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这是一座承载着700多年仡佬文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石巷相连,幽深古朴,仡佬先贤堂、申佑祠堂、九天回廊、寿生故居保存完好,仡佬族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是一场打破了地域与身份壁垒的竞技赛事,村民、返乡青年、在读大学生、外地游客纷纷登上舞台,尽情释放自己的才艺光芒,真正实现了“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的全民文化狂欢盛宴。
当沉寂千年的龙潭仡寨遇上潮流先锋的竞技赛事,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好资源+好节目”催生出底蕴厚、人气旺、财气足的旅游业态,“村光大道”也从百姓草根舞台一步步走向辐射全国的文旅IP。
赛事激活资源 古老与摩登在村落里共舞
务川自治县地处黔、渝边沿接合部,是中国两个以仡佬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由于偏居一隅,常困于“务正道,吓一跳”的误解中,事实却是矿产资源与民族文化都十分丰富的宝地。
这些年来,贵州大力推进“富矿精开”的重大战略选择为务川发展打通了堵点痛点,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务川打好“翻身仗”的资本。然而,底蕴深厚的仡佬文化于务川而言,也是另一处“富矿”,如何开得精、开得妙?是摆在务川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24年,务川县委县政府将目光聚焦到龙潭古寨。古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潭,寨内石板铺路,石头筑墙石巷相连,幽深古朴;房屋窗雕构图精美,想象奇特,手法细腻。是“仡佬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工艺最精湛”“吸引汉文化最多”的仡佬村寨,也是务川打造文旅场景的不二之选。
寨子里有一处圆形围楼,曾是村民们开会议事的地点。经过数月的筹备,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务川“村光大道”节目的舞台,每逢周末,高朋满座,歌声飘扬,笑语连连。
省级非遗项目高台舞狮,惊险动作扣人心弦;阿仡山寨迎客舞,以热情洋溢的舞姿传递着仡佬族人民的好客之情;篾鸡蛋竞技充满趣味,参与者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着传统体育的魅力……围楼内,“串场”节目的巧思显而易见,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播。
“‘村光大道’以其独特的赛制设计,打破了地域与身份的重重壁垒,搭建起一座全民皆可参与的艺术桥梁。”务川自治县“村光大道”专班负责人张雨杨一直从事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从博物馆到“村光大道”,他见证了务川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和多样性。
仅仅一年的时间,“村光大道”通过周赛、月赛、季赛层层递进的赛制模式,汇集了歌曲演唱、舞蹈等方面的节目,累计吸引高达700余万人次线上线下观看,108名来自县内外的选手在这个梦想舞台上各展所长,225个暖场节目也如繁花绽放。这场赛事极大程度激活了古寨的资源潜力,古老与摩登在村落里“共舞”,如此独特的文旅场景,叫务川人尝了鲜。
群众项目群众捧 “村”字头文章大有可为
“为什么群众参与度这么高?”
“这可是我们自己的节目呀!”面对记者的好奇,坐在观众席上的邹忞一语道出了关键。除了参赛选手来自“草根”,为了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活动特别邀请专业评委与152名随机产生的观众评委共同把关。
“专业评委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眼光,为选手提供专业的评价与建议;观众评委则从普通观众的视角出发,表达大众的喜好与感受。”张雨杨说,这种双重评审机制,如同坚固的基石,守护着艺术的纯粹与公平,让选手们的才华得到公正评判,也让观众真正成为文化盛宴的核心主人,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群众项目群众捧。当下的文旅流量密码依然紧紧攥在群众手中,接地气方有底气。
深谙此道,务川以“村光大道”为起点,持续打造“村”字品牌矩阵,紧密连接《我要上村晚》这一全国性的文化舞台,同时积极拓展“村抖”“村跑”等系列特色活动,形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文化产业体系。
在《我要上村晚》的舞台上,“村光大道”的优秀选手杨柳大放异彩,她以精彩的表演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仡佬文化的独特魅力;明星评委们也纷纷化身“文旅推荐官”,带动“探秘务川”话题播放量近800万次。
同期,务川茅天镇举办的“村跑”赛事同样精彩纷呈,吸引了200余名选手参与。选手们在穿越生态廊道与梯田的过程中,不仅欣赏到务川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亲身感受到当地独特的乡村文化氛围。赛道上设置的助农专区,为当地农产品搭建了销售平台,让选手和游客在运动的同时,也能品尝和购买到新鲜、绿色的农产品。
“村”字品牌矩阵通过“直播助农+体育赛事+文化输出”的多维联动模式,发挥出强大的协同效应。在直播助农方面,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将务川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村’字头文化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持续性的群众文艺活动,实现促消费、增人气。”务川自治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冯俊说,务川深耕“村”字头文章,在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成功走出一条让文化“活”起来、游客“留下来”、农产品“走出去”的乡村振兴新路。
业态活经济增 文旅IP转化成为发展引擎
“村光大道”的火爆,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千年仡寨。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流量”“留量”同时涌入,务川从“吓一跳”到“惊人跳”的机遇已然临门。
“昼夜联动”的沉浸式体验模式顺势而出,为游客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体验。
白天,游客可以身着仡佬族传统服饰,漫步在古寨的石板路上,欣赏古寨的宁静美景,感受岁月的沉淀。同时,品尝各种特色美食,口感独特的“神仙豆腐”,香气四溢的“分水茶”,营养丰富的“石朝金银花”都是游客愿意买单的务川招牌。
夜晚,游客们则聚焦于“村光大道”赛事现场,在热烈的氛围中感受独特的乡村文化魅力。舞台上的精彩表演、现场观众的热情欢呼,与古寨的夜色融为一体,让游客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这种旅游体验比城市旅游更为惬意,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从长沙来此旅游的周维发出感叹,本来想着体验下就走,结果被深深吸引,连住两晚是他这趟旅程最临时的计划。
在千年仡寨景区,泥高镇马肉馆老板夏光远难掩喜悦之情:“单店日收入从以往的2000元增长至如今的4000元,‘村光大道’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借“村光大道”的流量东风,古寨的商业业态日益丰富,餐饮、零售、服装租赁等67家店铺门前的顾客迎来送往。另外,务川也在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步开发扎染、傩戏面具、丹砂石、耳饰、摆件等10余款文创产品;景区新增游乐设施7项,这些设施在旺季时月收入突破23万元。
纵观务川,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61.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75亿元。业态活经济增,从草根崛起的“村光大道”如今已不单纯是一档节目,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务川文旅迈向全国舞台的大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正平 黄霞 吴浩宇
编辑 蒋洪飞
二审 李洋
三审 钱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9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