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停止内耗
构建成功循环5
若杉/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时代华语/出品
明日看点:你没有病,只是很特别
失败的自证循环——我失败,因为觉得自己会失败。
有这样一个实验: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很容易就跳了出来,然后将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跳蚤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被杯盖弹回,一周之后,即使生物学家取下盖子,跳蚤也跳不出来了。这就是“跳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像极了这只跳蚤。曾经拼尽全力的考试却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就告诉自己不适合考试,便不再尝试; 曾经熬夜写下的文案被领导批得一无是处,便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没有用,反正都做不好。就这样,失败变成了一个自我证明的循环:我知道自己做不好,所以不再付出努力。而一旦选择不再努力,不再尝试,便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
其实,很多人所谓的习惯性失败,不过是连尝试都没有过的“顾影自怜”。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曾经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在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得到一样奖励(可以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干、巧克力),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得到相同的两样奖励。沃尔特·米歇尔发现,孩子们越是把自己看作积极结果的促成者,他就越有可能在棉花糖实验中选择延迟满足,控制冲动倾向。也就是说,他越相信“我能做到”,就越会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而结果就是,他们真的做到了。
米歇尔说:“这些孩子相信‘我能做到’的效能感和自我力量会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础,并形成基于现实的乐观期盼。就这样,每一次成功都在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概率。”
成功与成就感会形成一个循环,失败与失败感亦然,关键在于你是在构建成功循环还是失败循环。
如何打破失败循环?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连第一步都不曾迈出,连成功的可能性都没有留给自己。“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句话看似刚劲有力又足够励志,被很多人当成人生信条,但是我觉得还是不要过于执着做到最好。最好并没有一个标准,如果一开始就把事情定位到做到最好,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你连开始都没有,就已经放弃了。
没有开始的失败,其实是最大的失败。
如果想要走出习惯性失败的循环,建议你从0.1开始做起,只要开始了,一点一点向前,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当成功的信心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你便在不自觉间进入了一个成功循环。所谓成功循环,即每一步的成功都会奠定下一步的信心,而下一步的信心,又会促进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如此,便进入了良性循环。
走出习惯性失败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从0.1开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7 06: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