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12月12日一大早,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铸所)副总经理、钛合金技术产业部部长赵军与沈铸所高端装备钛合金精密铸造技术创新团队(以下简称钛合金团队)科研人员来到实验室,开展高性能铸造钛合金及精密成形技术与装备的研发。“钛合金团队特别能战斗,笃信爱拼才会赢。大家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四个面向’,不懈推进科技创新,就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沈铸所更大的贡献。”
致力攻克“卡脖子”问题
钛合金团队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沈铸所钛合金部为基础,不断广纳人才发展壮大,至今已形成科研力量雄厚、科技成果突出,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专业化、创新型团队。
赵军介绍,依托钛合金团队,沈铸所创建了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钛合金精密熔铸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机械工业钛合金材料及精密熔铸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钛合金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强基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荣获中国专利奖等奖励2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制修订国家标准3项,有力促进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
正如赵军所言,钛合金团队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拼搏进取,取得了蜚声世界的成就。他们开发了大运载火箭发动机用超低温铸造钛合金、高端装备高强韧铸造钛合金、稀土氧化物陶瓷型熔模精密铸造、石墨型陶瓷芯复合铸造等新材料、新工艺,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发2吨级钛合金凝壳熔铸技术,研制出世界上最大尺寸3.6米和最大单重1200公斤的超大型钛合金整体铸件。多项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空间站、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及重点型号,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多项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问题。其中,氢氧发动机用氢泵壳体、阀体等大量优质铸件,被科技部认定为“战略性创新产品”。
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
沈铸所从上世纪60年代起研究钛合金材料、制备工艺和设备,至今已历几代人。赵军认为,老中青科研人员传承有序是钛合金团队始终保持战斗力的关键。“科研攻关中,老年科研人员以身作则、不计得失;中年科研人员承上启下、冲锋在前;青年科研人员好学不倦、干劲十足。优良的‘传帮带’传统,让我们不惧任何挑战,一路攻坚克难。”赵军说。
“爱拼才会赢”是钛合金团队的团队文化。每当承担前所未有、难度极大的课题和项目时,钛合金团队从科研带头人到普通科研人员,每个人的求战欲望十分强烈,都想在突破创新中体现自身价值。赵军介绍,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预研时,多家单位都无法完成一个主要部件的研制。钛合金团队主动承担了这个项目,只用几十天就拿出了符合要求的样件,令用户大为惊叹。从此,沈铸所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发结下不解之缘。直至今日,沈铸所仍是长征五号液氢发动机钛合金铸件的唯一供货商。
赵军说:“我们敢于挑战一些完全没有把握的项目,而且最终都能完美收官,与‘爱拼才会赢’的团队文化密不可分。”
打造最具竞争力的高水平团队
在实验室内,沈铸所钛合金技术产业部副部长刘时兵介绍,钛合金团队研制的真空感应悬浮熔炼炉,可进行单缸100公斤高纯净材料制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2005年硕士毕业留所工作至今,刘时兵从一名科研“小白”成长为沈铸所钛合金技术产业部副部长、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钛合金方向科研中坚,他见证了近年来钛合金团队的奋斗与发展进程。原籍湖北的刘时兵把沈铸所、钛合金团队视作自己的家。“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奋斗的动力,找到了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钛合金团队有着满满的人情味,大家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攻克了一道道科研难题。”
谈到钛合金团队的未来发展,赵军深感责任重大。他说:“科技创新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坚持‘四个面向’,攻克‘卡脖子’问题,要求我们承担更大的责任,保持永不止步的劲头。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团队建设,传承优良传统,凝聚精气神,提升每名人员科研攻关本领,把团队打造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内外最好的钛合金铸造研究创新团队。”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5 05: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