娜和莱农,
她们的审美品味、处事作风以及与他人的相处模式,都因彼此在这段关系里的互相比较、嫉妒和不甘,而有着“暗暗较劲”的部分。
其中最外显的就是审美模仿。
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内娱的经典模仿则大多发生在“前女友”和“现女友”身上,比如张馨予和冰冰,林允和倪妮。
明目张胆的撞衫、雷同的妆造痕迹和复制粘贴的画风姿势...求赢心态可以想见。
类似的物料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想借此聊聊“审美模仿”的来源,为什么会让人有不舒适感,它是否因女性关系被污名化了?
女性关系对审美品味和心智发展的塑造和影响有多大?又该如何摆脱审美模仿的困局,拓宽自己的审美眼界和思路呢?
为什么审美模仿总围绕女性
在很多作品里,女性总是会喜欢同一件衣服、爱同一个男人。
这种对于美感的模仿机制到底是如何被逐步建立起来的呢?
客观地说,我们的审美进化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学习而来。
通常发生在审美和智感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之时,比如小时候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和连衣裙。
@樱桃小陶子
上学时总由班上某个先懂美的女生开始,启动大范围的审美模仿,会用跟她一样的化妆品、戴同款发饰。
就像德善
直到发现学姐、班花、闺蜜等模仿对象的穿衣风格不再成为主流或逐步落后于自身审美进步的速度,则开始对其审美脱敏。
不再盲目模仿某种风格,了解真正适合与自己想要的,至此,自我美感才在智感内核下真正搭建起来。
@徐子酱@邦维希诺
从更大的场域来看,审美普及和流向总是从中心点,也就是每个团体里审美觉醒较早、率先突破审美茧房的人辐射到周围,带动向前的。
但为什么这样的“模仿”多少让人有些不舒服呢?
一般来说,我们的模仿总是建立在两类对象上。一种是距离很远的英雄式模型,比如明星和时尚博主。
还有一种是距离很近的亲密关系模型,比如朋友圈里夺目的女性。
前者因为距离/阶层差距较大,是榜样,是愿景。没人会因为你买明星同款觉得你在挑战正主。
@陈十二collection@凌菲Lizzie chow@牛掰掰@157小鹿
但后者往往会变成对手、障碍。
尤其是当意识到,穿衣打扮是不同阶层、不同社群权力关系的外在体现,方便以小博大,拥有投射注意力和照护的空间。
客体化之下的“印象管理”就更像是精心营造的一种“被别人观看的方式”。
甚至延伸无关的联想和猜测
这种系统结构下的自小习惯的凝视,是一种源于忌妒和恐惧的凝视。
担心“不追这个时髦会不会显得很落伍”?
同时忌妒“为什么她一出场就吸走所有目光,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喜欢她”?
这样的比较和不甘往往更普遍发生在同性之间。
“如果我没有跟她一样,我的资源就会被她侵占”,于是通过模仿,变得跟她一样来达到自我保护。
“这样一来,我就不是落伍的、俗气的、不美的,在看起来更光芒四射的人面前不会感到低人一等”。
尤其是在风格上、性格上等各方面相像或较无底气的女性,更容易把自己送往这样的角斗场。把自己放在一个更低的位置,借由别人的视角审视自己。
而作为“被模仿者”,审美体系的完善作为个体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更容易建立起防御机制,对于身边出现“模仿者”的受侵犯感就更强。
模仿背后的审美真相
单纯的审美模仿是否盲目,美感天花板多么有限无需赘述,在这样不够优质的美育背后,往往暗藏着隐晦的、让人难以分辨的陷阱。
1.博弈的零和游戏
试图通过学习和消化模仿对象的审美完成竞争,这种地位游戏本质上是零和游戏。
在本就不富裕的空间中杀出重围,是很典型的做题思路。
常年培养的竞争思维让我们很少去认真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只想找简单解法,从而忽视了,审美的根骨恰恰是最难以表层的某件同款、某类风格搭建起来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阅历、思维方式、生活品位综合作用的结果。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各种买家VS卖家秀了。
