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娱乐

财经三人谈:“AI成龙”遇冷,数字人技术遭遇影视瓶颈?

类别:娱乐 发布时间:2024-07-27 06:3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环球时报

编者的话:近日,电影《传说》上映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影视明星成龙主演的作品,更因为这部电影大量使用了人工智能(AI)数字人技术。但出人意料的是,影片上映后的票房与口碑双双失利。2024被称作“AI应用爆发元年”,AI在各个行业的落地已成风潮。观众为何不接受“AI演员”?数字人技术遭遇影视瓶颈了吗?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触动人心

李志起

观众对于“AI成龙”的冷淡反应,其实并非无迹可循。在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中,观众往往更看重艺术本身的真实性和感染力。AI技术虽然能够模拟出成龙的形象,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到以假乱真,但它很难完全复制成龙作为一个人的独特魅力和表演细节。观众进入影院,期待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希望看到演员的真实情感和细腻的表演。AI数字人尽管技术先进,但想做到触动人心却很难。

此外,技术的不完善也是导致“AI成龙”遇冷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AI技术,虽然在视频生成、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模拟人类复杂情感和细微动作方面仍有待提高,很难实现完全“数字重现”。电影中的“AI成龙”,可能在某些镜头下显得生硬和不自然,这种不自然感很容易被观众在大屏幕上捕捉到,从而影响观影体验。

更深层次地看,这次“AI成龙”的遇冷也反映了观众对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某种担忧。在数字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开始反思技术对于艺术原创性和真实性的冲击及影响。当技术可以轻易地复制和模拟任何形象与声音时,艺术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否会受到威胁?人类的真实表演是否更加难能可贵?观众对于“AI成龙”的冷淡,或许正是对这一问题担忧的体现。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利就全盘否定AI数字人在影视业的应用前景。在笔者看来,成龙的这次大胆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艺术界和科技界不断加强合作,不断探索和实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AI技术的跃升和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我们有望看到更加自然、真实的AI数字人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

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时,不应忘却艺术的原始魅力和观众对于沉浸式体验的内在渴望。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观众的热情接纳与市场的积极反响,将成为我们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作者是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

莫将技术工具变成商业噱头

董铭

用AI数字技术来打造“年轻版成龙”,让他“返老还童”,再上沙场,是这部《传说》的最大卖点。其实,这项“黑科技”此前曾在多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过。如《终结者:创世纪》中的年轻版施瓦辛格、《本杰明·巴顿奇事》里颜值巅峰的布拉德·皮特,以及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中让威尔·史密斯和年轻的自己演对手戏等。可以说,这项数字特效技术在国内影坛的应用是科技发展趋势,并不意外。

笔者以为,《传说》之所以遭遇较多负面评价,真正的原因在于技术应用不到位导致的“一眼假”。片中的AI人物存在表情生硬、眼神不自然等情况。甚至在一些本该悲伤的场景下,“AI脸”居然引发了笑场。与真实演员相比,影片中AI难以传达角色细腻的情绪。

除了AI演员是否能做到“形似且神似”之外,剧情是否跌入俗套、剧本逻辑是否牵强也是影片本身能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作为20年前《神话》的姐妹篇,这部2024年的新作仍在重复着“时空穿越”“英雄救美”的老梗,剧情处理得并不流畅连贯,笑点也显得“很尬”。作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功夫巨星,年逾古稀的成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近年来屡屡有新作上映,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推崇。然而,影迷们也更加怀念成龙作为功夫演员年轻时的巅峰状态。这也成了《传说》中大量使用“AI数字人”为主角“减龄”的一个原因——包括成龙自己,也希望能够“返老还童”,用自己最得心应手的身体状态和动作设计来回馈观众。

遗憾的是,这种美好的愿望未能完美实现。这样的结果也会让业内对AI数字技术更为谨慎。毕竟,人类的面部表情是如此复杂、微妙,正所谓“用眼神来演戏”目前还不是数字技术能够完美模拟的,观众一旦仔细深究就容易露馅,甚至出现让人不适的“恐怖谷效应”(恐怖谷效应描述了当人类看到类似人类的物体,特别是机器人时所表现出的积极和消极反应——编者注)。

