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看过古装剧的朋友都知道,我国古人的外衣有着宽大的袖口,钱财和其他随身物件都放在里面。做买卖交易时,往口袋里一摸索,然后把东西毕恭毕敬送给对方,很是文雅。有的朋友一定会好奇了:
这么宽大的袖口,东西放在里面不会掉出来吗?古人究竟能在袖子里藏多少东西?
其实,一般情况下,古人把东西放在袖子里是完全不需要担心掉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宽宽的袖子里,暗藏着一个小口袋。
尽管如此,相信有的朋友也会疑惑,就算袖口有口袋,但古人平时举手投足摇晃双臂,口袋里的东西也很容易被甩出来啊!
其实,这个口袋不在袖口处,而是被缝在手肘后面的位置,很是稳固,就算鞠躬行礼,口袋里的东西也丝毫不会漏出。
不过话说回来,袖子里的口袋毕竟不算大,容量有限,所以能装的东西通常也是些小且重要的随身物件。
譬如,一位大夫就会把外出行医急用的药物,放在袖子口袋里,这也是古代的医书常被命名为《肘后方》的原因。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将袖子里的口袋用于放置钱财货币当然最合适不过了,就像咱们的钱包一样,小到散碎银两,大到巨额银票,小小的口袋可以为人们外出消费提供很多便利。
正因为古人在袖子放钱,所以官员们就用“两袖清风”来形容自己袖子口袋里空空如也,以表清廉。
袖子口袋有时也被刺客们用于藏放小型防身武器,如匕首和小飞刀,所以武侠小说里便有“袖箭”、“袖刃”之说。
当然,袖子也不是“无底洞”,限于袖子口袋容量有限,所以尽管其设计精妙、携物稳定,但古人外出若是随身物品过多,或物品较大,袖子口袋就不够用了,这时候,其他种类的行囊就派上用场了。
比如,明朝《醒世恒言》小说里,宋敦掏钱救助庙外濒死的老和尚时,就拿出“汗巾角上带的一块银子,约有五六钱重”。
五六钱重的大额银两,古人就不太往袖子里放,而是放“汗巾”里,这里的“汗巾”指的就是腰带。
事实上,与袖子里的口袋一样,汉服的腰带,在很早以前就已被人们用于携带随身物件。
春秋战国时的人们,就常把玉佩玉环系在腰带上。汉朝的官吏们,也常把官印等重要工作物件,装在皮制的肇囊里然后挂腰带上。
唐代的“文武官咸带七事”里,更规定了官员腰带上必须挂计算用的算袋、饮食用的小刀、甚至香囊火石针筒等等。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一些挂腰带上不放心,袖子口袋又放不下的重要物件,有时也可以往怀里放,古人的衣服里三层外三层,用腰带使劲一束,把重要东西往怀里一揣,安全可靠。
在“完璧归赵”的典故里,蔺相如的副手就是把“和氏璧”揣在怀里,一路有惊无险顺利躲过盘查,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由此可见,古人的衣服果然“深不可测”,从袖子到怀里再到腰间,都藏着“小小百宝箱”。
但若是浑身上下都装不下东西了,怎么办?这时候,“古代书包”就该登场了。
中国历朝历代的“古代书包”层出不穷,春秋时叫“佩囊”,汉朝叫“绶囊”,唐朝叫“鱼袋”。
唐朝用金银铜装饰来区别鱼袋的等级,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金制的鱼袋。
到清代时,“古代书包”已经演变出“钱荷包”、“烟荷包”、“扇套”、“耳挖筒”等各种款式。
中国服饰文化的魅力,只需看看这些设计独特的“口袋”,就能看出一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4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