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将三维空间打散再按规律集聚,勾勒出地区的专属封面,向天拔节的栋栋楼宇不仅标记着每座城市的天际线,也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活动的“焦点”。
而在安徽,科大硅谷基于城市楼宇,正将关于创新融合的计量单位,变得越来越“小”。
以“米”为单位聚拢,以“秒”为单位聚变,各类创新要素加速汇聚,乃至一栋楼就能形成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条产业链。在这个寻求打破壁垒的时代,科大硅谷利用城市的“空间”和“高度”集聚创新与产业的“共性”元素,向外吸附,向内生长,将城市楼宇打造成为隆起的创新高地。
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片区。中安创谷供图
【楼上楼下】
“上下游”就在“上下楼”
打10个电话不如见1次面,创新融合的本质在于人的链接。
8月初,在位于安徽合肥的硅谷大厦28层,八方地动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围坐一桌,讨论一则“输电塔AI安全监测”技术应用方案,窗外烈日当空,楼内热火朝天。
这是一家由三名院士共同创办的科技企业。他们带领研发团队糅合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地动信号技术,让AI学会对声音与振动等物理参数进行准确且高效的“解译”,技术可应用于交通管控、事故预测、城防监测等领域。
企业总经理徐飞坦言,团队的核心技术方向尚属“新事物”,在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得“徐徐图之”。2023年初,该企业正式落户合肥,并入驻硅谷大厦。
可令徐飞没想到的是,一年多来,许多看似“战线”颇长之事,不出楼栋就给办成了。
今年4月,徐飞和公司楼下“邻居”——安徽亦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相识,这也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侧重电力行业。聊天过程中,两家企业对于“关于输电塔的人工智能安全监测”的需求“一拍即合”。
“楼上楼下‘串个门’,研发和市场就‘对上了’。”
更令徐飞感慨的是,此后双方的交流沟通也异常便利,对于相关具体设计的需求、要点,一想到,就能上下楼当面解决。“高效、直接,打10个电话不如见1次面。”徐飞说。
科大硅谷蜀山园硅谷大厦。蜀山科创集团供图
楼宇成为点燃创新的“第一现场”,这样的故事正时刻上演。
就在这座硅谷大厦里,如今已经有了4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驻,它们有些重研发,有些偏市场,有些定位产业前端,有些处于后端。企业有了技术需求,可以“上楼”问问,成果想要应用场景,可以“下楼”找找。
科研与产业间的高墙,正从物理空间上被直接打破,高效协作且共生互补的楼宇创新联合体模式正引凤来巢。
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创合汇(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透露,目前,又有6家经该平台招引的AI企业在合肥完成注册,今年下半年即将入驻硅谷大厦,继续扩容AI生态,相关企业正是相互吸引、“抢滩”而来。
“其中一家企业主要是利用AI搭建企业人效提升平台,还有一家是提供具体AI解决方案的。虽然还未正式入驻成为‘邻居’,但双方已经在开展前期业务接洽了。”合肥创合汇科创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副总王琴介绍,创合汇已与科大硅谷联合共建了新智能产业创新基地,目的就是要通过“双招双引”塑造“AI+”产业创新联合体。
【楼前楼后】
邻居成搭档,合作“不出园”
从“单打独斗”的点状生长转向“楼宇+产业”融合发展,向“寸土寸金”高效集约的空间载体要“1+1>2”的创新效益。
科大硅谷的打法已在其“一核两园一镇”形成集中连片的动力引擎,基于集约型、高密度的科创片区,科大硅谷正以此不断提升区域内的创新浓度。
合肥哈工智测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工智测”)位于科大硅谷片区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是一家聚焦3D激光视觉传感器,为焊接机器人装“眼睛”的创新企业。
如今,楼前楼后的产业集聚已覆盖了它大部分的产业生态。
“产品在推出前需要进行各类检测确保可靠,现在我们周边就有许多检测机构,还有许多原材料供应企业,极大缩减了我们的物流成本。”哈工智测市场部部长朱杰表示,下游的客户也有不少。“前面这家就是。”朱杰指着隔壁一栋厂房说道。
这间厂房属于哈工易科,是一家提供以焊接自动化为核心整线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因与哈工智测“门对门”相距不到十米,双方的协作已超越产品层面。
“我们侧重应用,他们侧重研发。”哈工易科调试部部长桂永表示,如今客户的需求多样,但因为企业自身对技术原理不甚了解,有时难以快速做出针对性解决方案。而如今只要到隔壁“敲敲门”,问题常迎刃而解。
技术支持之外,双方资源也得以便利共享。朱杰说,有些先进设备易科有,但智测没有,针对客户现场观摩的需求,他们常直接把客户拉到易科去看。在这样的紧密协作下,双方在技术与产品上皆加速升级,在徐工集团、楚天科技等大型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共同合作。