不过,从目前AI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来看,使用数字减龄、换脸,甚至直接创造一个虚拟角色的情况,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观众对视听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影不是偶像写真,不是动态图短视频,更需要剧情逻辑和人物塑造。单靠AI技术无法替代表演,更不能包揽叙事。对AI的出现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在考虑的应是如何更好将其视为一项科技工具,而非商业噱头,用最真实的表演,讲述最真实的故事,这对于电影主创和广大观众来说,都是一种必要的尊重。(作者是影评人、专栏作家)

“AI+艺术”可挖掘哪些潜力

沈阳 尤可可

在AI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在于平衡技术创新与观众情感的传递。影视作品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情感与故事的传递者,观众并非不接受“AI成龙”,而是对缺乏情感共鸣、过分炫技的作品有所抵触。

从技术应用角度看,当前的AI技术还达不到完全自动生成影片。因此AI在影片中的角色与其他技术并无较大差异,尚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创作。此外,技术进步必须服务于艺术的表达,而不是替代艺术本身。使用AI技术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内容,而非成为影片的主要卖点。技术之外,影片的成功还需要考虑观众心理、内容质量和情感共鸣。

从技术伦理角度看,影视创作在利用AI技术时,还应尊重演员的原创性,维护作品的真实性,确保技术服务于艺术,而非将其凌驾于艺术之上。换脸技术虽然能实现演员的“永生”,但滥用会让观众失去对作品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创作的同质化和创新的缺失。此外,AI技术的滥用还可能引发版权和伦理问题。