@小仙倪子的OOTD,不单是长相身材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智美双商来驾驭它
2.虚假的内驱力
在社会审美标准的隐形压力下,美貌优越度带来的成功被过分鼓吹,模仿便成为被迫推动大家改变的捷径。
模仿对象的社交属性被抽掉内核,换成直观浅层的美貌,一次次的模仿行为,就是在潜意识里将对方的魅力粗浅归拢于外在。
外在美感成为一切的通行证
通过模仿对方的衣着、审美习惯进行注意力争夺。
这样的嗨点混淆了它与自发希望审美进步的区别,反而把重点落在了对美感“边缘”朋友的讨伐之上,进一步固化对立。
3.不存在的投影机
举个例子,网上关于如懿和皇上“兰因絮果”的讨论很多,本质上就是因为如懿把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本不存在的完美“少年郎”投射在皇帝身上,天然爱男并借此拔高自己。
而在审美中的投影机效应也是如此。
那个理想模版的美感光环被人为无限放大,并将自身的欲望投诸其中。
想要得到什么,就不自觉地去模仿拥有它的人,让自己在举止上率先符合资格,幻想自己通过模仿也能获得同等效果。
直到“简庆芬们”开始想要找寻模仿与压抑之外的自我。
剧里的三角关系不过是她探寻自我的过程中,找到的错误验证途径罢了。
4.审美越自由,反而越趋同
打破审美界限的初衷,是鼓励女性不为其他世俗因素所困扰,只因自己喜欢。
看似更自由的语境反而暴露了审美趋同心理,即大众接受度高的美感,很难跳出固有圈层。
使得短期制造流行趋势变得容易,遍地都是有壳无核的“烟花美人”,再一次降低模仿的门槛。
就像前段时间风靡的“书呆子”眼镜风,本意是接受和拥抱内在的与众不同,倘若分辨不出其与真正的“呆”之间的区别,就只剩下人云亦云的从众,满大街相似的“眼镜杀”变得一点也不杀。
如何突破审美困局
那么自认处于审美“弱势”的朋友如何调整策略,开拓自己的审美眼界和思路呢?
1.躲开美的模版、移走视线
对于“港风”的理解只有烈焰红唇大波浪,仅靠“三板斧”的复古怀旧滤镜难免落得东施效颦。
真正的港姐无需大鸣大放,也能凭本事让你知晓。
这也是很多人说眉缳没有“雌竞味”的原因,当眉庄意识到美貌不是她的赛道,就苦练琴艺,在其他领域“配平”短板,真正获得自信和自尊。
而不是竞争和操纵,在别的女性周围制造焦土,把外在当作一个为了被观看而存在的东西,去复刻第二个甄嬛以占据她的位置。
2.不要只向身边的人寻求答案
这些年,理想的审美女性范本一直在发生变化,以前我们注重五官比例,追求标准,现在我们也看中她传递出来的智感,向往个性。
观看有局限、有评判、有审视,但体验没有标准。
探索自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表达是没有尽头的,不如借此尝试向更遥远的、更高阶的女性学习展示自我、获得认同的方法。
以此提高“默默无闻者”的地位,会被时代抛下的紧张感也会随之减弱散去。
3.学会将自己视为一种物理资源
曾看过一种说法,有人问男性和女性对身体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答案是男性有一种功能主义倾向。
他们把身体看作执行某种功能的工具,而不是装饰的对象。他们更关注身体的能力而不是外观,能做什么,能变得更强大吗?
而女性习惯了被看作、被表现为、被讲述为零散的碎片。
这也让女性对自我身体、美感和智感的感知陷入破碎和矛盾中,充满凝视和物化。
试着学会把身体视为一种物理资源,去培养自己的功能状态。
减少从其他女性身上寻找不完美、失衡和隐秘的弱点。
审美需要自我认知和风格维护,模仿是风格的开端,但审美绝非一蹴而就,越是朴素简单的格调,想要得体和时髦,得靠日积月累的细节审视,调整到与自身合缝。
“她很迷人,因为她擅长做自己。”
祝愿所有女性朋友将美的解释权牢牢握紧,重新赋予它意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4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