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部分楼宇。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供图
特色产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硅谷楼宇”建设的显著趋势。
合肥蜀山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良才介绍,位于合肥太湖路与肥西路交口处的模创基地,正在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空间,建成后将成为安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态空间。
“空间内将汇聚AI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还有从底层大模型到垂类大模型再到应用层的大模型生态体系,形成产业链的闭环和高浓度生态。未来,该基地将建设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垂类大模型聚集地与应用先导区。”王良才说。
此外,位于淠河路的“科里科气1986”产业园,将依托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结合两个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积极打造以低空经济产业为核心的园区。位于肥西路上的原安徽合肥技师学院楼栋,将改造成为新医工平台,产业定位生命健康……
旧的创新格局正在被重构,每栋楼宇都将被赋予不一样的产业“个性”。
【楼里楼外】
“三生”共融,是创新高地也是科创乐园
自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迁入合肥,安徽便与创新结下不解之缘,一城一校一路风雨同舟,更有人将合肥对科大称作“倾城之恋”。52年后,安徽顶格推动科大硅谷建设,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在全球视野下,创新格局与生态被提升至新的高度。
50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功能配套上,合肥乃至安徽都坚持把最好的地段,最美的风景留给了科技创新。如今,在片区载体的建设中,科大硅谷也秉承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人才于楼内愉快创新,在楼外畅快生活。
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片区,是高新技术企业与人才聚集的一处高地。在星罗棋布的创新楼宇之外,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咖啡厅、商业街、阅读空间、酒店式公寓……覆盖生活各方面的运动、餐饮、购物、休闲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形成一座大型“科创乐园”。
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片区夜景。中安创谷供图
由于年轻人众多,为缓解“创谷人”的带娃压力,园区还配套了托育服务。不分寒暑假,动态设置入离园时间,让大家能“带着孩子上班,陪着孩子回家。”
“早上7点半家长就可以把孩子送来,有专业老师带着孩子活动。一周每天的餐食都不一样,由营养师搭配。”园区托幼机构保健医生刘瑞介绍。
国盛量子产品结构设计师刘宝亮与从事机器人研发的妻子都是“创谷人”,园区的托幼机构直接解决了他们创新之余的后顾之忧。
“每天上班送来,下班接走,实在方便。”刘宝亮说,此前为了“带娃”,他们想过很多办法,比如让家里老人带或是请保姆,但都让他们有所顾虑。“在这有专业老师们带着,还有同龄小伙伴一起玩,孩子也很喜欢。”刘宝亮说。
中安创谷园区配套托幼机构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刘畅司晨摄
各类功能区布局之外,细节之处更打动人心。
合肥轨道交通四号线地下出口,直接打通中安创谷地库。换言之,只要你是创谷员工,乘坐地铁四号线在合肥七中站走出道闸后,可以“全程地下”,直接乘电梯,通往中安创谷一期的任意楼栋。
“前段时间合肥持续暴雨,但家里离地铁站也很近,我来上班几乎都没怎么撑伞。”国盛量子品宣主管潘茗雪说。
就在今年8月1日,位于科大硅谷核心区的合肥创新产业园三期又开通一条地铁接驳车专线,园区企业员工可免费乘车。目前,合肥高新区已通过免费接驳车辆,“链”通地铁2号线、4号线至明珠产业园、创新产业园、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等众多产业园区,可服务区内4000余家企业、近5万名职工。
硅谷之“大”,在于高位推动、全球视野、长效运行;硅谷之“小”,见诸于楼宇打造、企业支撑、人才服务的每处细节。高校院所接踵而至,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高科技成果加速落地,高质量企业拔节生长,如今,在高密度的城市楼群中,一栋栋高浓度的创新楼宇拔地而起,它们,或将成为引领创新聚变新的“主语”。(周然 刘畅司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5 17: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