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全国人大代表宋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余梦迪 通讯员宁人宣
随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博物馆矩阵中,“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因为场馆开放能力、主动开放意愿相对较低等因素,高校博物馆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提出了进一步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建议。
曾经“高冷范儿”的博物馆如今成为文旅“顶流”,国家文物局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为6833家,其中“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位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的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内,一整面展示墙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药材标本,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高校博物馆通常围绕高校的学科特色和学术研究方向进行藏品收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宋燕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这些高校博物馆“小而精”“专而深”,与综合类博物馆可以形成内容互补,既可以在教书育人上体现专业的学术魅力,也可以在文化传播上发挥社会教育作用,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南京为例,2024年9月初,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举办了驻宁高校博物馆联展暨大学新生“第一课”活动,取得了较好社会反响。
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学科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应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和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高校博物馆的开放也面临着现实难题。
宋燕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影响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因素包括:登记备案要求、管理审核要求较高,而场馆开放能力、主动开放意愿又比较低。比如博物馆备案登记后,馆藏文物需要审核定级,带来的管理难度和安全风险让部分具有备案条件但未备案的博物馆“望而生畏”。许多高校严格的出入管理政策、游客承载量及博物馆工作人员配置等都限制了校内博物馆开放程度。
此外,高校博物馆岗位的人才吸引力以及场馆经费支持较弱,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重要因素。
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使之与综合类博物馆形成有效互补?宋燕针对高校博物馆开放遇到的难题提出了具体建议:由高校主管部门、文物部门等协同推进高校博物馆备案登记工作,并探索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高校博物馆进行备案管理。依托中国博物馆协会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等团体,加强藏品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开通校外进馆专用通道,探索建立更具特色、更人性化的场馆开放制度。利用政府资助、公益支持,缓解资金紧缺问题。
宋燕还建议,探索高校博物馆与备案博物馆合作办展、合作开展社教活动等,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高校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结合各高校博物馆自身情况,组建高校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11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