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教育部门牵头搭平台 优质学习资源免费开放
在线公开课 挖到“宝藏老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开拓视野、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如何从中找到优质的资源,成为困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难题。为此,市教委、少年宫、科技馆等纷纷搭平台、聚资源,为学生上网学习提供免费优质的选择。
“好双师”开放型辅导
连线老师答疑 开阔思维增信心
每周一至周五18时至21时,通过电脑屏幕,全市600多所学校的初中生与万余名优秀教师,在云端结为新型“学伴”。这是本市正在推广的“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该计划依托开放辅导平台“好双师”,面向全市初中生提供官方免费在线辅导。
大兴垡上中学地处农村地区,借助开放辅导平台,学生们也能享受到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王雨涵同学从上学期开始使用“好双师”平台,她说:“在平台上,我们不仅可以和老师一对一连线,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互动课和微课来查缺补漏。我感觉我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开放辅导平台让我收获了‘课外食粮’。”垡上中学史雅萱同学很享受“一对多”的在线辅导。她说,在课堂上,来自不同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同时在线听课,老师常常会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的“混班”经历给了她很多新启发。
大兴大辛庄中学学生杨雅馨和“好双师”的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2022年,刚升入初一的她感受到了压力——“从小学生转换到中学生,学科门类增多、学习难度也加大了。”通过老师推荐,她了解到,在“好双师”平台可以向全市优秀的教师请教,便迫不及待地下载使用。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第一次与老师连线时,我急急忙忙提出问题后,就再也不敢发言了。”第一次“触网”的经历,杨雅馨仍记忆犹新,“当时老师迟迟没有听到我的声音,猜出了我的状况,一边鼓励我大胆一点,一边为我厘清解题思路。”
虽然隔着屏幕,小姑娘还是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此后,每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她都会打开“好双师”寻求帮助,“刚开始我担心老师会不会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在几位老师的鼓励下,我现在可以自信大胆地提出问题,并且针对疑惑和老师交流讨论。”杨雅馨说,经过多位老师的辅导,面对同一道题,可以熟练运用多种解法,学习数学的思维更开阔,也越来越喜欢数学了。
■教师感言
双向奔赴教学相长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在不断成长。对于东城区广渠门中学化学教师韩建丰来说,在开放辅导平台上为学生们服务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日常。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教学相长。”他说,学生课上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课本外的学习兴趣点,甚至个人成长的困惑等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提高我的化学成绩”“敢问问题了,不胆怯了”“我对化学学习更有兴趣了”……韩建丰收到了上千名学生的正向反馈,这也促使他在教学上不断改进,不断反思,持续把在辅导中发现的新思路、新方法补充进自己的教案中。
市教委介绍,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自2016年启动至今,累计9079名中学教师为14万余名初中生提供了464.5万余次个性化辅导,微课浏览次数近千万次,实时辅导时长超51.6万余小时。
东城少年宫“艺趣学”
贴近日常生活 孩子学完能上手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为大家介绍一款茶食——龙井汤圆……”2020年2月,东城区少年宫“艺趣学——网络智慧课堂”第一讲开讲。截至目前,平台已经上线了87节微课,内容涵盖茶艺、摄影、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
“我们推出这个平台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文化艺术的普及。内容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简单易学,孩子们学完就能上手。”东城区少年宫教学管理中心主任霍艳平用简洁的话语归纳出这些资源的共同点。
每节课时长大多控制在10分钟以内,时间短了,内容却不只是单纯的减量。为了让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了就会”,老师们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
“我们要把最精华的内容浓缩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备起课来比线下课要更花心思。”霍艳平说,线上课缺少了线下课的即时互动性,因此在内容设计时,老师们会更注重节奏感、实践性、趣味性,调动起学生一起参与的兴致。
所以,在这些课程里,示范性操作就变得格外重要。比如,在《龙井汤圆庆佳节》中,霍艳平端坐在镜头前,口中讲解着节日文化和操作重点,手上的动作在特写镜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预热杯子、投茶、温润泡、注水……泡茶、汤圆制作过程一目了然。
老师们还将课程内容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让讲述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书”的演变》课程就引导学生在学习书写技巧的同时,也学习一定的汉字知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我们既有单次的艺术普及性课程,也有主题性系列课程。”霍艳平说,现阶段老师们主要将精力集中在主题性课程的研发上,比如即将上线的非遗传承系列课程正在审核中,不久将与孩子们见面。
“我们发现,这些课程特别受欢迎,不仅我们的学员爱上,家长也很喜欢。”因此,少年宫的老师们决定将这一品牌课程继续做下去。“‘双减’政策的实施,让美育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我们的课程无疑起到了美的启蒙作用。希望发挥我们校外机构的示范作用,通过线上平台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得到文化生活的滋养。”
中国科技馆科学课
上节课看演示 下节课动手操作
蛋壳与拱桥、国家大剧院有什么关系?如何利用一根水管给鱼缸换水?走马灯为什么能一直转个不停?……这些问题的答案在《科技馆里的科学课》中都能找到。
这套由中国科技馆研发的课程在科学教育网络平台上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程研发团队集结了科技馆科技辅导员、北京教科院教研员等专业力量,努力寻找出展品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最大结合点,为孩子们呈现有趣、好玩的科学课。
进入《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网页,学生可按照自己所在年级进入相应的课程系列,每个年级的课程系列细分为五个主题。比如,二年级课程系列的五个主题分别是:植物学家的年轮考察记、动物学家的海岛观鸟记、气象学家的气象观测记、地质学家的淘矿寻宝记、天文学家的星空探索记。
“每个主题的学习依托展厅中的一件展品开展。”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副研究馆员侯易飞说,科技辅导员们细细梳理了展品背后的知识点和有趣故事,从中选取了有拓展空间的,再与教研员们进行探讨。比如,“植物学家的年轮考察记”的主角就是展厅里的巨杉,科技辅导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延展,带领孩子探寻年轮背后的秘密,走进植物的世界。
侯易飞回忆,课程的出炉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和论证。最开始,团队希望每一节课都能体现科技馆的特色,都能涉及孩子动手实践的内容。然而,动手实践意味着课程时间的拉长,显然会影响课程呈现的效果。最终,团队优化方案,将每个主题的课程分为上下两节,上节以讲述、演示为主,下节以动手操作为主。
“这套课程我们也是为了响应‘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号召,使其成为孩子们科学课的有益补充和拓展。”侯易飞说,他们希望,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孩子们能产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科学教育网络平台上的资源还不止这些。院士科学人文课、青年科学家科技前沿课、科学连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资源为喜欢科技的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未来,平台的课程资源还将持续扩容,并努力辐射更多的人群。
本报记者 牛伟坤 李祺瑶
耿争 制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1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