未来,“AI+艺术”该如何共生,影视格局是否会遭到重塑呢?笔者认为,AI在影视行业的潜力仍旧不可忽视。首先,AI能够显著提升影视制作效率,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后期制作,AI都可以提供智能化辅助工具,帮助创作者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其次,AI技术能激发更多创意表达,如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享受到更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再次,AI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了解观众偏好,可创作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作品。此外,通过创新的情感互动技术、多维度虚拟体验和动态人物生成技术,AI有望在未来影视行业中发挥更大潜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真正融合。(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7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王长田“激辩”于冬:AI如何赋能影视行业,是工具还是资产
...技术革新。“博纳刚刚完成了电影《传说》,塑造了一个成龙年轻时的数字人,数字人实际上是一份重要的数字资产,将来这个数字人可以去演很多成龙以前的电影。”谈及如果将数字人成龙应用于
2024-06-14 22:34:00
以美育人 美在武设丨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星光熠熠护航学子艺术之路(视频)
...傲荆楚系列报道——“以美育人 美在武设”,专访该校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杨恒,探访该校培养“影视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之路。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唐天琪 通讯员刘
2024-06-26 14:10:00
成龙电影A计划由成龙先生发起,致力于扶持青年电影人,培育华语类型片的新生力量。自启动以来,成龙电影A计划已成功举办六期,培育扶持近千名青年电影人才,覆盖影视行业逾万人。成龙电影A
2025-03-20 11:27:00
“特效+软科幻” 这所高校毕业生影视作品首映礼广受赞誉
...通讯员李天浩、江淼、刘恒)6月14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2024届优秀影视作品首映礼”在武商梦时代摩尔影城举行。师生原创视效短片《修仙传》、故事短片《利维坦》
2024-06-17 14:59:00
...部分动态展示区中,主要设置了LED放映影厅和电视剧《于成龙》剧情演绎区。相较于以往,此次会展增加了“视听区”“扮演区”和“打卡区”。“视听区”是此次展会专门设置的LED数字电
2023-10-11 06:52:00
成龙院长回校讲授“新生第一课” 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
...10月22日,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院长成龙现身学校,向2025级新生讲授“新生第一课”,勉励同学们要把握机会、好好学习,不要让自己后悔。他
2025-10-23 16:55:00
国产大片,焕新启航
...最佳配合方式,开启电影智能制作新时代。距离功夫影星成龙主演的电影《神话》首映已过去19年,导演唐季礼将该作的“姐妹篇”《传说》带至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推介。“我用AI(人工
2024-06-22 05:27:00
...,电影人“逐鹿”何方?中新社记者 王笈距离功夫影星成龙主演的电影《神话》首映已过去19年,中国香港导演唐季礼将该作的“姐妹篇”——《传说》带至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推介。“我
2024-06-18 22:17:00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5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开展
...,喻指学校二十载学科建设丰硕成果。本次参展作品来自成龙影视传媒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环境设计学院、时尚设计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和文化创意管理学院共20余个专业的270余件优秀作品
2025-05-22 01:42:00
更多关于娱乐的资讯:
那艺娜首部短剧上线:第二部宫斗短剧演“妃子的妈”,未来还会拍电影
大皖新闻讯 近日,那艺娜首部短剧《坚强笨女人》上线播出。从“退票”歌手到短剧新秀,那艺娜的跨界新作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11月11日
2025-11-11 16:48:00
著名导演王晟赫受聘为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行业导师
2025年11月6日,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第六期电影制作技术工作坊”系列活动期间,著名导演王晟赫先生正式受聘为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的行业导师
2025-11-11 15:20:00
2025年11月8日晚上,大V说吧随口秀演出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凤凰谷剧院首次演出,上海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国家一级演员孙启新担当主持人
2025-11-11 13:49:00
孟瑶亮相2025中美电影节 彰显华语影人风采
近日,2025年中美电影节(China–US Film Festival)于洛杉矶隆重举行,群星汇聚,获全球媒体瞩目。著名演员
2025-11-11 13:49:00
遥望科技全约合作国民IP马景涛,打造IP新形象、拓展商业新价值
11月10日,马景涛X遥望科技签约仪式在遥望X27主题公园圆满落幕,这场融合了情怀与文艺的仪式,正式为双方的全约合作按下 “启动键”
2025-11-11 13:49: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雯)金鸡电影收藏艺术展将于今日至15日在中影梦工坊影城(会展北天虹店)举办,邀请市民与影迷共赴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趣味的光影之旅
2025-11-11 08:38:00
“糊涂的爹,伪装的儿,算计的儿媳,草台的领导,意味深长的亲家。”由沈京喜、傅若清担任出品人,韩三平监制,李太言编剧、导演
2025-11-11 11:48:00
《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周书杨笔墨染古意,日坛盛景入画来
近期,青年画家周书杨携毫墨走进北京日坛,在《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直播间开启沉浸式写生。让日坛的古意与山水的气韵在宣纸上碰撞交融
2025-11-11 11:48:00
板桥“回家” ——话剧《枝叶关情·郑板桥》即将登陆潍坊
鲁网11月10日讯“七载春风一任好官百姓民心长,六分半书两袖清风千秋竹枝高。”280年前,郑板桥知潍县,赈灾济民、治理有方
2025-11-11 08:30: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158部展映影片,46场主创见面会,一系列论坛、沙龙、项目路演、推介仪式……“金鸡”盛典
2025-11-11 08:38:00
侧田时隔三年再发新歌获天王天后支持 签约新经纪公司重新出发
香港乐坛公认的实力唱将与音乐才子侧田,今年适逢出道二十周年,日前就推出了时隔三年的全新创作歌曲《OldBoy》,不仅引起一众乐迷开启单曲循环模式
2025-11-11 08:47:00
新东方CEO周成刚最新力作 30个成长故事诠释国际教育真谛
世界从未如此广阔,当你决定“看见它”的一刻。11月9日,《从此,世界在我面前:写给中国家庭的国际教育启示录》新书见面会在京举行
2025-11-11 08:47:00
在“青春剧本”里,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是主角,每一段故事都值得永恒珍藏。请随我们一同聆听,当代大学生在热血与传承中的时代强音
2025-11-11 09:18:00
索南扎西:用艺术与善行书写时代答卷——2023年度工作总结
有这样一位歌唱家,以国家一级演员的身份、藏族歌者的赤诚,用歌声与善行点亮了无数人的生命。他不仅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宣传大使
2025-11-11 10:47:00
全彩绽放·欢乐颂|贵州体彩秋季狂欢全攻略
一审:罗晟鸣二审:何秋怡三审:杨 勇
2025-11-11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